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这首诗是著名诗人藏克家写的。请认真阅读课文和注释,想一想,这首诗主要歌颂谁?为什么要以“有的人”为诗的正题?前一个问题你一定能正确地回答,从诗的副题“纪念鲁迅有感”,以及诗中有些从鲁迅的名句脱出的句子,可以看出它要歌颂的是鲁迅先生。这是诗人1949年11月1日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而作的。当年10月1日,人们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胜利诞生。不久,又在首都隆重地召开纪念鲁迅的大会。诗人在瞻仰了鲁迅在北京的故居后,写下了这首热情赞颂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鲁迅的诗  相似文献   

2.
据周遐寿《鲁迅的故家》一书中载,鲁迅一九○七年在日本东京时,曾作过一首八句五言诗。原诗今已失传,我们现在只能知道其中的两句是:“敢云猪叫响,要使狗心存。”①鲁迅作这首诗,是讽刺一个叫蒋观云的。蒋观云,又名智由,是清末的一个负有盛名的维新人物。他早年主张反清革命,一九○  相似文献   

3.
《有的人》是诗人臧克家的一篇脍炙人口的好诗。诗人以纪念鲁迅为发端,热情地赞颂了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精神,鞭挞了“骑在人民头上”的反动统治者。诗的重点是把真善美与假恶丑对立起来,或褒或贬,反复咏叹,对比鲜明。难点是诗中蕴涵的丰富的人生哲理,不靠抽象的逻辑推理,而借助于鲜明的形象,体现思想观点。围绕这两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思路。  一、在朗读中体会寓强烈的感情于对比的写法  1.听录音并思考这首诗歌颂的对象。结合副标题《纪念鲁迅有感》思考这个问题。既然是有感,就有触景生情的意味。感的内容是…  相似文献   

4.
鲁迅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一生怀着对青少年的殷切希望,把很大精力倾注在教育工作上。 鲁迅把教学工作作为他毕生从事革命事业、培养和教育青年的一个重要方面。他热爱青年,他以自己的教学实践努力地培养教育青年,并把中国革命的希望与未来寄托在青年们的身上。 伟大的革命目的,产生巨大的革命动力。在那连红包封面的书籍都要禁阅、取缔的白色恐怖下,鲁迅满怀革命激情,冒着生命危险,一直高站在革命讲坛上,教育青年学生在现存的“荆棘丛中”,要努力刻苦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文化科学知识。他坚信“青年们先可以将中国变成一个有声的中国”。为此,他在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工作上,“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以教育革命先驱者的姿态,高声呐喊着,提出“救救孩子”的口号,并决心把“青年幼苗抢救出来”,让他们为“光明的将来”去奋斗。鲁迅这种爱护中国“火种”的坚定革命精神,是我们每一个革命教师认真学习的榜样。  相似文献   

5.
美点赏析《人与时》是鲁迅的一首诫勉类的哲理小诗。初读这首诗,觉得语言简易,内容浅显。其实这首诗言简意赅,寓意深远,诗歌精短而警策。《人与时》可以从三方面来赏读它的美学意蕴。第一从语言层面上看,诗歌炼字、炼句精雕细刻,极其简约。“一人”不说“一个人”,“时道”不说“时间道”,用语非常简省。“从前好的,自己回去”,短短的八个字,讽刺了那种沉溺过去,仅仅满足于过去辉煌的人生态度。我们读出了简约的韵味,还要进一步想一想,为什么?鲁迅性情刚直,疾恶如仇,直面现实,从不妥协。这首诗用语短促有力,节奏急促,掷地有声,当我们读到最…  相似文献   

6.
《色彩》是一首意蕴深广的哲理诗。诗人闻一多在这首诗中别具匠心地运用绘画艺术给生命着色 ,用化抽象为具体的技巧 ,赋予色彩以生命过程不同阶段的不同意义 ,表现了诗人对“色彩”的独特理解和观照生命的独特视角。诗歌是诗人情感激流的表现 ,并且这种情感一般都依靠一些具体可感的形象来表现。我们领悟这种情感 ,必然要借助诗中具体可感符号 ,即意象。我们解读《色彩》这首诗 ,首先要找出这首诗的最主要的意象———“色彩” ,并思考这些意象的特征 ,然后再分层透视它在诗中对表现情感和主旨的作用。对于“色彩” ,一般人总停留在对各种自…  相似文献   

7.
《雪》是《野草》的第八篇,写于一九二五年一月十八日,发表于一九二五年一月二十六日《语丝》周刊十一期。当时“五四”落潮已经过去。在南方,新的革命风暴正在酝酿,革命运动重新走向高涨。在北京,封建军阀建立了以段祺瑞为首的临时执政府,整个北方处在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下。此时身居北京的鲁迅,一方面在与北洋军阀政府及其走狗“正人君子”之流激战,一方面也时时产生一种“苦闷彷徨”之感。“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这首诗,正是鲁迅当时思想情绪的反映。不过,鲁迅当时虽感“寂寞”,但并不悲观;虽然“彷徨”,但仍然在“荷戟”;虽然感到道路“修远”,但仍在不断地“上下求索”。  相似文献   

8.
有关鲁迅《自题小像》诗的探讨文章,近来研究者们陆续发表了很多.有谈作诗年代的,有议诗中用典的,篇篇都有独到见解,读后深受启发,作文用心之良苦,更感敬佩.鲁迅这首不朽名作,究竟写于何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基本上是同意许寿裳说鲁迅“在一九○三年留学东京时,赠我小像,后补以诗”的说法,断定为一九○三年.其实  相似文献   

9.
一 如果我们把鲁迅自家乡赴南京求学所开始的诗文写作视为鲁迅早期文学活动的发韧,那么,日本留学期中以刊印《域外小说集》为肇端的文学实践则是他早期文学活动的鼎盛。这是他真正从文的开始。其开端本身就是一首辉煌的好诗!洋洋两万余言的《摩罗诗力说》异峰耸起,成为鼎盛期的一个突出存在。这是青年爱国者鲁迅向苦难的故国、愚弱的国民献出的第一部诗论,这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浪漫主义理论的第一座丰碑。在这篇长文中,鲁迅高度评价了欧洲的积极浪漫主义诗人,第一次把他们较为详尽地介绍给中国人民。以此为基点,鲁迅从一个新的高度对统治中国数千年的儒家诗教以尖锐的批判;并提出了他自己革命的文学主张。这些主张不仅在当时不同凡响,就是在今天,也仍然熠熠闪光。这是一个光辉的起  相似文献   

10.
郭沫若二十年中步鲁迅诗"惯于长夜"原韵抒怀三首,从一个侧面证明了他对鲁迅的悼唁、纪念是真诚的,他继承并发扬了鲁迅爱国主义精神和硬骨头品质,他当之无愧地是继鲁迅之后,我国思想文化战线上的又一面旗帜!郭沫若步鲁迅"惯于长夜"诗原韵抒怀三首,也以典型实例说明,鲁迅和郭沫若这两位现代文学史上的文化伟人,他们的旧体诗虽然具体内容不同,风格迥异,但各有特点,各呈异彩,能相互衬托,相映生辉。  相似文献   

11.
一、鼓励修改的积极性俗话说,“文章不厌百回改”,文章不是写好的,而是改好的.每逢教鲁迅先生《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时,教师总不忘举文中那首七律诗词语改动的例子.诗里有这样两句:“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1932年7月11日鲁迅日记上写的是“眼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边觅小诗”.而1933年作者写《为了忘记的记念》一文引用这首诗时,把“眼看”改为“忍看”.“刀边”改为“刀丛”.两字之差,表现出鲁迅先生对革命青年被虐杀的无限痛惜,对嗜血成性的刽子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论鲁迅——纪念鲁迅逝世七十周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鲁迅研究史上,第一个明确地提出并专门论述“鲁迅精神”,概括“鲁迅精神”的内涵和特点的是毛泽东;第一个最全面最正确最深刻地论述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思想史、革命史上的光辉业绩、崇高地位和巨大作用的也是毛泽东。毛泽东高度评价鲁迅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他以三“家”一体的全面的整体的观点,从“文学”、“思想”、“革命”三个视角来评论鲁迅,对我们认识鲁迅,研究鲁迅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教材简析及教法提示]: 《帐篷》是一首抒情诗。这首诗借“帐篷”歌颂了社会主义建设者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以帐篷为家,风餐露宿,以苦为乐,艰苦创业的革命精神。诗的语言精练含蓄,感情热烈豪放。全诗共五节,贯穿“家”这条主线,按“安家”、“兴家”、“爱家”的行文思路进行描述。  相似文献   

14.
“杀人如草不闻声”,这诗句过去曾经多次被人引用过。据一些引者说,这是鲁迅写的。不错,在《鲁迅全集》中,这句诗至少出现过两次。在《三闲集·“醉眼”中的朦胧》中有这样一段文字:“知道人道主义不彻底了,但当‘杀人如草不闻声’的时候,连人道主义式的抗争也没有。”另外,在《伪自由书·王道诗话》中有如下一首诗: 人权王道两翻新, 为感君恩奏圣明, 虐政何妨援律例, 杀人如草不闻声。这首诗是揭露胡适的反革命两手  相似文献   

15.
银幕上、舞台上的“鲁迅”,你也许看过,也许没有。为先生带来新的“生命”的艺术家们怀有一个共同的愿望——电影《鲁迅》首映:2005年9月5日导演丁荫楠:“鲁迅灵魂深处是丰富多彩的。我们把鲁迅丰富的精神,变成可视、可感、可亲近的一个银幕形  相似文献   

16.
纪念“五四”我们应该学习鲁迅先生的革命精神。毛主席对我们说:“在五四以後,中国产生了完全崭新的文化生力军,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所领导的共产主义的文化思想,即共产主义的世界观与社会革命论。而鲁迅,就是这个文化新军的最伟大与最英勇的旗手。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相似文献   

17.
这首诗写于一九三二年,反映作者在极端险恶的政治环境中,对敌斗争既激流勇进,又巧妙周旋的情况,很好地体现了“韧”的斗争精神。其中“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历来被看作是鲁迅先生伟大人格的写照。郭沫若在《〈鲁迅诗稿〉序》中,评价这两旬诗为“肝胆照人”,“对方生与垂死之力量,爱憎分明,将团结与斗争之精神,表现具足。”很多出卷入也对这两旬诗中的“千夫指”和“孺子牛”的含义设题。但答案却很不一致,让答题者无所适从。[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七律·到韶山》是一首光辉的革命史诗。这首诗通过对三十二年来中国社会巨大变化的描写,形象地展现了一九二七年大革命时期惊天动地的革命斗争,高度概括了社会主义新中国的美好现实,迎头痛击了帝、修、反和国内右倾机会主义分子对三面红旗的猖狂进攻,对中国人民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进行了热情颂扬。毛主席的这首诗,以无产阶级的社会革命论批判“天命论”,提倡马克思主义的斗争哲学,通篇闪耀着马列主义的思想光辉,鼓舞我们坚持革命,反对复辟,坚持前进,反对倒退。它是我们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路线斗争教育的极好教材,也是我们打击敌人的锐利武器。  相似文献   

19.
(一) 一九七一年元旦过后不久,郭小川同志送别一位战友之后,写出了一首一百多行的抒情诗《赠友人》,诗中激情地唱道: 此刻呵正是继续走上征途的新的起点; 我们的道路也许是曲折的, 然而前程正远! 这首诗抒发出了一个在革命队伍中成长的党的文艺战士,为了遵循、捍卫毛主席的革命路线,“能够贡献自己的一切”,并且永远“呼啸向前”的豪情壮志。这首题曰“赠友人”的诗,一扫过去传统赠别诗的那种一定会有的低回、感伤的滥调,它是一曲激荡着革命友情暖  相似文献   

20.
《我的失恋》是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中唯一分行抒写的诗篇,这首被李长之称为“无聊”之作的“拟古的新打油诗”,一直以来被当作小小的讽刺诗而排斥在“真正的诗”之外。在创作中,鲁迅采用了幽默、讽刺、夸张、漫画的手法,以自嘲、戏谑的方式,表达了恋爱中的鲁迅苦闷、彷徨、焦虑和自卑情感。其实,这是一首真正的恋爱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