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就小说的“写实”性而言,当代的小说家在创作的观念上与“五四”时期叶圣陶小说的创作观念有明显的不同。有鉴于此.该文从小说的叙事艺术与表现艺术两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并认为叶圣陶小说的“写实”艺术与“写实”风格对于当代写实小说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2.
“自然”叙事是迟予建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母题,文章从阐述“自然”在迟予建小说创作中的艺术体现以及迟子建的自然观入手,深入探讨迟子建小说创作中对于灰暗现实的超越以及在超越过程中所体现的文学观念、文体风格和美学追求,进而触及迟子建小说叙事的诗学内核。  相似文献   

3.
郁达夫的小说《迟桂花》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是现代小说中的杰作之一,本文从《迟桂花》创作心态、人物形象、艺术匠心三个方面入手评论,认为郁达夫的《迟桂花》表现了作者对美好人生、理想境界渴求的强烈愿望;作者笔下的翁莲是理想化的人物,是“美”的化身,外形美和心灵美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迟桂花》在艺术上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体现了郁达夫小说的“自叙传”特色,是“四美”兼备(“自然的美、人体的美,人格的美、情感的美”)的一篇杰作。  相似文献   

4.
意境小说非常注重小说的“内向化文化观”的创作:注重开掘语言和形象之外的精神与生命的空间意义,不以实体的描述为满足,力求在“言”、“象”之外开辟出更大的艺术空间,致力于小说意境的生命内涵创造。这类小说,把深沉的情思、意念与人物、情节、场景完美地结合起来,在情景交融中追求意境之美,以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像鲁迅、沈从文的一些小说就是中国现代意境小说的开源之作。对这些作品的教学我们只有了解其艺术手法与语言特征,才能真正把握住它的内涵,达到好的阅读与教学效果。一、“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我在教学实践中…  相似文献   

5.
王蒙的小说创作,不为传统的思想和写法所囿,在探索求新的道路上,他始终“坚信艺术的直觉、艺术的感觉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作用。”因此,他推崇艺术直觉,并不时把自己对现实的直觉感受,直接贯注在他所塑造的人物身上,籍以唤起读者的共鸣,产生一种具体而特定的直觉美感。并从这种直觉美感中,引起对于现实生活的深切感受。 一 在感觉世界中显示真实美 罗丹说:“美只有一种,即显示真实的美”。黑格尔则干脆说:“美与真是一回事”。当然,他所表述的那种与“美”等同的“真”,是一种获得了美学价值的艺术真实,这正如他继续阐述的那样:“艺术家之所以为艺术家,全在于他认识到真实,而且把真实放在正确的形式里。”是的,只有那种“放在正确的形式里”的“真”,才具有美的特质。 小说显示真实美,有多种途径和形式,艺术形式的探索和创新,是没有止境的。王蒙说:“我对写作从来就主张二元论,或者多元论,就是能多试验不同的形式。作为一种艺术上的探索,争取各式各样的读者。”通过作者的艺术直觉,着重从人物的感觉描写中再现典型环境,  相似文献   

6.
传统个人时代──川端康成小说的艺术美何文林川端康成说:““悲哀’这个词同美是相通的。”(《不灭的美》;在他的创作中,“美”与“悲”是紧密结合的,构成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悲伤”与“美”、“哀怨”与“美”、甚至“死亡”与“美”,是贯穿川端文学的主调。川...  相似文献   

7.
在自然界和社会生活里,许多事物除了具有清晰、明确的一面外,往往还有模糊、朦胧的另一面.明朗有明朗的特色,模糊也不乏模糊之美.作为现代快节奏生活反映的文学样式小小说,它在真实、生动、准确反映现实生活时也具有“朦朦胧胧”“只可意会”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张凡 《华章》2011,(26)
汪曾祺的小说在中国的当代文坛有其独特的风格,以自己的艺术观、创作论去挖掘故乡的风俗人情中别具特质的形式美感和精神底蕴,形成其文化型乡土作品.他小说的自然平淡之美主要体现在汪曾祺小说文本的三个方面,即汪曾祺小说“真”、“简”、“散”.  相似文献   

9.
唐传奇是唐人留给我们的一份珍贵的文学遗产,其独特的创作风貌就是“诗美”.本文主要从创作主体“诗人小说家”的独特身份与气质,非凡的艺术缔造力与艺术创新精神,自觉的审美追求与审美理想三个层面对这一创作风貌进行透视分析.认为唐传奇追求“诗美”的创作风貌,不仅具有深厚而直接的文化渊源,更与创作主体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诗美”是置身唐代抒情文学炽盛的黄金时代和拥有时代精神灌注的创造精神的唐传奇作家炫才驰怀、张扬个性、作意好奇、艺术创新的结果,是唐人为中国古代小说艺术史作出的卓异贡献.  相似文献   

10.
象征,作为一种艺术手段,被越来越多地运用于小说创作中,这一新时期的文学现象,已是公认的事实。那么,它是怎么被运用的?有什么特点?怎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发展前途如何?研究一下,倒也不失为一件有意义的事。在众多的小说创作中,象征艺术的运用大体有两种模式:“局部象征”利“通体象征”。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选择小说观念的时代背景、《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和《小二黑结婚》绝非偶然的几乎同时出现、赵树理的小说方向的坚实的生活依据、赵树理是小说创作中从艺术到思想情感的全方位的大众化、作为一种文学观念的小说观念的演变等五个方面 ,站在 2 0世纪中国小说观念演进的角度探讨了赵树理小说创作中表现出的小说观念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唐传奇是模仿传记文学而创作的一种小说艺术。从创作主体的接受角度看,唐传奇之所以模仿传记文学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史说同质”的观念决定了唐传奇除了模仿传记文学之外别无选择;二、古代小说的非正统地位迫使唐传奇向史传文学靠拢;三、传记文学的叙事特征、文学表现和艺术风采为唐传奇树立了模仿的范本  相似文献   

13.
郁达夫在创作、评论、欣赏等方面部表现出了他独特的美学思想,本文想对此作一探讨,以期就教于大家。 一、形式美与内容美 郁达夫创作的基本美学观念即是要求真、善、美和谐地统一。在任何社会中美都不是孤立存在的,美的实质即表现于真和善的区别与联系之中。“真”是艺术的根据,“善”是艺术的思想倾向,而“美”则是艺术的基本特征。也可以这样说,不以美的特征表现出的真,就不是艺术的真,不以美的特征表现出的善,就不是艺术的善。郁达夫的美学思想中特别突出了一个“真”字,他认为“把你真正的感情,无掩饰地吐露出来,把你的同火山似的热情喷发出来,使读你的诗的人也一样的可以和你悲啼喜笑,才是诗人的天职。”又说:“天真赤裸裸地提到我们的五官前头来的,便是最高的艺术。”郁达夫所谓“真”,即  相似文献   

14.
赵树理与中国小说观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选择小说观念的时代背景、《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和《小二黑结婚》绝非偶然的几乎同时出现、赵树理的小说方向的坚实的生活依据,赵树理是小说创作中从艺术到思想情感的全方位的大众化、作为一种文学观念的小说观念的演变等五个方面,站在20世纪中国小说观念演进的角度探讨了赵树理小说创作中表现出的小说观念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郁达夫是一个极具创作个性和独特艺术风格的作家,作家所处的是一个历史转折时代,一个大的时代更新,也会带来文学艺术观念的更新。郁达夫将自我的个性和气质融进小说创作之中,从而大大扩展了小说的体式及表现能力,也就意味着现代小说突破了传统小说的樊篱而真正开始。他的小说观念、创作方法虽仍有某种不稳定性,但他毕竟是当时小说界最富有探索精神的先锋。(一)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基本形态,开创了“自新传”小说的新模式中国传统小说是在说书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叙事性”成为其最主要的特征,即作家以说书人的角度来叙述故事展…  相似文献   

16.
托尔斯泰说:“在艺术语言中最重要的是动词”,“必须首先找到能说明物体准确动作的准确动词”。因为“全部生活都是运动”。鲁迅在用词造句方面达到了千锤百炼、炉火纯青的程度,其中动词的选用就是适例。鲁迅小说根据不同的人物所处的不同的典型环境。恰当地选用了切情切境、符合典型人物性格的动词,有效地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这里仅就《孔乙己》、《药》、《一件小事》、《阿Q正传》中几个跟“钱”有关的动词,  相似文献   

17.
模糊语言是人们为了克服语言表达的局限性而采用的一种语言手段,在一些特定场合中,“模糊观念要比清晰观念更富有表现力”(康德)。相传乾隆皇帝同刘墉等大臣登上城楼观景,恰巧有一人家出殡,抬着棺材向城外走。不一会儿,又见一人家娶媳妇,抬着花轿走  相似文献   

18.
张小忠 《天中学刊》1999,14(6):73-80
“因文生事”是金圣叹小说创作论的重要命题之一,其意义在于明确了小说创作的虚构特征。在阐述这一命题时,金圣叹的哲学思辨力既使他的理论闪烁出智慧的光辉,又使他的理论受到明显的局限。他以佛家的“因缘生法”来解释现象世界,亦用它来解释“因文生事”过程中出现的多种艺术现象。与“因缘生法”相适应的还有“动心而为”———“设身处地”、“格物”———“忠恕”等一系列理论命题,分别从不同角度来说明小说中的艺术现象  相似文献   

19.
本文探讨了沈从文“故事”题材创作的个人理论基础和文学观念,即“客观化叙事”,作“美”的故事,反对将文艺当作政治附属物的载道文艺观,并从小说故事创作的叙事视角、叙事结构及“故事场”的框架特征等角度,探讨了他在小说叙事形态领域中的独创性。  相似文献   

20.
余易木是一位不应被文学史遗忘的小说家。他于人生逆境中的小说写作,以对一代知识分子坎坷遭际的真实书写,展示了强烈的现实批判意识和道义良知。他在开阔的文化视野中,建立了独立不依的文学立场,其小说对生命关怀主题的深入挖掘,对人间至情的诚挚守望,以及艺术表现力的成熟,使其创作成为在上世纪50-70年代“地下文学”写作中一道流光溢彩的景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