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思想形成发展规律、服从和服务社会发展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人的可塑性和主体性是思想形成发展规律的人性基础,表现为:人的可塑性是思想形成发展规律的客观基础;人的主体性是思想形成发展规律的前提条件。人的社会性和工具性是服从和服务社会发展规律的人性基础,表现在:人的社会性是思想政治教育服从社会发展规律的人性前提;人的工具性是思想政治教育服务社会发展规律的人性基础。  相似文献   

2.
人是自然存在物,具有自然性和物质性需要,这是物质鼓励的人性基础;人又是精神存在物,具有精神性和精神性需要,这是精神鼓励的人性基础;正确发挥人的自然性和精神性双重人性基础的交互作用,是提高物质奖励与精神鼓励交互运用规律和方法实效性的前提基础。既要看到人的自然性和物质需要,又要看到人的精神性和精神需要;既要正确发挥人的自然性与精神性双重人性基础作用和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的互补功能,又要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教育。  相似文献   

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除具有经济政治基础外,还要有主体基础.因为构建和谐文化的主体是人,最终目的也是为了人.人是根本,要以人为本,所以是否符合人的需要、是否有其人性基础,是构建和谐文化是否具有合理性和实效性的关键及哲学根基.文章拟从"现实的个人"的人性及其决定的人性需要方面入手论述构建和谐文化的人性基础.  相似文献   

4.
法的主体是人,规定的是人的行为,调整的是人的社会关系。人作为一种动物有着自己的欲望和情感,因此,制定法必须符合人性,否则它便失去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人身权和财产权是宪法赋予人的两项最基本的权益,是人类法的重要内容,因此,从理论上探讨人身权和财产权的人性基础就十分必要。本文从人性角度出发,探讨人身权与财产权的人性基础。  相似文献   

5.
主体间性教育对个人主体性教育的超越   总被引:61,自引:0,他引:61  
从个人主体性到主体间性是现代社会对人性发展的要求 ,也是主体性发展的必然。教育作为促进人的自我建构的实践活动 ,也必将实现主体间性教育对个人主体性教育的超越。主体间性教育在教育目的上表现为主体共同体主义 ;教育过程是师生间以教育资料为中介的交往活动 ;课程设置上呈现“人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传统德育存在着许多问题,最突出的是不以受教育者为主体,所传授的是剥离了人性内涵的空洞的道德规范,在实施中背离了把握人性所特有的过程与规律。这些都可以统称传统德育的“人学空场”问题。在理论层面上,造成“人学空场”的原因主要有:人与社会关系的错误理解;人与道德关系认识的倒置;把握人与把握物方式同一化。  相似文献   

7.
人性论的新视角及其教育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教育基础的人性论多是对抽象人性的研究,对具体人性之复杂多样性、整体性、动态生成性、历史文化性关照不够,存在对教育场域适应的局限.从具体个体人性发展变化的过程角度看,人性是人以先天的遗传和发育为基础,在人生实践历程中经环境影响与自我选择而生成和发展的内在特性.它包含习性、秉性、共性、天性、自性,它们相辅相成又相互制约的变化,构成了人性动态发展的图景.这种人性认识能适切地阐释教育场域的人性问题,推动我们审慎思考教育理论与实践.尤其是深刻理解:教育的核心意义是促进人性发展与完满;教育的起点和终点都是人性多样发展的人;教育的关键是启发自觉、培养学生自我完善的能力;人性化教育是提升人性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8.
人性假设——企业管理理论的哲学基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管理理论的历史发展,阐述了哲学理论——人性假设与管理理论的内在关系,即人性假设是管理理论的哲学基础;管理理论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五个阶段:经济管理、古典科学管理、行为科学管理、现代科学管理和企业文化管理,与此相联系,人性假设的理论也经历了机械人、经济人、社会人、理性人和主体人五个阶段;管理理论的发展是以人性假设的变化为前提的  相似文献   

9.
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无可厚非是增长人的知识,提升人的素养,最终促进人的发展。其目标的永恒"主体"是人,脱离了人的存在,将毫无价值与意义。从人性本身视角来分析语文教育的本质,更能体现语文教育的"人文性";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传承手段即是知识的传授,而知识的本身的"工具性"正是语文教育属性之所在;语文教育的另一属性即"基础性",也正是符合人性发展规律之反映;语文教育的本质属性正是基础性、人文性、工具性的统一,将最终回归至人性本身;本文试图从人性之角度分析语文教育的本质,本研究认为:语文教育是生活世界的回归;语文教育是美的教育,教育是人的生存方式的表现;语文教育的本质是主体的自我理解。  相似文献   

10.
任何科学都与人性有关 ,民法以人为本 ,与人性更有密切的联系 ,民法是以民事主体为“经济人”为基本假设的 ,“经济人”指合理追求自己利益最大化的人。本文拟从民事主体“经济人”假说入手 ,分析其人性基础 ,指出“经济人”的自利怀与有限理性与“性恶论”不谋而合 ,得出民法乃是以民事主体“人性恶”论为前提预设 ,正是着眼于防范人性恶 ,整个民事法律规范体系方得以建构  相似文献   

11.
音乐教育的发展是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中对人的主体地位的找寻与确认,对人主体地位的找寻与确认也是人按照美的规律来生活的人性诉求,其核心目标就是促进人的和谐发展。在音乐教育的实践中,人却被边缘化了,音乐教育的主体迷失了。如何找回失落的主体,音乐教育必须回归人自身。  相似文献   

12.
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做人的工作,以塑造人、完善人为目标。不对人进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功用就失去了人这一现实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则是人性提升的依托,是培养理想人性的重要手段。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遵循人性的主体基础,真正做到尊重人、依赖人、塑造人。同时,人性也必须倚重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完善人格、丰富人性、高扬人性。  相似文献   

13.
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做人的工作,以塑造人、完善人为目标。不对人进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功用就失去了人这一现实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则是人性提升的依托,是培养理想人性的重要手段。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遵循人性的主体基础,真正做到尊重人、依赖人、塑造人。同时,人性也必须倚重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完善人格、丰富人性、高扬人性。  相似文献   

14.
论德育规律的合理性与人性假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育规律具有普遍性和稳定性,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德育过程中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人性具有不变性,德育规律建立在不变的人性假设之上。考察德育史表明,德育规律与人性假设有密切关系,德育规律在人性假设中生成其合理性。  相似文献   

15.
生命价值论     
生命价值的根本性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层面:区分生命主体与生命客体是确立生命价值的基础,生命的价值就是自然生命对人文生命需要的满足;生命价值的实现在于决定人之为人的人性的实现与展开;生命价值的选择实质上是文化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经济学有渊源的人性基础。斯密的“利己心”成为市场经济制度的基础。戈森发现了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和享乐最大化定律。凯恩斯利用人的基本心理规律成功实现了宏观调控政策。贝克尔从人性出发对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解决了许多发展难题。制度经济学健全人性:以制度的激励机制调动人的积极性。以制度的约束机制制约人的消极行为,成为发展的关键。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全面发展人性,人性发展对经济发展也有巨大的反作用。  相似文献   

17.
周如俊 《青年教师》2004,(11):32-33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管理就是要建立人本特色的学校管理模式,就是要更加重视人的尊严,遵循人性形成的规律。开发人的潜能,发现人的价值,把教师主体的发展与学生主体的发  相似文献   

18.
人的利益需要源自人的本性,这种人性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生成的动力基础。人的主体性是主体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能动地作用于客体所表现出的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它以主体意识、主体精神、主体能力和主体人格四种表现形式构成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理性基础。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信仰,同时也是最科学、最现实、最具人性化的崇高信仰。人是社会的主体,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马克思主义人性观就是站在哲学的高度对人性本质做出的最高概论。它让我们从科学的角度认识人,发展人,教育人。本文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人性观的阐述,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同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人性观为理论依据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可行性的见解。  相似文献   

20.
主体间性德育的基本内涵及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间性德育是以主体间性哲学为理论基础的,从自身讲,它是对主体性德育的合乎逻辑的发展。主体间性德育关注人的关系性存在,是面向生活,面向实践的教育活动。在主体间性德育过程中,人不但要追求自身的主体价值,也要理解其他主体的价值,建构其他主体的主体性,实现主体间的主体性价值。师生间的理解对话是主体间性德育的中介价值;回归生活世界是主体间性德育的终极价值;提高德育实效性是主体间性德育的基本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