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环保教育在小学课程体系中已日渐凸现.目前学校没有单独开设环境保护课程,所以,学科渗透是环保教育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在科学教学活动中若能适时、恰当地渗入环保教育,将收到科学教学与环保教育相得益彰之效.因而,科学课程,理所当然肩负着对小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重要使命.寓环境教育于小学科学之中,让环境教育在科学课  相似文献   

2.
地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应做到这样几点,充分认识学科特点,挖掘教材本身包含的环保教育内容,充分利用学生课外和校外活动这块阵地,渗透环保意识,教师要注意自身的环保意识和行为的培养,做到言传身教,培养学生良好的环保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3.
环境问题为全球所关注,环境保护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但历史学科中环保资源的存在和利用却被人们所忽视,浪费了大量的环保教育资源,所以挖掘教材环保内容和在历史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是当务之急。基于此,以历史和现实为结合点,具体从“依托教材渗透,结合国情渗透生态可持续发展理念,加强课外活动、增强环保意识”三个方面阐述向学生渗透和培养环保意识,达到“感叹历史,痛思现实”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小学科学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一门主要学科,科学教材中"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三大内容蕴含了丰富的德育题材。作为教育工作者首先自身要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加强学习,提高认识,这样才能真正把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并将这份责任落到实处。课堂教学中,许多的因素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操和生命意识、环保意识的形成,教师要根据科学课自身的学科特点,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挖掘和升华课堂中蕴藏的德育素材,促进学生的德智全面发展,真正做到教书育人两不误,科学课堂教学必将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一片新天地,德育之花也必将在科学课堂上绚丽绽放。  相似文献   

5.
中学化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也是一门环保课程。在教学中,应结合化学知识对学生进行绿色环保教育,根据教学内容渗透绿色化学理念,教育学生爱护环境,把化学教学作为培养学生绿色意识和环保能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汤士明 《学子》2014,(11):89-89
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生态环境意识教育,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科学具有多学科的特点,初中信息技术的部分内容直接与环境教育有关,所以宜采用渗透模式把学科内容与环境教育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那么,怎样进行这方面教学呢?一、明确目标1.初步了解在中学信息技术教材中涉及的环境科学知识。2.收集环境保护素材,挖掘环境教育课程资源,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相似文献   

7.
当今的教育形势下,学校教育方面一般很少将环保课程当做一门独立的学科进行授课,而生物课程是与环保最为贴近的一门基础自然学科,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渗透环境保护知识,是环境保护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8.
生命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生命教育也不是独立的一门课程,生命的问题体现在人际关系、自我价值、应对生活中的压力,以及如何看待生命整体等诸多方面。小学科学课是一门非常重视生命教育的学科。生命教育贯穿了苏教版三到六年级的每册教材,科学课中涉及了生命教育中"人与己""人与人""人与地""人与天"四个维度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正>教材是课堂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深入分析教材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在教材中挖掘教育切入点对学生进行情感价值观的培养,这是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主要方式。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教材出发,谈谈信息技术课堂上从爱国主义教育、环保意识、文明上网三个方面落实德育纲要的一些策略。一、将爱国主义教育始终贯穿于学科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是每个学科教学都必须进行的内容,信息技术  相似文献   

10.
历史课程是高中课程体系中的一门必修课程,是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应用唯物史观了解人类社会发展进程,深刻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课程。它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叙述和阐释人类历史进程及其规律的学科,承载着历史学教育功能。在当前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是必然要求,这需要充分挖掘学科与教材中的育人因素,潜移默化地渗透劳动教育。本文分析了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环境保护,教育为本。与其它学科相比,地理学科在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地理教师应吃透教材,挖掘资源,开展实践活动等,有的放矢地渗透环境意识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念,养成良好的环保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12.
一、研究语文教材,挖掘教材的渗透点 在教材挖掘心理渗透点,是语文课堂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文章,文质兼美。既有语言文字训练的内容,也有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在研究教材时注意从学生心理角度考虑,挖掘出可以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材料,运用适当的方法加以引导。在设计《晏子使楚》这一课时,我觉得除了要考虑培养学生那些语文能力外,还要想想可以培养学生什么样的心理素质。当今课标中不是提出了要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目标吗?这一课中,固然体现了晏子的聪明才智,但也可结合当时晏子身处的环境、面对的人物来评评晏子勇敢面对挑战、承受挫折甚至侮辱,  相似文献   

13.
正目前,我国中小学环境教育课程主要采用渗透式,将教材中与环境问题有关的知识提出来,分散渗透到不同的学科课程里,在开展学科教学的同时,推动环境教育的发展。教师如何开展环境教育,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使学生树立正确对待环境的科学观、价值观,关心环保,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已成为学校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为了培养孩子的环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我抓住教材内容,注重环境教育渗透,取得了一定的  相似文献   

14.
地理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它在实施环境教育中具有其它学科无法相比的优势,地理教材中渗透的环境教育内容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重要教材。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环境教育内容进行课内环境教育。同时应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环境教育。  相似文献   

15.
美国化学教材ChemCom的环境教育有三个特点,即:注重环境意识的培养;注重环境教育内容的广泛性、趣味性;注重关于环境新知识的引入。中学化学教育中的环境教育是我国化学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体现了在学科课程中渗透社会课程的特点,提出以学科课程中心论为基础渗透社会课程更适应我国的化学教育。  相似文献   

16.
王怀军 《小学生》2012,(9):36-36
语文是一门综合学科,是各种教育渗透的重要载体,如今科学教育也已渗透到语文学科中去。《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渐增强,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的交流媒介不断出现,给社会语言生活带来巨大变化,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对语言文字运用的规范带来新的挑战。"并且小学语文教材中或多或少、或深或浅地蕴含着科学教育方面的素材。因此语文教师应该把语文阅读教学与科学教育相结合,充分挖掘教材中  相似文献   

17.
<正>《科学课程标准》(2001版)指出:科学课程具有开放性。科学课程在学习内容、活动组织、作业与练习、评价等方面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了选择的机会和创造的空间。科学课程最大程度上满足不同地区、不同经验背景的学生学习科学的需要。提倡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加强科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渗透与整合。在这样的大目标下,就需要我们在科学课的课堂教学中,不断消化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的安排,合理  相似文献   

18.
《职业教育法》第十六条规定:“普通中学可以因地制宜地开设职业教育的课程,或者根据实际需要适当增加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在基础教育阶段渗透职业教育因素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方向,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实践证明它是适合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实际的一条办学之路。那么,在民族贫困地区的农村初中如何来渗透职业教育因素呢?一、挖掘教材中的渗透点—学科渗透教师要在课堂上有机地渗透职业教育因素,就必须在课前认真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的“渗透点”。首先,要坚持适时、适量、适度、实用的原则,有机地进行渗透,切忌牵强…  相似文献   

19.
《科学》课是一门新开设的综合课程 ,具有很强的实践操作性。如何引导学生亲历科学的探究过程 ,使小朋友们刚接触科学课就能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探究中发现创造 ,我在教学实践中 ,针对科学的课程特点和学生特征 ,借助丰富的社区资源 ,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1 在问题解决中激发学生探究情感对学科的不熟悉是造成学生缺乏《科学》探究情感的主要原因。如何扩展小学生对科学课中探究材料的接触面 ,使孩子们刚接触到科学教材就能勃发出旺盛的求知欲望和浓烈的探究激情呢 ?这需要教师在深入钻研科学教材的前提下 ,挖掘教学内容的特点 ,…  相似文献   

20.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我们可以挖掘科学教材中隐含的许多节能环保素材,采用科学探究的方法,指导学生开展"节能环保教育与科学探究"活动。本文试从开展"节能环保教育与科学探究"活动的可行性分析、操作模式和活动评价方面作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