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李奕 《学前教育》2008,(5):44-45
亲子班教学活动遵循O~3岁婴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以教师、家长与幼儿之间的互动游戏为主,并力求在活动中指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提高科学育儿的水平,最终促进宝宝得到良好的发展。然而在亲子班教学过程中,我发现由于大多数孩子为独生子女,家长缺乏实际的育儿经验,对宝宝身心发展的特点也不够了解,再加上社会上一些以盈利为目的的早教机构对早期教育的过度夸大,  相似文献   

2.
为了让0-3岁早教服务中的"送教上门"发挥实效性,就应通过早教师资的培训,为送教上门奠定自信的基石;通过优化组合,组建早教天使服务小组.在送教上门活动中,教师们要通过宣传、讲解让婴幼儿家庭中的成员全部参与到活动中来;在细节上捕捉教育契机,适时引导家长,给家长及孩子科学的指导.  相似文献   

3.
在幼儿园半日活动中,引导家长学会用观察的方法了解孩子,明确为什么要观察孩子、怎样观察、观察什么、如何通过观察解读孩子,引导家长学会运用观察发现孩子变化和成长,让家长们学会科学的育儿方法,做好家园统一教育,让幼儿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4.
魏红 《少年世界》2018,(4):31-34
幼儿园家长开放日活动指的是幼儿园在特定的时间里向家长开放园内外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是密切家园关系的良好途径,也是家长了解孩子在园生活的良好契机。要提高家长开放活动的质量,不仅要在提升教师家长工作能力、转变家长教育理念、提高家长育儿水平方面下功夫,更要创新家长开放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并有针对性地给予家长适宜的指导,让家长开放日活动成为幼儿园与家长沟通、合作、分享的平台,使教育的效果会更加直接、更加有效。  相似文献   

5.
王慧红 《学前教育》2010,(11):49-49
早教中心除了集体活动,还有很多分散的亲子活动,包括区域活动、运动游戏、生活活动等。在不同的分散活动中,早教教师都要面向家长和婴幼儿,因此针对不同的家长和婴幼儿提供个性化的教养指导,促进家长教养能力的提高,才更具有积极意义。实践中,我发现在指导家长时应该格外注意及时示范、重点沟通,帮助家长更有效地支持婴幼儿的成长。  相似文献   

6.
杨燕 《上海教育》2013,(13):68-69
为指导0到3岁散居婴幼儿家长科学育儿,我园长期以来开展了一系列早教指导活动,但由于我们幼儿园与社区中心相距较远,家长参加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导致指导工作失去应有的实效。近年来,我们大胆创新,成立家庭互助小组,以合作互助的教育模式来实现对0~3岁婴幼儿家庭指导的研究,提升0~3岁婴幼儿家庭指导的实效性。家庭互助小组,是以结对友好小组为主要活动形式,通过家长和孩子的共同参与,互相学习育儿经验,  相似文献   

7.
文颐 《学前教育》2010,(10):44-45
目前,在大多数早教机构中,0~3岁亲子集体活动是一项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通常,亲子集体活动是由家长带着孩子,在老师的组织下通过一些有教育价值的集体游戏,促进孩子的能力发展,同时提升家长的育儿信心和能力。亲子活动的教学对象包括0~3岁婴幼儿和他们的看护人。早教机构大多数采取混龄的方式,按3个月、6个月、12个月分班。参与集体活动的婴幼儿在年龄和发展水平上存在差异,看护人的育儿理念与能力也存在差异。因此,婴幼儿的发展是个性化的,看护人的需要也是个性化的。  相似文献   

8.
刘丽云 《幼儿教育》2012,(9):36-39,55
早教机构教师家长指导能力是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28所早教机构中162名教师的家长指导能力进行调查发现,早教机构教师的家长指导观较为科学,但婴幼儿教养观存在较明显的问题;能采用集体指导、个别指导、延伸指导等方式开展家长指导工作,但对家长指导的内容把握不完整,等等。早教机构及教师要致力于提高家长对婴幼儿的早期教养能力,以促进婴幼儿的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9.
徐蓓 《学前教育》2014,(10):57-59
与幼儿园相比,亲子园活动,即早教活动的最大特点是教育对象包括孩子和家长,并且家长是和孩子进行互动的活动主体。作为一名亲子园教师,我发现,来参加早教活动的家长大多有亲子互动的意识,但普遍缺乏互动技巧,也无明确目的。亲子活动初期,家长往往说完“你在玩什么”、“你赶快玩呀”、“你玩得不对”、“看我是怎么玩的”这几句话,就不知道再和孩子说什么了。为此,我们在亲子园教育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梳理了2岁孩子的月龄特点,  相似文献   

10.
有话大家说     
杨洁 《早期教育》2003,(3):36-36
针对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有不少话要说,有不少问题希望得到指点的情况,我园组织了“有话大家说”活动,邀请专家来园,与家长、教师共同讨论科学育儿的问  相似文献   

11.
阅读的快乐     
正父母必读育儿智慧大讲堂2013年,父母必读育儿智慧大讲堂联合早教机构、出版社、幼儿园、医院等合作机构在全国各地开展精品妈咪课堂活动,为0~6岁家庭传递科学育儿理念和实用方法。让孩子更快乐、更自信是许多家长的期望。11月17日,父母必读  相似文献   

12.
在早教指导过程中,教师、家长和婴幼儿三方均为主体,三者之间的有效互动是早期教养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首先,教师要对家长进行早期教养的指导与服务.家长要对教师提供反馈信息和建议:其次,教师提供的课程与环境为幼儿的发展提供机会,幼儿的发展水平和需求又是教师教育的依据;最后,幼儿个性化特点决定了家长在接受早教指导服务时有特殊化...  相似文献   

13.
早期教育近年来发展迅速,亲子活动是早期教育的重要形式,是帮助家长提高育儿水平的重要方式.早教工作者需要正确认识理解亲子活动.文章以明确亲子活动的对象为切入点,在此基础上探讨如何撰写亲子活动的目标与活动环节,亲子活动中家长和教师角色如何定位,以及亲子教养机构可以采用的家庭指导方式.  相似文献   

14.
前不久,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幼儿理事会副理事长、中国民办教育研究院学前教育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天才宝贝"中国创始人刘慧琴女士,在天津举办育儿专题讲座。她指出,早教不仅要教孩子,家长的角色定位将影响对孩子的教育效果。爱他,就给他最好的教育——很多年轻父母这样想。但什么是最好的教育?什么样的教育适合您的孩子?父母如何  相似文献   

15.
许悦 《母婴世界》2008,(8):62-63
不同品牌的早教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每一位家长都很想让宝宝多学点,但是1岁都不到的小人儿,适合上早教班吗?一个成长方案早教班,上不上?去或不去的挣扎宝宝在家待不住:11个月的宝宝,开始有了与人互动的诉求;"家"这个天地已经不能满足宝宝成长的需求了。家庭教育缺乏系统性:很多家长,对育儿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缺少足够的认识,对宝宝的教育因零散而缺乏系统性,需要更为科学的育儿指导培训。陌生环境不适应:很多家长担心宝宝年纪尚小,对陌生的外界环境不太适应,送去早教班反而会引起其情绪上的波动。  相似文献   

16.
《教育导刊》2006,(11):F0004-F0004
广州开发区第一幼儿园积极探索形式多样的家园互动活动。家园活动内容丰富,主要包括:家庭游戏、快乐奥尔夫亲子园、蒙氏亲子园、家庭互助小组、家长沙龙、家长辩论赛、家庭亲子植树、亲子环保游、亲子生日会、大型社区亲子活动,等等。形式也由园内伸延到园外、由教师组织发展到由家长策划组织。丰富的家园互动活动,不仅加强了教师与家长的沟通,提升了家长的育儿水平,而且增进了家长与孩子的情感交流,提高了孩子的交往能力。  相似文献   

17.
王瑾 《幼儿教育》2012,(Z1):86-87
一直以来,在家园合作中,家长往往扮演服从者的角色,按照教师的要求配合班级工作,参加幼儿园组织的各种活动。在育儿观念和方法上,家长也常常是被动接受教师的指导,这种合作方式的效果并不好。事实上,家长是十分愿意和别人交流育儿经验的,哪怕是在接送孩子的那一点时间里也会和其他家长一起热烈地探讨孩子的问题以及自己的养育心得。因此,教师理应重视家长这一需求,提供有益的交流平台,给予他们更好的引导和支持。  相似文献   

18.
龙明慧 《中国教师》2013,(17):34-37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0~3岁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各种类型的早教机构,打着如蒙特梭利、多元智能、感觉统合等不同的理论旗帜纷纷涌现。从家长角度而言,对早教机构的课程或顶礼膜拜,追随盲从;或认为过分夸大,拔苗助长;或觉得通过早教机构的培训,教养态度、教育理念得到全面的提升。人们已经认识到早教机构对家长指导的重要性。在早教机构活动中,"早教专业人员与家长究竟应该存在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早教专业人员应指导家长什么""怎样才是有效地指导"是早期教育有效性开展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9.
随着政府和社会对0~3岁婴幼儿早期教养的逐渐关注,对该问题的研究也成为学前教育领域的热点之一.本研究采用半开放型访谈法,就婴幼儿早期教养观念这一问题对15位祖辈和父辈家长进行了访谈.研究结果表明,两代家长,特别是父辈家长有较进步的早期教养观念.他们普遍认识到早期教养的重要性;除了依靠专业机构外,他们主要凭经验对孩子进行多方面的早期教养,尤其注重品德、交往能力、性格等非智力品质的培养;他们希望通过提供适宜的学习活动、营造和谐家庭氛围、尊重孩子主体性等方式让孩子在3岁前快乐地成长.但家长要践行进步的观念则需要更专业的早教信息和更系统的早教指导的支持.  相似文献   

20.
《家教指南》2006,(2):33-33
谁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让孩子出类拔萃的并不是提前识字,而在游戏。日前,来自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心理专家、早教专家玛思博士为上海家长解读了一次“游戏的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