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课堂是什么?课堂是进行各种教学活动的场所,是学习的场所,是育人的场所,是生活的场所.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更应体现出"场"的意义.课堂中的"场"不仅只是"空间地点"的含义,更应有类似于物理学"电场、磁场"中"场"的含义.后者的"场"是一种非常了不起的东西,它是世界上一切力量的源头,是能量的海洋.它虽看不见、摸不着,但真实地弥漫在整个空间,对周围的事物产生着巨大的作用.课堂中的"场"应该是一种气息、是一种氛围,是一种充满整个课堂的浓浓的气味.  相似文献   

2.
一、教材简析 <白鹅>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七册第四组的一篇讲读课文.作者重点表现的是白鹅高傲的性格特点.刚把这只鹅抱回家时,从"伸长了头颈"、"左顾右盼"的姿态中,留下了最初的"高傲"的印象.继而以"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这一过渡段统领全文,细致刻画了鹅"严肃郑重"的声调,"大模大样"的步态和"三眼一板"、"一丝不苟"的吃相.作者用词生动、传神,而且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是供学生学习写作的一篇范文.  相似文献   

3.
数学与生活     
我现在任教的是八年级数学,参与新课程已有几年,其中有些成功的体验.现谈几点收获.一、八年级数学教材的安排更具人性化、人情味新教材每节内容的安排都是以"试一试"、"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的形式展开.  相似文献   

4.
"忧"和"爱"是今年江苏高考作文题的两个关键词."忧"是一种情感,一种心理感受,一般认为是被动消极的情绪.忧的人,往往表现出不快乐、不高兴,与之有关的词语很多:忧愁、忧劳、忧虑、忧郁、忧伤甚至忧愤等等.但是,"忧"其实又是一种高贵的精神品性,是一个良知者应有的文化基调.从美学上看,"忧"同浪漫的悲剧感休戚相关:从哲学上看,忧郁产生于人对日常世界神圣的不满和对另一个更高世界的渴望.人类超越现世的庸俗与丑陋,多半要借助于"忧"这样的情绪.相对于快乐来讲,"忧"是更深刻、更沉重的一种情绪.前者趋向于肤浅和遗忘,而后者趋向于高贵和救赎."爱"也是一种情感,可以是情爱、慈爱、友爱、博爱,甚至是溺爱.  相似文献   

5.
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返朴归真,应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同时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教学中,通过"访一访,观察生活"、"演一演、再现生活"、"学一学、体验生活"等.从而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相似文献   

6.
家长会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联系的一种形式.召开家长会是学校日常工作的一项内容,也是作为一名班主任必备的基本功.但是,传统的家长会成了"批斗会",形式单一,没有计划性,目的单一.因此,应创新家长会模式,变传统式家长会为"亲情"式家长会、"领奖"式家长会、"话题"式家长会和"网络"式家长会等.  相似文献   

7.
作文真韪:为____让出一条道 "让"是一种美德,"让"是一种修养,"让"是一种智慧.有时候,"让"是退让、忍让;有时候,"让"是谦让、礼让."孔融让梨",让出了亲情友爱;"负荆请罪",让出了宽容大度;"斑羚飞渡",让出了生存机会.其实,"让"是一种策略——以退为进、避其锋芒,更是一种勇气——迎难而上、当仁不让.  相似文献   

8.
现代篮球运动的特点是"高"、"快"、"全"、"准"、"变",技战术更加简练、实用,球队整体配合意识娴熟,中锋作用越来越突出.一支球队要想取得优异成绩,培养一名优秀中锋是球队的基石.要成为一名优秀中锋必须从掌握技术细节入手,包括站位、接球、移动和投篮.  相似文献   

9.
赵宏 《现代语文》2007,(4):124-125
一、目前一般认为"创意"一词是外来词 "创意"一词,当今在我国使用得非常广泛,凡认为某事做得巧妙、有新意者,皆曰"好创意",电视节目、大型活动中,也常用"创意"一词.但是,许多广告界人士认为"创意"一词是个外来词,是由外语翻译、借用过来的,不是华夏语言中固有的.如:  相似文献   

10.
班会是班主任常用的一种活动形式,但对于班会诸多问题的理解,仍存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情况.本文结合一些实际案例,反思当前班会存在的问题,追问有效班会的本质,澄清开好班会的一些基本问题. 问题一:班会的意义是什么 班主任开展班会的状态可以用"熟悉的陌生"一词来比喻.之所以说"熟悉",是因为召开班会是班主任的一项日常工作,理应成为班主任的基本功.之所以说"陌生",是因为班主任对班会的理解不一,标准不一,为数不少的班会是模仿跟风.有专家评论班会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无主题、无计划、无教育、欠科学、"大杂烩"、"歌舞会"、"群英会"、单一、包办、放羊等.  相似文献   

11.
在文学本质问题上,伊格尔顿不仅是一个解构者,更是一个建构者,而"意识形态"可以说是伊格尔顿讨论文学本质问题的关键词.伊格尔顿的意识形态理论具有历史性、复杂性、实践性三个突出特点.通过考察历史上人们"文学观"的演变.伊格尔顿发现种种文学观都是由某种"意识形态"所支配的,并由此得出了"文学就是一种意识形态"的结论.透过"文学是什么",伊格尔顿所关注的实际是"当前文学研究应该研究什么"这一问题.根据"促进人类解放"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总体目标,伊格尔顿认为文学研究的核心任务是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进行批判.无论是传统的文本批评还是新兴的文化研究,凡是符合这一任务要求的就应当提倡,否则就应当反对.  相似文献   

12.
演讲是一门语言艺术,它主要是通过"讲"和"演"两方面,使讲话"艺术化"起来,从而产生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演讲是工具、是武器、是艺术,如何掌握演讲技巧,已成为一个课题.  相似文献   

13.
"两依据,一参考"是什么 "两依据"一是依据语、数、外三科及选考科目的高考成绩,二是依据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一参考"则是考生在高中的综合素质评价情况. 1."两依据" "依据一"——高考成绩.在实施"3+3"模式的省份中,前面的"3"是语文、数学、外语三门课的卷面成绩,后面的"3"是3科选考科目的等级赋分成绩;在实...  相似文献   

14.
光阴荏苒.每每清点时光的无私馈赠,最使我怦然心动的是在浩繁的广告中那幅"学习是一种信仰"的广告标语. 喧嚣的世界,充塞耳目的是诸如房子、车子、票子、美服、美食、美女……"学习是一种信仰"则为醍醐灌顶,把人带入另一个世界,"另类"而又振聋发聩. 有人认为,"信仰"一词很陈旧了,已经被现代文明的潮水冲刷、淹没.但于我而言,"信仰"并未虚无,它青春依旧,正实实在在地熠熠生辉.  相似文献   

15.
一、高职院校建设"学习型"教研室的必要性 (一)是社会发展和人性进化的需要 1.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创建"学习型"社会,按照"学习型"社会的要求,学习将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活到老、学到老将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人们生活的一种真实写照.学习型教研室是学习型社会的细胞,也是整个学习型社会微观的学习活动的主体.在经济飞速发展、知识加速更新的社会发展年代,教师如果不加强学习,放弃提高和改造,就不能适应社会、立足于社会,更谈不上为社会的发展作贡献.  相似文献   

16.
试论中学化学教育与科学素质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学化学教育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重要载体.关于科学素质构成要素的研究主要有"三因素说"、"四因素说"、"五因素说"、"六因素说"等不同观点.我们认为科学素质是一种视野、是一种方法、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观念.中学化学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包括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给学生化学科学方法、发展学生化学科学能力、提升学生化学科学观和培养学生化学科学品质等基本内容.中学化学教育必须采取课程、教学和学习三大策略,才能达成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一、自由及其价值 "自由"在英语中有两个词,一个是liberty,一个是freedom.前者起源于拉丁文,有三种基本含义:一是指作为一种社会身份的"自由"、"自主",是一种不依赖于他人的"独立者"所拥有的"资格",这种"资格"是可以传代的;二是指那种没有担任任何职务、赋闲在家的人;三是指没有任何"障碍"、"负担"或"羁绊"的行为状态.后者源于古希腊语,其意为"免于外部控制的依赖或屈从".虽然词源不同,但这两个词的核心都是指一种广泛的"免于……"和"能够……"的态度、能力或权利.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自由"有三个解释:一是指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随自己意志活动的权利;二是哲学上指把人认识了事物发展的规律性,自觉地运用到实践中去的活动;三是不受拘束,不受限制.  相似文献   

18.
<正>"导问研学",顾名思义,是在教师的问题引领下,学生或独立思考,或和同伴交流,或和老师一起讨论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它是由一个一个的研学任务,或一个一个的研学"问题+活动"所组成.师生互动共同探究是"导问研学"教学的重要特征.本文是笔者整理近期执教的苏科版八年级上册6. 6节"一次函数、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三个"一次"的课堂教学中的"导问研学"设计.函数、方程、不等式都是人们刻画现实世  相似文献   

19.
"难得糊涂"是清代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题过的一幅著名的匾额.它代表的是一种处世哲学.作为一名教师,当遇到孩子们说谎时,与其声色俱厉、大发雷霆,不如学一回郑板桥,"糊涂"一次.  相似文献   

20.
穆旦是九叶诗派里最有成就、最具风格特色的诗人之一.穆旦的诗作里常常出现"上帝"、"神"、"主人"、"主"等意象,其实这些都是"上帝"不同身份的代名词."上帝"曾是救世主,是人们心中的一个信仰,一份前行的勇气,一股克服不辛的力量.穆旦诗歌里的"上帝"意象是诗人"人身以外"的一个支点与一份安慰.当诗人看到现实里的人们生活在困苦、绝望中,芸芸众生在困苦中挣扎,诗人试图用这些意象来消解现实的困惑与艰难.但是,诗人穆旦发现,曾经至善万能的上帝,再也不堪承受当下的生命之重了,诗人对此感到无比的惋惜与悲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