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言辞,是表达说话意思的词语,法律节目主持人的言辞具有鲜明的特征,本文仅就其显著特征谈点粗浅的认识。有法度。所谓有法度,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口语中的言辞不能违背法律;另一层的意思是有法言法语可选用的,则不用普通言辞,而且尽量多用、用好法言法语,因为法言法语本身就是司法口语中的重要武器之一。善于用法言法语进行口语表达,是法律节目主持人专业水平高低的体现。如:“原告向人民法院提出诉讼是正当的,”而不说“×××向法院提出打官司是正当的”等等。有纯度。法律节目主持人口语表达是以法律为准绳,以事实为根据的。…  相似文献   

2.
科技新闻是关于科学技术的新闻报道。科学技术与数字是孪生兄弟,因为“数字不过是以数学为语言元素的一种抽象思维工具”,“任何一种科学理论升到一定境界,即一种数学模式,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事实上科学技术的变革总是与数学相联系。科技新闻作为科学技术事实的报道往往也离不开用数学去描述和表达。科技报道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有时候可能就是一大堆数学,不小心就将读者推进了数字的迷雾之中。  相似文献   

3.
张曦 《声屏世界》2008,(1):35-35
主持人语言要通俗。在主持人节目里,无论如何缜密地组织材料,用多么精彩的书面语写成稿子,最终还需转化为易说、易听、易懂的口语进行播出。比如“很快便适应了这里的生活”中的“便”字对于编辑来说是个普通的常用字,但对于主持人来说却会是个很刺眼的字。因为一般来讲,人们说话的时候几乎不说“便”而是说“就”。同样的,像“由于”、“因而”这样的词汇,  相似文献   

4.
陈东玲 《大观周刊》2011,(33):228-228
任何一种语言口语能力的形成都离不开语言材料大量有效的输入与积累。中国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听到的、看到的、与人交流的都是汉语,即使学了英语,也是“哑巴英语”。因为平时几乎不说,更谈不上运用。因此中国学生也就很难从生活中得到输入英语语言材料的机会;  相似文献   

5.
徐穹  晓诤 《新闻采编》2009,(4):46-47
在记录和传播新闻的过程中,不过避免地要应用到一些数字;运用数字作好新闻报道,仍是日常报道,尤其是经济报道采用的方法。但是,数据往往只是我们反映成就的“工具”。有人说,数字是最有说服力的,但是数字也是最枯燥的。数据背后隐藏着新闻事实,发现数据背后的事实可以帮助我们有效地解决这对矛盾。  相似文献   

6.
这里讨论的“书”和“读”,指传统的纸质图书,以及那种全神贯注、身临其境的“深度阅读”。在互联网和数字技术时代,鼓吹阅读纸质图书似乎显得有些“落伍”,不过,正是因为数字媒体的来势汹汹,“读书”才变得急迫起来。  相似文献   

7.
在河北地面,知道我真实姓名的人不多,知道“杨柳青”的人却着实不少。到各地、市、县、工厂、农村去采访,好多次出现这种情况:当一道去的同志向对方介绍我说:“这是我们报总编室副主任储瑞耕”,对方说着“久闻大名”,笑着伸过手来同我相握,可我能感觉出来,那“久闻大名”4个字是套话,很勉强;那笑,是为了表示客气;因为那手,握得松松的,不过礼节性的罢了。而每当介绍到我就是“杨柳青”时,对方就会两眼瞪大,放出别一种光来;话就往往成了“啊!”一个叹词;而那双手,会  相似文献   

8.
时间     
一切存在严格地说都需要“时间”。时间证实一切,因为它改变一切。气候寒暑,草木荣枯,人从生到死,都不能缺少时间,都从时间上发生作用。 常说到“生命的意义”或“生命的价值”。其实一个人活下去真正的意义和价值,不过占有几十个年头的时间罢了。生前世界没有他,他无意义和价值可言的;活到不能再活死掉了,他没有生命,他自然更无意义和价值可言。  相似文献   

9.
寄广播稿要通俗口语化,这并不是什么新见解.远的不说,去年下半年以来,光是“广播电视战线”、“新闻战线”、“编播业务”等刊物,就发表了近二十篇讲广播语言的文章.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北京人民广播电台,还先后开展过“口语化月”、以通俗口语为主要内容提高广播宣传质量的活动。尽管这样,打开收音机仍然常常听到半文半白、费解难懂的词句.有人说,现在语言广播通俗  相似文献   

10.
中国有句俗语叫“富不过三代”,孟子也说过,“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中国的豪门望族虽多,却往往是三五代之间的短暂兴盛。钱家的世世代代,成就了一个十足的奇迹:从钱谬到钱弘傲、从钱易到钱大昕、从钱玄同到钱钟书、从钱学森到钱永健……三十多世,遍布海内外的钱家后裔千年不散,人才辈出,这绝非偶然。有学者研究表明,钱氏家族有自己独特的成功之道。  相似文献   

11.
当前,传统媒体面临成本上升、新媒体冲击等多重压力,很多报业集团都在积极探索转型,寻求新的发展模式。但“忙转型”的同时,切莫忽视“练内功”。因为不管哪种战略、模式的成功实施。最后都要落实到科学高效的管理上。而管理是由一个个细节构成的,我们常说“细节决定成败”,而报业管理的精髓正在于“精”和“细”。  相似文献   

12.
在“读图时代”的今天,研究者一说到文化感知,联想到的多半是“观看”、“凝视”、“镜像”、“图文拼贴”,而对听觉等其他感知“视而不见”.诚然,声音是不可能被看见的,但也绝非可有可无.传媒理论大师麦克卢汉早已注意到了听觉和视觉的不同,提出了与视觉空间感受不一样的“听觉空间”(acoustic space)概念——因为耳朵不像眼睛那样聚焦、透视和分割信息,所以听觉空间是有机、流动、发散、包容的.其实不管学者是否强调,人实际上总是在“多媒体”地综合地运用诸感官.  相似文献   

13.
在广播电视有声语言创作中,无论是有稿播音还是无稿播音都非常重视“即兴”的表达。“即兴而言”的部分往往会成为整篇作品中的精典:即兴口语表达是播音员、主持人必须具备的能力。广播电视中的口语不同于日常生活的口语,它是在现场交流中“即兴”完成的规范化、艺术化的创作活动。但在实际运用中,有的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疲于应付节目,即兴口语缺乏文采,不讲质量,不求效率,信口开河,导致整个节目单调、浅薄,使播音员、主持人的形象大打折扣,所以充分认识和恰当运用即兴口语表达格外重要。  相似文献   

14.
为了让更多的活鱼跃上百姓新闻餐桌,笔者提供以下几种捉鱼之道:第一,激励记者深水“打鱼”。记者大都不愿采写“鲜活”新闻,而乐意采写会议报道和“指令性”新闻,因为这些报道不用花时间下基层,见报率高,几乎“百发百中”,而且一般都在版面的显著位置发表;相反,到基层采访,来回时间长,辛辛苦苦写了稿子,往往挤不过硬件,上版面很困难。为改变这种状况,烟台日报从  相似文献   

15.
“读者第一”、“读者至上”、“一切为了读者”的口号,在我国图书馆是已经提倡很久了。但是,直到目前我国还有90%的馆和60%~80%的藏书闭架借阅。文献流通率每年只有43.8%(而国外一般都在100%—500%之间),科技文献利用率仅为10%。尽管我国图书情报界工作人员在经费严重短缺,每年藏书锐减的情况下,在清贫而又被人漠视的环境中,默默地做了大量工作,有些馆还做出了优异的成绩。可是,仅从上述数字中看,不能不说我国图书馆的社会效益和国外相比,还存在着很大差距。  相似文献   

16.
在狠抓出版物质量的今天,编辑人员的文化素质已引起了同仁的高度重视,相对地说,对文化素质的组成部分——数字素质,则在很大程度上被忽略了。据了解,有相当数量的编辑人员,数字观念淡薄,大有“不管三七二十一”之势。有的甚至认为,抠数目字是雕虫小技,费力不讨好,投入再多,也于增长才干无补。他们对于数字,一是强调作  相似文献   

17.
“三分”是在传媒业激烈的竞技场上,广播媒介从“跑马圈地”赢得份额到“作物分布”过程中的三个阶段,通俗讲就是“三分”受众,即从大众受众观到细分受众观到适位受众观到“一对一”受众观的三次宏观的受众细分;“三化”即频率专业化、节目对象化、主持人专家化.“三分”与“三化”不是孤立的两个系统,而是相互交融的内外两个层面,既显现着媒介市场化行为的外在走向,又显现着支撑市场的内在产品价值.“三分”,一个正在部分实践部分预期的方向;“三化”,一个必须付诸运作的指标.作为广播媒介,不管现在处在什么样的基点,“三分”与“三化”都是值得去认真思考的命题.  相似文献   

18.
新闻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突发事件,而突发事件通常是不可预见的。不过,一些熟谙新闻规律的人士往往能够把握新闻事件发展的动态,“预见”到某些新闻事件可能会发生。抢抓新闻的“第一落点”,率先进行报道。  相似文献   

19.
从审美角度感知汉语,一是视觉(文字、书法),二是听觉(有声语言),缺一不可.然而综观汉语研究的历史,我们发现,东汉已有《说文解字》,而南北朝才讲四声,《切韵》到隋朝才定下来,宋朝才有《通志·七音略》.我国很早就形成了专门的学科“诗学”“词学”“汉语音韵学”,直到20世纪后期专门研究“有声语言”的“朗读学”“朗读美学”才建立起来,由此可见,自古以来“重形轻声”“重文轻语”是我们民族审美心理结构中一个不大引人注意的倾向;而当今,广播电视业内“重采编轻播音”;各类学校“重作文轻朗读”;大众传播“口语至上”,所谓“怎么想就怎么说”,认为有声语言是“不学而能”的;人们更关注新闻传播内容的社会功能与政治意义,而忽略了新闻播报中有声语言传播本身的文化传承价值.  相似文献   

20.
最近从报上看到一条记载 ,觉得很有意思 ,因为是与记者有关的。记载的是曾经任过辽宁省委书记的任仲夷同志的事。任仲夷说 ,他了解情况 ,主要靠两条道 :一是职能部门 ,一是记者。他认为新闻记者反映情况往往比职能部门更敏锐、更真实、更生动。他有时不打招呼就到报社和编辑记者聊天。这样既了解了情况 ,又把自己的宣传意图渗透一些 ;平等讨论 ,不说“必须”如何 ,“应当”如何。这是一位多么通情达理而又具有领导艺术的省委书记啊!像他这样指导新闻工作 ,比宣传部门发几个指示有力量得多。有的领导干部 ,口头上也说重视新闻工作 ,而在行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