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山东教育》2004,(21):127-128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日益深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觉得具体操作层面的东西不解渴、不透彻、不深刻,他们开始寻求一种更深层的东西。这种深层探索的主要工具或者说手段就是教育哲学。石中英教授呼吁,教育哲学应当成为教师成长和实施教育行为的一个重要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2.
桑标 《幼儿教育》2004,(9):48-48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日益深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觉得具体操作层面的东西不解渴、不透彻、不深刻,他们开始寻求一种更深层的东西。这种深层探索的主要工具或说手段就是教育哲学。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石中英教授呼吁,教育哲学应当成为教师成长和实施教育行为的重要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3.
石中英教授在《教育哲学》一书中为教育哲学存在之必要性做了辩护,并针对教育哲学的价值危机重估了教育哲学的价值。笔者受其启发,从人作为哲学和教育的契合点出发,认为教育哲学的独立开设极其必要,其价值性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引领生命的境界提升,帮助人们澄清教育价值,促进对教育实践的反思。  相似文献   

4.
本质是一事物作为与某种外物处干必然对立关系中的一方面的规定。要确定某事物的本质,必须从一事物与其它事物的联系中去把握。教育活动是人类的一种认识实践活动。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教育的本质概念可具体化为:教育者(人)通过改变受教育者(人)来满足社会(人)的需要的一种工具。从教育本质出发,推演高等教育本质可以看出两者是同一的。其原因有二:一、同类事物的共同本质是由存在于它们之间的普遍矛盾所决定的;二、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躯干和四肢、一般和个别的关系,它们之间并不构成本质差别。  相似文献   

5.
学校管理是以学校教育为对象的一种社会活动。像其他行业的管理一样,它离不开人、财、物这些具体内容,离不开必要的手段和规章制度,乃至必不可少的权力。但学校教育的中心是育人,学校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出人才。因此,学校管理较之于其他行来的管理,又有其独具的特殊性。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矛盾,而不同事物的矛盾又各有其特点。列宁指出,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即具体地分析各种事物矛盾的特殊性,是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是马克思主义的活动的灵魂。  相似文献   

6.
“认识、理解、掌握、应用”在数学教学中的发展过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是一个逐步加深和提高的过程。一般来说,低年级学生常常只限于揭露事物的具体特征和外部联系;中年级学生逐渐从冒观形象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开始去揭示事物的一般特征和内部联系,但又常易把不质和菲不质的东西混在一起;只有到高年级,学生才能揭示事物...  相似文献   

7.
艾思奇在《大众哲学》一书中指出 :“属于我们自己的这个主体 ,也就是我们所谓的精神、心意之类的东西 ,我们叫做主观的事物 ;属于外界的客体 ,也即是物质一类的东西 ,我们叫做客观的事物。这样我们就把世界上一切事物分为两大类 ,在我们的认识过程中 ,任何一件事物都可归入这两类之一 ,不是主观的、精神的 ,就一定是客观的、物质的。”所以 ,从哲学上讲 ,客观是与主观相对称的一个哲学范畴 ,是指人的意识之外的物质世界 ,是指认识的一切对象 ,是不依赖于主观意识而存在的 ,它表示在人类意识之外和不依赖于人类意识而存在的东西。有时客观也…  相似文献   

8.
<正>2021年10月16-17日,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哲学研究分会第一届理事会成立大会暨学术研讨会在宁波大学召开,来自全国各地60余所高校和中小学的80多名专家学者及宁波大学50余名师生参加了本次会议。本次会议分两项议程,第一项议程是中国教育学会代表宣布成立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哲学研究分会,中国教育学会任命清华大学石中英教授为主任委员。石中英主任委员主持选举,产生了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哲学研究分会首届理事会。第二项议程是学术研讨,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是“教育哲学的使命”,以大会主题报告和圆桌论坛的形式展开。  相似文献   

9.
教育书斋     
正《教育的哲学基础》(美)奥兹门(Ozmon,H.A).、克莱威尔(Craver,S.M).著,石中英、邓敏娜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年9月出版本书是在美国使用时间最长、再版次数最多的教育哲学教材之一。作者从对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的哲学思想的形成背景出发,以人物为线索,介绍了历史上主要的哲学观点及其发展脉络,进而论述了各学说在教育目的、教育方法、课程、教师角色等方面的具体主张。为了  相似文献   

10.
一、科学理性与哲学理性神话、宗教、哲学和科学都是人类的文化现象,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神话消退了,宗教还存在着,科学和哲学则与时俱进.在这里决定取舍的、起根本性作用的是人的理性.理性是什么?理性是一种逻辑,一种人类认识和把握事物的能力,当我们人的逻辑跟事物变化发展的逻辑相一致时,也就是我们人找到了事物变化的联系.哲学和科学的理性都建立在对客观世界观察的基础上,以客观世界作为分析的基本对象,从事物本身寻找事物变化发展的原因,描述客观世界的变化规律.但是,科学理性和哲学理性也还是有所不同的.1 科学理性与哲学理性在研究…  相似文献   

11.
什么是概念?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定义.哲学认为概念是通过抽象而概括出来的对事物本质联系的反映.用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的话说就是:“概念这种东西已经不是事物的现象,不是事物的各个片面,不是它们的外部联系,而是抓着了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了.”心理学认为概念同人们的分类行为密切相连.美国现代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将概念定义为“符号所代表的具有共同标准属性的对象、事件、情境或性质”(转引自邵瑞珍主编《教育心理学》第104页,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年4月版),符号主要是具有  相似文献   

12.
进行教育决策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本文仅就教育决策中几个主要的哲学问题作一番分析。一、教育决策与规律规律是人们使用甚多的一个概念人们对它的认识,有两点十分明确:其一,它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其二,它指的是事物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符合规律的东西不论人们是否愿意,都必然会出现。对规律的应用性理解是,无论做什么事都必须符合规律,按规律办事才能成功,否则就会失败。用这种认识理解教育决策,无疑要求每一个教育决策者在决策时,必须符合教育规律,只有符合教育规律的决策才称得上是科学的;违反教育规律的决策,只能来带失误。  相似文献   

13.
什么是规律? 我国现有的许多哲学书籍都把它定义为“是事物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有的书上还特别强调:规律是事物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可是,在具体说明时,它们却举了春夏秋冬更替、昼夜轮转、水往低处流、地球上海昼夜两次潦潮和落潮、种  相似文献   

14.
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而不是人们强加的。人们既无法否定一事物与周围事物的客观联系,也无法割断事物的昨天、今天、明天之间的联系。唯物辩证法同时认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是说人们对事物的联系无法改变。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以上两种说法是不是矛盾的呢?我们理解任何哲学观点,都应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结合起来,看待联系问题也应当如此。我们必须肯定…  相似文献   

15.
教育规律内涵的再认识--复杂哲学的视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复杂哲学的不断发展,启发我们重新审视教育规律的内涵。从复杂哲学的角度来看,规律是事物发展中一定条件下稳定的联系,而不是本质的体现。教育规律是教育活动中表现出的一种稳定的联系。为此,我们必须转变对教育规律的认识,建立非线性教育规律观。  相似文献   

16.
从密歇根大学对25名欧美学生和27名华裔学生的眼睛活动所进行的一例实验发现,美国人喜欢把事物进行逻辑分解,注重将事物归类,然后寻找事物应该遵循的规律;而东亚人的哲学强调整体性,会将各种事物联系起来。实验中可以很清晰的看出东方人强调整体性和综合性,而西方人则重视个体性。在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文化的交融和社会结构的变化,会使东西差异随之改变。东西文化应当不断融合,互补,双方不断互相学习和相互适应。  相似文献   

17.
借喻,就是借某种具体的东西来描写另一种东西的形象,借一样东西的某一点特性来比另一种东西,借一种环境里的情景来比另一种环境里的情景,借一种事情的道理来比另一种事情的道理。不论哪一种,总是借一种事物来比另一种事物,而这两种事物在整体上本质极其不同,但两者之间又必须具有某一点极其相似之处。这是构成借喻的基本条件,两者缺一不可。例如: ①为人进出的门紧锁普,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囚歌》) ③(小花猫)在你写作的时  相似文献   

18.
一、要善于把哲学课本教“厚”把哲学课本教“厚”,是由哲学原理和哲学的特点和规律决定的,是把高度抽象概括的哲学原理讲清讲深的客观要求,是哲学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功。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是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的无限多样的事物和现象中抽象出来的。抽象过程中,把丰富多彩的具体事物和具体现象舍弃了,只保留各种事物的共同本质和普遍规律,如物质、意识、联系、发展、一切事物都在运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等等。哲学教师在讲授这些抽象原理的时候,要善于把被舍弃的具体事物进行说明,以帮助学生理解其共同本质、…  相似文献   

19.
一、德育的前提:可能成为的人亚里士多德从这里开始分析,首先肯定人是理性存在物,在分析人是理性存在物的时候用潜能和现实这对范畴来解释。潜能和现实,是事物存在的两种方式。潜能是指具体事物中处于潜在状态的一种能力,它还没有获得现实;现实是存在着的事物自身或实现了自己  相似文献   

20.
从传统的需要概念入手,分析了概念——需要是指人对事物的一种欠缺状态及其心理体验——的不完整性:因为人不仅有想要得到某种东西的需要 ——人对事物的一种欠缺状态及其心理体验,而且也有想要逃避某种东西的需要。对于想要得到的东西来说,是一种欠缺状态,而对于想要逃避的东西来说,就并不是一种欠缺状态了。据此提出了新的需要概念:人对已经认识的与自身相关的事物的一种趋避倾向和状态。同时对需要理论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并对需要进行了纵向的分类:正需要、零需要和负需要。对需要与满足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新的需要理论观和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