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冬阳·童年·骆驼队》是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作者林海音写的序言。作者用朴实纯真的笔调,梦幻般的语言来向我们讲述了小时在北京城南的点点滴滴,传达出了对童年的魂牵梦萦。字里行间让人感受到那份童真、那份童趣、那份"呆"气:"看骆驼咀嚼""议论骆驼""想剪驼毛""问去处"这四件事,像一个个镜头呈现在读者面前,让人感受到童年生活的美好。新课标对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的要求是在了解故事概要的基础上"能简单描述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  相似文献   

2.
《冬阳·童年·骆驼队》是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第九册新选入的一篇课文。这篇文章 ,从题目到内容 ,都给人以独特的清新之感 ,具有以下两个特点 :一、童年故事真实而美好在作者童年的记忆中印象最深的 ,莫过于冬天里从门前走过的骆驼队了。围绕着骆驼队 ,写了怎样看骆驼咀嚼 ,怎样和爸爸谈关于骆驼脖子上挂铃铛的事 ,怎样想为骆驼剪垂在肚子底下的毛皮 ,怎样好奇地问夏天骆驼到哪儿去了。这些看似小小的却很有童趣的事 ,像一个一个的镜头 ,随着作者娓娓的叙述 ,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让人感到作者充满了童真的童年生活是那样的美好 ,它可能有一点…  相似文献   

3.
骆驼队来了,停在我家的门前。它们排列成一长串,沉默地站着,等候人们的安排。爸爸在和他讲价钱。双峰的驼背上,每匹都驮着两麻袋煤。我在想,麻袋里面是“南山高末”呢?还是乌金墨玉”?我常常看见顺城街煤栈的白墙上,写着这样几个大黑字。但是拉骆驼的说,他们从门头沟来,他们和骆驼是一步一步走来的。另外一个拉骆驼的在招呼骆驼们吃草料。它们把前脚一屈,屁股一撅,就跪了下来。爸爸已经和他们讲好价钱了。人在卸煤,骆驼在吃草。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吃草料咀嚼的样子,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在胡须上。我看…  相似文献   

4.
《冬阳·童年·骆驼队》是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为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写的序言,被人教版语文教材收录于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作者从儿童的视角,将冬阳、童年、骆驼队勾画成一幅记忆深处的童年印象,营造出了一种深沉广阔的意象空间和情感空间。全文语言平实质朴而又充满童真童趣,流溢着作者对童年和故土的深切怀念,具有独特的教学价值。教学《冬阳·童年·骆驼队》要引导学生在体验童真童趣中提高审美、加强语言的积累与运用。  相似文献   

5.
<正>【作文题目】林海音在《冬阳·童年·骆驼队》中有这样的描述:骆驼队伍过来时,你会知道,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会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铛、铛、铛”地响。爸爸告诉我,骆驼很怕狼,因为狼会咬它们,所以人类给它们戴上了铃铛。狼听见铃铛的声音,知道那是有人类在保护着,就不敢侵犯了。  相似文献   

6.
一、想象画面,走近童年师:《冬阳·童年·骆驼队》,三个词组成了文章的题目,中间的小圆点叫"间隔号"。请闭眼想一想,透过这三个词,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生:我好像看到了冬天暖暖的太阳,远处慢慢走来一支骆驼队,我们小伙伴们赶紧围  相似文献   

7.
童年,因为无忧无虑而快乐,因为有了梦想而精彩。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童年生活的七彩画卷:牧童晚归休憩图(《牧童》)、渔童行舟过江图(《舟过安仁》)、农家孩童务农图(《清平乐·村居》)、老北京冬阳骆队图(《冬阳·童年·骆驼队》)、  相似文献   

8.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要因为学生的愤悱而切入老师的启发。怎样才能使学生达到愤悱的最佳状态呢?《冬阳?童年?骆驼队》课文中,呈现了与骆驼队有关的四个片断故事:1.看骆驼怎样咀嚼;2.想骆驼脖子上铃铛的作用;3.问骆驼夏天到哪儿去了;  相似文献   

9.
翁颖怡 《辅导员》2012,(Z1):122
今天我读了林海音的《冬阳·童年·骆驼队》,我是第二次读他的作品,读得格外仔细。冬阳、童年、骆驼队这三个看似互不相连的词语是如何被作者联系起来的呢?本文作者林海音将自己的童年经历写成了故事,让我们和他一起经历了  相似文献   

10.
导语冬阳,是一首诗,诗意中蕴涵着温暖;童年,是一幅画,色彩中闪耀着纯真;冬阳、童年、骆驼队,这三个词语,让你想到了哪些美妙的画面?骆驼队来了,停在我家的门前。它们排列成一长串,沉默地站着,等侯人们的安排。天气又干又冷。拉骆驼的摘下了他的毡帽,秃瓢儿上冒着热气,(干冷的天气中却冒着热气?你知道原因吧。)是一股白色的烟,融入干冷的大气中。  相似文献   

11.
历岗 《小学语文》2010,(3):56-56
问:“它们走上三天三夜都不喝一口水,只是不声不响地咀嚼着从胃里倒出来的食物吗?”(五年级下册第6课《冬阳·童年·骆驼队》)在这句话中的“倒”字应当读上声还是去声?  相似文献   

12.
《冬阳·童年·骆驼队》一课充斥着一种淡淡的回忆,从中我们真切地看到了作者对童年的魂牵梦萦,对早已走远的童年的流连。教师可从整合教材、渗透学法、润饰语言几方面入手,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  相似文献   

13.
驼铃声声入课来 师:《冬阳·童年·骆驼队》是台湾著名作家林海音女士的作品。题目文字中间的那两个小圆点多像两颗珍珠,串联起暖暖的冬阳、纯纯的童年和那长长的骆驼队。品味着这种感觉.我们把课题读一遍。  相似文献   

14.
最近,我在陇南市西和县的一所学校听了一节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的课——人教版五年级《冬阳·童年·骆驼队》。一节课下来,让人感觉教学目标不清晰,教学重、难点不明确,在组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随意性较大,无清晰的讲授思路。面对这样一节课,听课教师都期待着"重建更美好"的项目专家王毓新老师的评课。当下课铃声响起,学生们刚刚站起身子时,王老师轻轻地来到讲台前和他们交流起来。  相似文献   

15.
《四川教育》,在您创刊40周年之际,凝视您崭新的面容,轻轻地打开扉页,久久地咀嚼着您,我情不自禁地忆起了我的童年时代。  相似文献   

16.
驼铃声声入课来师:<冬阳·童年·骆驼队>是台湾著名作家林海音女士的作品.题目文字中间的那两个小圆点多像两颗珍珠,串联起暖暖的冬阳、纯纯的童年和那长长的骆驼队.品味着这种感觉,我们把课题读一遍.  相似文献   

17.
<正>"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这一新课程理念已经走进我们普通课堂,在师生阅读对话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尊重,个性得到了解放,个人体验得到了深入。怎样让阅读更为自主,更加有效,让学生读出"本我",读出"超我"呢?读了毕闫学老师的《冬阳·童年·骆驼队》的课堂教学实录,我颇受启发,现在写下来和大家分享。一、在观察学生的"本我"中扩充内容案例描述课程伊始,闫老师从跟学生聊童年趣事入手,一下子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学生眉飞色舞地交流着童年发生的  相似文献   

18.
在一个寒冬的夜晚,有一位阿拉伯人正坐在自己的帐篷里。这时,门帘被轻轻地撩起来,他的那头骆驼从外面朝帐篷里看。阿拉伯人很和蔼地问它:“你有什么事吗?”骆驼说:“主人啊,我冻坏了。恳求你让我把头伸到帐篷里来吧。”大方的阿拉伯人说:“没问题。”骆驼就把它的头伸到帐篷里来了。过了不久,骆驼又恳求道:“能让我把脖子也伸进来吗?”阿拉伯人也答应了。骆驼于是把脖子也伸进了帐篷。它的身体在外面,它把头很不舒服地摇来摇去,很快它又说:“这样站着身体很不舒服,让我把前腿放到帐篷里来,也就只占用一小块地方。”阿拉伯人说:“那你就把你…  相似文献   

19.
《家教世界》2014,(1):41-41
正骆驼队来了,停在我家的门前。它们排列成一长串,沉默地站着,等候人们的安排。天气又干又冷,拉骆驼的摘下了他的毡帽,秃瓢儿上冒着热气,是一股白色的烟,融入干冷的大气中。爸爸在和他讲价钱。双峰的驼背上,每匹都驮着两麻袋煤。我在想,麻袋里面是"南山高末"呢?还是"乌金墨玉"?我常常看见顺城街煤栈的白墙上写着这样几个大黑字。但是拉骆驼的说,  相似文献   

20.
阅读外国文学作品时,我们常常遇到一些特殊的短语,明明全是认识的字,却不知道作者在说什么。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些出现频率很高的外国典故吧。 阿拉伯流传着一则寓言:从前有一只老骆驼,一天到晚任劳任怨地干活。一次。主人想看看这只老骆驼到底能驮多重的货物,于是不断地往它背上增加重量,老骆驼一直坚持站立着。最后主人轻轻地放了一根稻草在它背上,没想到就是这一根稻草使老骆驼轰然倒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