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呆役押罪僧     
一呆役押罪僧赴州府,临行恐忘其事,细加查点,又自编二句云:“包裹雨伞枷,文书和尚我。”途中时时熟记之。僧知其呆,以酒灌醉,剃其发以枷套之,潜逃而去。役酒醒曰:“且待我查点:包裹雨伞,有。”抚颈曰:“枷,有。”见文书,曰:“亦有。”忽惊曰:“和尚何之?”顷之,摸其光头曰:“喜得和尚尚在,然‘我’  相似文献   

2.
文言趣读     
一呆役押罪僧一呆役押罪僧赴州府,临行恐忘其事,细加查点,又自编二句云:“包裹雨伞枷,文书和尚我。”途中时时熟记之。僧知其呆,以酒灌醉,剃其发以枷套之,潜逃而去。役酒醒曰:“且待我查点:包裹雨伞,有。”抚颈曰:“枷,有。”见文书,曰:“亦有。”急惊曰:“和尚何之?”顷之,摸其光头曰:“喜得和尚尚在,然”我“何以不之见?”(选自《笑林》)  相似文献   

3.
秋露芙蕖     
湖南长沙景岑招贤禅师是南泉普愿的弟子。他起初住在鹿苑寺,后来云游四方居无定所,时人称之为“长沙和尚”。《五灯会元》载其事曰:师游山归,首座问:“和尚甚么去来?”师曰:“游山来。”座曰:“到甚么处?”师曰:“始从芳草去,又逐落花回。”座曰:“大似春意。”师曰:“也胜秋露滴芙蕖。”读过之后,只觉得长沙和尚吐属清丽典雅。但他和首座的对话究竟有何禅意,却觉得没头没脑,不得要领。长沙游山回来,首座问他从哪里去到哪里来,其真实意图大约是用询问长沙游山的感受来勘辨长沙的禅悟体验,看看他修行达到了什么境界。长沙当然会意,答以对仗工…  相似文献   

4.
童趣漫画     
不及格一男子去考汽车驾驶执照,口试时,主考官问:“当你看到一只狗和一个人在车前,你轧狗还是轧人?”“当然是轧狗了。”男子答。主考官摇了摇头说:“你下次再来吧!”  相似文献   

5.
在汉语中,“死”有近五十个同义词,如封建社会,“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而佛教对和尚的死,另有一套说法:圆寂、坐化、示寂、示灭等.现在常见的是用去世、逝世、过世、作古、长眠、安息等词.用医学知识来说,就是“心脏停止跳动”“永远停止呼吸.”有些死的别称还有特定意义,如死于意外事故叫遇难、丧生;未成年死亡叫夭折;高令而死称登仙.至于含有爱憎感情的则更多,如含有敬意的牺牲、捐躯、殉国、殉职;还有“去见马克思”“停止思想”等;含有贬义的见阎王、回老  相似文献   

6.
童童的爸爸去考汽车驾驶证。面试时,主考官问:“当你看到一只狗和一个人在车前,你轧狗还是轧人?”童童的爸爸毫不犹豫地回答:“轧狗。”主考官摇了摇头说:“你下次再来考吧。”童童的爸爸很不服气:“我不轧狗难道轧人不成?”主考官说出正确答案后,童童的爸爸像霜打的茄子蔫了:“对不起,是我答错了。我下次再来考。”你能猜出主考官所出题的正确答案吗?轧狗还是轧人@日召  相似文献   

7.
两个和尚     
从前,在四川省有两个和尚。一个很富,而另一个很穷。有一天,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到印度求取真经,你去吗?”富和尚说:“你怎么去?印度离这儿很远很远。”  相似文献   

8.
“十二和尚”风俗是和佛教有紧密联系的一种民俗,它曾长期流行于我国北方某些地区。关于“十二和尚”风俗,《萨位齐县志》略有记载,撰者在引述《都参领志略》时说:“蒙人生子,有尽剪发者(即秃头);有留额门一撮者,名曰‘马发’(俗称“留马鬃”)。十二岁到奶奶庙,以驴还愿,或杂以草。后留发辫,曰‘十二和尚’。”(见该县志卷一《礼俗》,标点、注释为笔者所加)就笔者所知,旧时在内蒙古西部区行此种风俗的,多为汉族;蒙族行此俗的甚为  相似文献   

9.
考驾照     
罗怡卓玛 《小读者》2011,(10):23-23
一位先生去考驾照。口试时,主考官问:“当你看到一只狗和一个人在车前时.你是轧狗还是轧人?”那位先生不假思索地回答:“当然是轧狗了。”主考官摇摇头说:“你下次再来考试吧。”那位先生很不服气:“我不轧狗,难道轧人吗?”主考官大声训斥道:“你应该刹车。”。  相似文献   

10.
北宋时,有两个自以为是的秀才在一庙门下避雨,见庙门上有“文庙”二字,一个吟成“文朝”,一个念为“丈庙”,两人争论不休。这时路过一僧人,一个秀才说:“我们别争了,让化齐的和尚来评是非。”另一个说:“和尚哪能分对错,还是把字描下来,去请教大学士苏东皮吧!”和尚闻言,不禁失笑,遂口占一绝:  相似文献   

11.
一次,在中学当教师的儿子在房间欣赏一幅《布袋和尚》的古代名画,那画上题字曰:“行也布袋,坐也布袋,放下布袋,何其自在!”儿子说,这布袋里装的是“名利”,又说,世上人熙来攘往,奔波劳累,终日把这“布袋”背在身上,真是苦不堪言!所以说,放下“布袋”,就是福气!(陈建忠评点:“布袋”是人生旅途的行囊,随时放弃不该带的,随时补充旅行所需要的,心里才会踏实。米子评点:其实,能背上人生的“布袋”,接受生活的挑战,未尝不是一种“福气”。)我心中猛地一震,竟为儿子悲哀起来。儿子才26岁,正是精力充沛、身强力壮之时,何曾尝过背“布袋”的苦头?若…  相似文献   

12.
写读后感     
仔细阅读下面这篇短文,写一篇读后感,不能用诗歌形式写。 难与易 天下事有难易之分吗? 从前,四川有两个和尚:一个穷,一个富。穷的对富的说;“我想到南海去,怎么样?”富的说:“多年来,我总想雇船东下去南海,但还是没有去成。”过了一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把这件事告诉富和尚,富和尚很惭愧。  相似文献   

13.
有一则故事说,清代,有个青楼女子病逝了,秀才、商人、屠夫、和尚四人各怀心事,聚在她的遗体前。“风流”的秀才情难自已,吟诗悼念:“一点香魂坠玉楼。”商人脱口接上下一句:“腰缠万贯下扬州。”跟着,和尚吟道:“阿弥陀佛西天去。”屠夫叫起来:“我的肉来我的油。”这个故事显然是文人杜撰的,虽然没有什么思想意义,但诗的语言却很有特点。秀才的句子文绉绉的:“阿弥陀佛”是和尚的口头禅;  相似文献   

14.
联林拾趣     
对联在中国,可以说是一种最广泛的文学样式。兹录数则并加简评,与同学们一同欣赏。纸上读来终觉浅心中悟出始知深这是一副读书联。此联强调“悟”在读书中的重要,强调要用心去“悟”,而不能效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全联对仗工整,“深”“浅”对比鲜明。  相似文献   

15.
一次,在中学当教师的儿子在房间欣赏一幅《布袋和尚》的古代名画,那画上题字曰:“行也布袋,坐也布袋,放下布袋.何其痛快!”儿子说,这布袋里装  相似文献   

16.
从前有三个胸无点墨的考生,写了三篇狗屁不通的应试文章,主考官阅卷后大为光火,提起朱笔分别写上三句批语:其一曰“放狗屁!”其二曰“狗放屁!”其三曰“放屁狗!”这三个浑小子看了莫名其妙,竟然为三篇文章的等第争个面红耳赤。一位书生从旁经过,得知此事,便为之排了名次:批语为“放狗屁”的排第一,批语为“狗放屁”的排第二,批语为“放屁狗”的排第三。这三个小子听了还是不知所以,硬要书生讲个明白。书生解释道:“放狗屁”表明作者是人,不是狗,故列第一。“狗放屁”则表明作者不是人而是狗,虽则有时放屁,但还有守门看家  相似文献   

17.
鲁之裕字亮侪,奇男子也。田文镜督河南严,提、镇、司、道以下,受署惟谨,无游目视者。鲁效力麾下。一日,命摘中牟李令印,即摄中牟。鲁为微行,大布之衣,草冠,骑驴入境。父老数百扶而道苦之,再拜,问讯曰:“闻有鲁公来代吾令,客在开封,知否?”鲁漫曰:“若问云何?”曰:“吾令贤,不忍其去故也。”又数里,见儒衣冠者簇簇然谋曰:“好官去可惜,伺鲁公来,盍诉之?”或摇  相似文献   

18.
快揖     
一人以作揖快甚,屡得罪于人。或(有人)教之曰:“汝揖时口念正月二月至十二月,乃完一揖,则自迟矣。”一日,遇友于途,如其言作揖,又迟甚,及揖完,友已去矣。乃问傍(靠近,近旁)人曰:“是哪一月去的?”(选自明·浮白主人《笑林》)  相似文献   

19.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按照要求完成1~4题。蒋堂侍郎为淮南转运使日,属县例致贺冬至书,皆投书即还。有一县令使人,独不肯去,须责回书,左右谕之皆不听,以至呵遥亦不去,曰:“宁得罪,不得书不敢回邑。”时苏子美在坐,颇骇怪,曰:“皂隶如此野狠,其令可知。”蒋曰:“不然。令必健者,能使人不敢慢其命令如此。”乃为一简答之,方去。子美归吴中月余,得蒋书曰:“县令果健者。”遂为之延誉,后卒为名臣。或云乃天章阁待制杜杞也。  相似文献   

20.
"干谒"是"求拜"的意思,干谒诗就是求人之诗,又称为"温卷"、"行卷"。它是指应考的举子在考试前将自己平日所作的诗文呈送给主考官或社会名流,以期在主考官心中留下一个好的印象或得到社会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