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农业的发展关乎一个政权的稳定和强大,古代农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包括政治、军事等力量在内的人为因素促成的,而不只是一个自然自发的过程。我国古代农业发展与传统的"富民"思想和"重农"政策是分不开的,"重农"政策往往与富国强兵政策联系在一起,根源于部落之间的争霸战争。"重农"政策在不同历史时期表现为督办农事、重农抑商、变革土地制度、耕战政策、休养生息、重视农业生产技术等。在"富民"思想和"重农"政策的指导下,国家制定出重视农业生产发展的政策措施,从而促进了古代农业生产技术与生产水平的提高、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农业文明的兴起。  相似文献   

2.
<正>从战国时期兴起一直延续到清末的重农抑商政策,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一项基本经济政策,适应了封建社会的小农经济形态,并在一定程度上支撑了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古代社会,重农抑商政策产生了深远影响。一众所周知,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增强自身实力,纷纷变法图强。“重农抑商”作为一种思想主张,最早是商鞅提出的。商鞅在秦国的变法,大大提升了秦国的实力,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不仅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而且将重农抑商政策作为基本经济政策推向全国。  相似文献   

3.
重农抑商,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思想和政策。人们往往认为,在这一政策的实行中,重农必定抑商,抑商必然重农,秦汉两代更是中国历史上重农抑商的典型。本文对此提出异议,认为汉初六七十年间,推行的是以重农而不仰商为主的政策,它与人们常说的重农抑商有着极大差别。文章对汉初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表现及其影响,进行了具体的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4.
三国时期蜀相诸葛亮不仅在政治、军事上绩效卓著,而且在农业上,采取重农政策,恢复和发展了蜀国农业经济,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和商业的繁荣,增强了蜀国的国力,促使国小贫弱的蜀国与实力强大的魏、吴鼎立对峙多年。本文试从诸葛亮重农政策、重农影响、重农原因三个方面来对其重农问题进行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5.
重农抑商思想在西汉前期得到整合,并通过各思想家宣传与统治者政策推行两方面实现,体现了"重农"的阶段性特征。主要从重农抑商概念规范入手,对西汉前期重农与抑商思想的提出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6.
所谓的重农抑商,就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并限制工商业发展的政策。作为我国封建时代的一项重要政策,重农抑商在中学历史教材上始终拥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并倍受广大的历史教学工作者和历史研究者关注,每个个体的中学生对此也都耳熟能详。在传统的旧教材中,重农抑商政策在教材相关子目下面对应的自然节中被直接的提及,但未作详细或具体的解释说明。而现时使用的新教材,重农抑商政策以独立的子目被编写在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Ⅱ第17页最醒目的位置,并对该政策的来龙去脉、浅层表象及深藏本质作了较为详实的演绎。  相似文献   

7.
试论两汉商业资本之流向及其对汉代社会之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两汉商业货币经济的繁荣发展,出现了一批拥财巨万的豪商和豪强地主,商业资本也大量出现。然而封建社会较为普遍的土地自由买卖,以及土地财产所具有的稳固性和封建政府惯行的“重农抑商”政策;使得商业资本主要以流向土地的形式运动。商业资本流向土地对两汉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加剧了土地兼并,激化了社会矛盾,促进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使具有分割性的、自给自足的豪强地主势力膨胀起来,最终导致了东汉末年分裂割据局面的出现。  相似文献   

8.
明朝末年,努尔哈赤领导的建州女真迅速崛起建立后金政权。此后,后金政权实施了一系列保护农事、安定汉民和督课农耕的重农政策,建立了由八旗"份地"、贵族"托克索"和"编户民"土地构成的封建土地制度,辖区农垦面积迅速扩大,粮食和经济作物生产快速发展,农耕技术水平也迅速提高。后金农业的发展,奠定了清入关统一中国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9.
"重农抑商",是中国两千多年专制社会一个既定政策,史学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用力甚多.传统观点认为是儒家的主张,如果笼统地说,也不错,因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人们一言以蔽之曰:儒学.但如果认真分析,其实不尽然.先秦的原始儒家是不主张"重农抑商"的,"重农抑商"是法家的主张,只是到秦汉以后,随着土地兼并愈演愈烈,而土地兼并的主体又由官僚地主为主逐渐转变为以商人地主为主,"重农抑商"这一法家的主张便被儒家承接过来.  相似文献   

10.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土地问题尤其显得重要。历代政府在不同时期采取了不同措施来解决土地问题。据此回答1~3题。1.下列哪些情况对形成土地集中会产生影响①商鞅变法②封建经济的发展③士族制度④均田制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C .②③④   D .①②2 .中国古代解决土地集中的方案,在实际应用中起到长期作用的是A .重农轻商政策  B .王田制C .均田制     D .方田均税法3 .1946年,中国共产党由以减租减息为主的土地政策转而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其主…  相似文献   

11.
耿元骊博士所著《唐宋土地制度与政策演变研究》,对唐宋土地制度与政策的演变作了全面、系统的研究。作者对唐代"均田制"和宋代"田制不立"两个旧问题做了新的研究,不仅使用经济学的理论对概念进行剖析,而且还贯彻了历史学的精神。作者通过对唐宋土地制度,以及相应的农民身份问题的分析,最后认为"唐宋变革"没有发生。该书虽然立足唐宋,但却是将唐宋放在中国古史的这一个范围内来思考,体现出作者的开阔视野和宏大的学术胸怀。因此,说该书是一部高水平的经济史及唐宋史著作,当实至名归。  相似文献   

12.
“三农”问题是现代化进程中的一类社会问题,是对现代化进程中农民、农业、农村问题的一个总概括。市场机制的负面作用、政府现代化战略失误和不合理的土地制度是导致“三农”问题的主要原因。抑制市场机制的“马太效应”、正确把握汲取农业剩余的尺度、遵循人口流动规律、制定科学合理的农业发展规划、废除不合理的土地制度和加大工业对农业的反哺力度是预防和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方法。  相似文献   

13.
魏晋南北朝时期,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各政权除采取重农防灾政策外,还实施了诸如除害灭灾、蠲免、赈济、调粟、养恤、节约等具体的救荒措施,这对恢复灾后社会生产能力、调动劳动者生产积极性,保障社会安定和百姓生活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战国秦汉时期是我国古代农业领域商品经济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历史经验证明,只有不断推动农业生产工具和技术革命,不断根据形势变化调整经济政策,维护农民的收益并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才能促使农业突破小农经济模式,融入社会商品经济发展的洪流。  相似文献   

15.
《汉书.食货志》的相关历史资料说明,农业税和井田制是两汉农业问题的两个主要方面。两汉时期的农业税在政策上维持在十分之一的水平,上下波动幅度在十五分之一;至于井田制在两汉时期只能是政治家的一种理想制度,因为人口的激增和土地的制约,是不可能施行下去的。  相似文献   

16.
户籍制度是中国古代国家政权渗入底层民众生活的重要制度,是国家最基本的社会控制制度。唐宋时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户籍制度由身份等级制控制向财富控制转化。唐宋户籍制度的变革不仅有利于农民身份地位的提高和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且有利于土地资源配置的优化、赋役征收的合理化及乡村社会控制的转型。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制度需求,唐宋户籍制度的变革是当时社会转型的制度需求,并有利地推动了社会转型。  相似文献   

17.
与汉魏制度不同,两晋十六国南朝以及北魏后期的封国行政长官为内史与相并存,这是西晋武帝太康十年区分王国与非王国行政长官的结果。此年改王国行政长官为内史,而公国以下行政长官仍沿汉魏之称为相。东晋南朝继承这一制度,至少部分十六国政权如前燕、后赵采用该制。北魏孝文帝太和改制"五等开建"后,封国行政长官也采用了这一制度。  相似文献   

18.
六朝时期,南方经济得以较大程度的开发,农、工、商都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六朝政府实施了较合时宜的宏观调控政策,表现为对农业生产要素的增加、对豪族势力的妥协与限制和发展商业贸易的政策。  相似文献   

19.
两汉魏晋南北朝的画家大多散落于类似国家图书馆的秘阁之中;其主要职责是满足当时的政治统治需要,起有道德上的教化作用、政治上的表彰宣传作用、政治信息的传达作用;其艺术风格表现为写实性画风。两汉魏晋南北朝宫廷画家的地位呈现从高到低的倾向。通过对汉室以来至魏晋南北朝宫廷绘画的考察,可知隋唐时期延续了这种画家散落于各国家机构的特点,直至五代时期的画院出现,才有力地改变了这一局面,从此中国宫廷绘画的历史得以改写。  相似文献   

20.
宋人对黄巢起义以前的唐代藩镇割据与唐末五代藩镇割据的认识不同。对黄巢起义以前的藩镇割据多持肯定态度,认为其具有保卫京师、抵御外辱的积极作用,并且是宋人解决边疆危机、改造地方军事体制的借鉴对象。但对唐末五代藩镇的历史作用基本上是持否定态度的,认为其是唐朝灭亡、五代动乱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