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工业文明与人的异化——《小城羁人》象征主义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短篇小说集《小城羁人》是美国20世纪现实主义作家舍伍德·安德森最好的作品.该书完成于1916年,正值美国由农业时代转向工业时代的过渡期.他的作品深刻地揭示出机器带来的人的异化.本文试从象征主义角度解读这一名作,从而揭示社会的转型带给人的困顿.  相似文献   

2.
孟庆娟 《科教文汇》2007,(5X):177-178
象征是一种非常宝贵的文学手法,小说家或剧作家通常采用象征手法来帮助表现人物性格或展现作品的主题。本文从色彩和时间两个方面来探讨象征手法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运用,从而进一步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及其反映出的深刻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3.
田明莉 《中国科技纵横》2010,(16):169-169,179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两个《红楼梦》的完整英译本先后在北京、伦敦出版,译者分别是中国的杨宪益先生及其夫人戴乃迭和英国的霍克斯先生。杨氏夫妇在翻译当中主要采用了异化的翻译方法,而霍氏则采用了归化的翻译方法。无论是《红楼梦》这三个字的翻译,还是对“红”字的处理,以及一些带有宗教色彩的词语的翻译,均体现了两者之间的差异。异化的翻译方法更有利于传播源语文化,而用归化的翻译方法翻译的译文则更容易被目的语的读者所接受。事实上,归化和异化并存于每一篇译文当中,没有绝对的归化和异化。所以我们应以客观,辨证的态度对待归化和异化,不应强调一个而忽视另一个。  相似文献   

4.
肖西西 《科教文汇》2012,(34):72-73,100
舍伍德·安德森和威拉·凯瑟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非常重要的两位美国作家,本文就安德森《小城畸人》的开篇故事“双手”中塑造的“畸人”——飞翼·比德尔鲍姆和凯瑟《啊,拓荒者!》中的伊瓦(Ivar)进行对比研究,从而分析出凯瑟在对工业化、现代性以及人类社会前进道路的思考方面较安德森的进步之处.  相似文献   

5.
“造就怎样的人”与“怎样造就人”是人类传承的两个最重要、最根本、最引人入胜的问题。这里先探讨“造就怎样的人?”  相似文献   

6.
马尔库塞把科技文明的发展当作人类社会生活的总体历史,使得整个社会的主体结构变成了单面的社会.人们通过科技理性的交往过程,从中主动或被动地改变自己的语言,以适应现实生活的需要,用减少语言形态的表述方法,以最为便捷的具象化成果获得了社会生产实践的普遍认可,语言的多样性在科技的面前反而成为了累赘.人类现实的情绪化表达却被科技创造的单面社会加以控制,并且只能盲目地认同科技本身,因而失去了当前社会发展的话语权.为此,我们需要明晰科技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本性,解构科技意识形态话语权的表象,重构真正的科技意识形态话语权.  相似文献   

7.
白先勇的短篇小说集《台北人》是其最具代表性的小说之一。  相似文献   

8.
朱爱秀 《中国科技信息》2005,(7):217-217,216
本文从熟语在文化中的地位出发,从伟大著作《红搂梦》选例,探讨翻译中异化与归化两种策略的运用对熟语中文化内涵的体现的影响.以大量的蕴藏丰富文化底蕴的成语、谚语、歇后语对之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9.
宋慈 《今日科苑》2008,(4):221-222
引言作为一份报道和转载国际时政新闻的报纸,从1931年创刊以来,《参考消息》一直是中国读者直观地了解国际舆论,倾听"外面的声音"、"不同的声音"的重要渠道。它的译文不仅为读者提供了重要的信息,而且通过尽力再现原文特征的翻译手法不断扩大读者对于中文的审美视野,在中西  相似文献   

10.
在哨兵的诗中,我们透过这抑扬顿挫的文字能深刻感受到他内心深处的灵魂悸动,听到他发出的愤懑的声音,聆听他内心宁静的心语。在他的语言文字世界里,我们看到了一个独立而完整的精神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11.
哈代《德伯家的苔丝》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坤 《今日科苑》2007,(2):86-86
本文将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角度解读《德伯家的苔丝》。生态女性主义者从女性与自然的渊源关系,批判了启蒙时期形成的二元思维方式,价值等级观念和统治的逻辑,其宗旨是要呼吁人类要共织生命之网,建立一个与自然相互依存的世界。文章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视角分析了哈代的自然观、妇女观和其作品中揭示的苔丝与自然的亲密关系以及在父权制和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压迫下苔丝的悲惨命运,旨在帮助读者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重新理解这部作品,借此凸显哈代自然观及妇女观的合理成分。  相似文献   

12.
我为追回自身的青春活力而出游,而一落笔却比过去写的任何文章都显苍老。  相似文献   

13.
刘明娅 《科教文汇》2009,(14):40-40
《中国小说欣赏》是高中语文课程的一个选修模块。本模块教材内容涉及了十八部小说,由于远离高考多年,小说的教学难度很大是可想而知的。笔者认为,教学时抓住教材的解读与重构,是实现本课程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4.
万彩玲  李志娟 《科教文汇》2008,(19):230-230
《聊斋志异》中的《田七郎》是一篇凝聚着“诗”的小说。那种诗的意蕴,诗的特质,是通过笼罩全篇的神秘气氛和悲剧感体现出来的。平凡的叙事框架下,处处流露出某种神秘气息和悲剧感。从一系列富有神秘感和悲剧意味的叙述和描绘中表现出来的,弥漫着人生哲理与历史气息的思想意蕴,正是小说“诗”的内涵。  相似文献   

15.
刘勰的《文心雕龙》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分别为中西方经典的文学理论专著。现从"艺术的起源"方面比较《文心雕龙》和《诗学》的异同点。刘勰的"物感"说和亚氏的"摹仿说"在艺术起源论上虽都从人性问题入手,但刘勰重在人的能动性与物的表现性的对应同构中张显物的勃勃生机,亚理士多德以理性为先,在人的理性与神的形式的相映互通中展现光辉。  相似文献   

16.
曹赟 《中国科技信息》2005,(16A):244-245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产生于新时期文学的更生期,是一部全景式反映当时城乡社会生活的史诗,本文试图通过解析这部作品,进而深入探讨西部文学的总体特征及其对整个文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赵雅萍 《科教文汇》2008,(4):188-188
《呐喊》是挪威画家、表现主义先驱蒙克的著名代表作之一,本文对这幅世界名画进行了艺术欣赏和解读。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傲慢与偏见》的喜剧意识和审美意识入手,条分缕析地介绍了这部作品对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呼啸山庄》是文学史上一部不朽的经典之作,本文作者通过分析小说中的“哥特式”特征,重新解读《呼啸山庄》这部小说,揭示出作家深远的寓意:对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强烈渴望.《呼啸山庄》中,矛盾尖锐对立,纷繁复杂,哥特式特征则强化了对这一问题思考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20.
陈佳 《科教文汇》2009,(11):233-233
本文主要通过分析薇拉·凯瑟的短篇小说《一场瓦格纳作品的音乐会》中的双层故事,由此发现凯瑟小说中一个很重要的主题——人与世界的隔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