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盲、聋、培智学生群体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针对身心发展有缺陷或残疾的少年儿童,即智力、听觉、视觉、肢体、语言、情绪等方面发展障碍的儿童少年的特殊教育。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教育”是指对在听力、视力、语言、智力、肢体等方面有缺陷者,通过身体练习,以增强体格体质、促进身心健康、帮助缺陷康复、培养个体意志品质和生活自理能力,帮助他们融入社会所进行的体育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2.
《现代特殊教育》2006,(1):F0002-F0002
河北省秦皇岛市特殊教育学校掠影,始建于1959后,原名山海关聋哑学校。学校开办学前、小学、初中和高中教育,开设盲教、聋教、培智三个专业。目前,有24个教学班,其中,5个盲班、10个聋班、9个培智班,  相似文献   

3.
培智孩子是社会中的特殊群体,由于先天或者后天因素导致对认知活动与感知有缺陷,从而影响其社会适应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相似文献   

4.
张小娟 《教师》2020,(11):91-92
作为特殊教育的组成部分,对培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进行培养是培智学校重要的教育目标之一。由于培智学生和普通学生相比有其特殊性,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对培智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文章结合培养培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理论,从自理能力、劳动能力和职业技能三个角度来思考培养培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正>近几年,各地聋校的生源不足已是不争的事实,而社会各方面要求培智儿童入学的呼声越来越激烈。很多聋童学校改为特殊教育学校,同时招收聋生与培智生。聋生与培智生同在一所学校学习、生活会不会给学生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近几年来,我们学校的教师经过观察、研究发现,聋生与培智生共处一校利大于弊。一、聋生与培智生共处一校利大于弊1.对于聋生来说,有利于他们树立自信心,帮助他们树立起正  相似文献   

6.
我们从班级学生的智力残疾程度、年龄和学生的发展状况等各个角度出发,制定符合每个培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个别化教育教学目标。提高培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是培智儿童将来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生存于社会的基本需求,也是我们特教教师对培智学生进行教育的最根本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教育部要求培智学校对学生进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并将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纳入教学体系,智力障碍学生需要接受社会生活适应教育,消除心理和生理方面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培智学校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进行分析,提出合理建议,希望对促进培智学校发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8.
新一轮的培智教育课程改革掀起了培智学校生活教育的浪潮,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适应能力成为培智新课程的重要目标。教育部出台的《培智学校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明确要求,在课程功能上,强调学生积极生活态度的养成,注重对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关注学生潜能的开发,培养学生的个人才能[1]。如何落实好这一要求,培养学生的生活适应能力并促进其他核心素养的发展,成为培智教育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9.
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由学校根据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或规定的课程科目,在分析校内外环境和资源的基础上,针对特定学生群体自行开发和实施的课程,对于“有特殊教育需要”的残疾学生来说,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在特殊教育学校的课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特殊地位。那么,作为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主体,特殊教育学校和教师应当怎样科学地进行校本课程开发?近年来,随着我国盲、聋、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出台,随着特殊教育学校课程改革的深化,随着人们对特殊教育对象特点和需求的认识与研究逐步加深,这一问题引起了越来越多的特殊教育工作者关注,不少特殊教育学校和教师进行了积极探索,本刊曾陆续刊登了相关报道和各类研究文章。不久前,中国教育学会特殊教育分会在江苏常州召开了全国聋校校本课程开发研讨会,本刊派员全程参加了研讨活动,并在会议交流讨论的基础上,特邀部分与会专家和基层特殊教育学校代表撰文,就如何科学地进行校本课程开发问题进行深入研讨,本期“观点”选刊其中部分文章。今后,我们还将在本刊各栏目中继续就此话题展开进一步研讨,欢迎全国盲、聋、培智等各类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校长和特殊教育研究者继续关注,并参与特殊教育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及其研究,努力让课程改革之光真正照亮残疾学生的一生。  相似文献   

10.
生活适应教育是培智学校的核心教育内容。培智学校应在尊重学生特殊性的前提下,在校园生活中培养学生的生活适应能力,在课程实施中锻炼学生的生活适应能力,在家校同步训育中提升学生的生活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1.
培智学校学生受认知能力和言语能力的限制,常常以情绪的外部表现作为交际工具,用问题行为宣告对环境的不适应是他们惯用的手法。培智学校学生对学校的适应面临重重困难。本文为培养培智学校学生的学校适应能力,以微行动为立足点,从微环境打造,“长”积极情绪;微活动循环,“长”行为规范;微契机指引,“长”适应能力三个维度进行实践研究,最大限度地开发潜能、补偿缺陷,真正让学生在无“微”不至的教育引导下以微见长。这一研究对促进培智学校学生适应学校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刘洪彪  余俊 《成才之路》2023,(19):69-72
部分培智学校中等适应能力学生经过九年义务教育的学习,毕业之后仍出现就业困难的现象。究其原因,是家庭、学校和社会均未充分发挥帮助作用,导致具有中等适应能力的培智学生的职业能力未达到社会对从业者的要求。只有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着手,合理运用职前教育策略,提高培智学校职业高中阶段的教育质量,才能帮助培智学生走出求职困境,使培智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13.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教育部最近颁发了《盲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和《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2007年2月2日《教育部关于印发〈盲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和〈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通知》(教基[2007]1号)要求,各盲、聋、培智学校应根据新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改进教育教学工作。 为了帮助广大特殊教育工作者学习《盲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和《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进一步领会特殊教育学校新的课程设置精神,本刊全文刊发《盲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和《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并从下期起特邀有关专家分专题系列解读聋校、盲校、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同时选刊特殊教育工作者学习和实施新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心得体会,敬请关注,[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5月的山城重庆,绿意融融,仍未褪去春的气息。2013年5月15日至17日,"全国特殊教育学校文化建设工作研讨会"在这里举行。此次研讨会由中国教育学会特殊教育分会、重庆市教委和重庆市南岸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是迄今为止首次面向全国,涵盖盲、聋、培智三类特殊教育学校举办的学校文化建设研讨活动。教育部基础  相似文献   

15.
培智儿童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如果缺乏必要的数学知识,以后很难适应社会,很难在社会上立足。为了让培智儿童以后适应社会,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创新教学,以提高培智儿童的数学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6.
弱智儿童培智教育之管见包头市东河区东一路小学张云丽遵照国家“在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同时.还要努力发展幼儿教育,发展盲、聋、哑、残疾和弱智儿童特殊教育”的指示。包头东河区东一路小学1990年9月正式办起了一个容有10名弱智儿童的培智试验班。建班初学生平...  相似文献   

17.
培智学校的教育对象是智障儿童。培智学校的教育应以提高智障学生的生活能力为目的,以学生及生活中的各种生活常识、技能、经验为课程内容,从培养智障儿童的生活适应能力入手,培养学生具有生活自理能力、简单家务劳动能力、自我保护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不断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使之尽可能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公民。  相似文献   

18.
<正>培智教学与一般的教学活动不同,其所针对的大多为有一定障碍的学生,力争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的生活适应能力得以增强,能够让学生适应社会的基本需求。培智数学活动课的开展便是在这种需求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教师在进行培智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结合教学实际情况,通过实践、探索、反思、再实践的方式让学生的学习能力得以增强,让学生能够获得基本的生活和社会技能。一、目标引导,活学活用培智数学课程活动的组织应当明确  相似文献   

19.
正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教育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的教育。培智课堂教学也和普通学校的课堂教学是一样的,培智学生尽管智力发展缓慢、身体上也有一定的缺陷,但他们也是一个个具有思想、意识、情感、欲望以及需求的活生生的人。以培智学生认知和身体发展为本,通过最优的现代课堂教学设计和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使每个培智学生能得到有效的开发及康复,实现教学与康复的真正统一。培智语文课堂应该着眼于每个培智学生的康复成长,营造出和谐、动态、充满生命力、可持续发展的课堂教学生态环境,构建生态特色,具有开放性、整体性、创造性。运用生态学的观点去教学,首先要营造一  相似文献   

20.
正近年来,随着生活适应能力教育成为培智学校首要任务,社会实践活动课程应运而生,成为培智学校中一门崭新的课程。这门课程超越教材、课堂和学校的限制,拓展了智障学生学习的空间和内容,能够使智障学生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熟悉必要的社会规范,引导其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应用中学习,使其在体验与探究中不断成长,从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为将来融入社会、自食其力奠定基础。一、以智障学生的需求为切入点,保证社会实践活动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