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电视媒体如何赢得观众?观众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电视节目?他们的收视心理是怎么样的?这一系列问题长期困扰着许多电视从业者。为了能为电视从业者提供比较准确的关于观众收视动机的信息,使他们制作出的节目能获得较好的收视效果,一些电视人对电视观众的收视动机进行过各种各样的调查和理论研究,这些研究成果在很大程度上有效指导了电视节目的制作。笔者试图对中美电视观众的收视动机进行比较研究,进一步指出中美电视媒体的本质差异。  相似文献   

2.
社交电视:传统电视的社会化生存及其网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化媒体形塑观众的收视习惯,也造成观众对传统电视的疏离,但传统电视媒体又借助网络社交视频重聚电视用户.“社交电视”通过社交网络重建电视观众群,其“弱关系”的“信息桥”功能为电视从业者积累社会资本与职业声望,也使电视观看行为不再孤立和封闭,为电视观众提供了更多的收视选择、收视体验与技术应用平台.  相似文献   

3.
在电视新闻的这个天地中,除了一部分时政新闻,对电视观众极具收视感召力的是大量的社会新闻。近年来,省市级电视台相继开设了一系列主要以社会新闻为主的新闻栏目,它们凭着社会新闻与观众的贴近性、现场感强等特点,充分调动了电视观众的收视兴趣。可以说电视社会新闻处在异军突起、如日中天的阶段,但同时也显现出了不少问题。  相似文献   

4.
《声屏世界》2012,(10):92-93
新传播环境下的媒体竞争近年来,传统媒体电视收视量的持续下降似乎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电视观众规模尤其是年轻观众规模的缩小成为电视媒体市场蛋糕的最大消减;与此同时,忠实观众的收视量稳中有升,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电视收视量的衰退。年轻观众流向何方?以互联网和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凭借技术平台、用户体验等方面的优势,集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为一体,成为传统电视的最大竞争对手,也引发了传媒竞争格局的重新布局。  相似文献   

5.
新媒体     
《视听界》2013,(2):8-9
2012年全国电视观众网络收视调研报告 本次调查是在全国13岁及以上观众的13746个有效样本中.根据其使用网络收视的情况.筛选出经常使用网络收视的观众进行二次随机调查.并最终获得912份网络收视有效问卷。调查中提及的网络收视观众.指经常使用电脑(网络)收看电视节目的观众;电视收视观众.则指经常使用电视机收看电视节目的观众。  相似文献   

6.
《新闻战线》2015,(7):57
央视索福瑞2014年电视收视市场报告显示:去年电视人均收视时长和观众平均到达率双双下降。从2010年开始,随着各式新媒介传播平台和收看设备的普及,人均电视收视时长基本呈逐年下降的态势。2012年在伦敦奥运会等重大事件的带动下,收视时长有所反弹,上升至170分钟;2013年,人均收视时长再次回落。2014年,该数据降至162分钟,创下5年新低。电视观众的平均到达率,  相似文献   

7.
伴随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竞争的加剧,全球电视市场观众容量逐年下降已然是不争事实.权威机构收视率数据调查表明:美国电视市场近10年观众收视容量下降18%;中国电视市场,观众收视容量也在以每年2%~3%的幅度下滑.  相似文献   

8.
唐涤非  沈婉  吕玮妍 《传媒》2019,(16):59-61
日本资深电视节目主持人筑紫哲曾非常形象地把电视节目分成两类:一类是制作方想给观众看的节目,一类是电视观众想看的节目。关注电视观众在收视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和心理变化,研究电视策划如何作用于观众心理,使电视综艺节目获得较好的传播效果就是电视从业者的使命。2018年11月,湖南卫视首档原创新形态声乐演唱节目《声入人心》震撼开播,节目豆瓣评分9.1分,居2018年豆瓣综艺排行榜第三。  相似文献   

9.
观众收视心理研究与电视收视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视观众是构成电视消费市场的首要因素。对电视观众的研究,现在虽然越来越被电视台所重视,但在栏目的策划和影视剧的编排上,我们更多研究的还只是收视对象的成分构成,也就是节目是做给谁看的;而对观众的收视心理,研究得还远远不够。即便是由权威机构提供的收视率调查数据分析,也是从收视群的组成成分入手,而对于观众的收视心理,即节目为什么会赢得观众青睐或为什么不受观众欢迎,则涉及得并不充分。  相似文献   

10.
2012年伊始,广电总局多项新政策开始实行,电视媒体出现了自上而下、主动或被动的调整,电视荧屏也出现了很多新的变化。来自央视索福瑞数据从2012年1-2月中旬的收视来看,观众的人均收视时长呈增长的趋势。35城市的电视观众人均收视时长为201分钟,比2011年同期提升了4分钟。电视依然是最大众化的媒体,电视媒体的影响力不容小觑。  相似文献   

11.
毫无疑问,电视剧是最受电视观众欢迎的节目类型之一,但鉴于电视剧的制作、采购、播出以及观众收视心理等特征,如果电视媒体过于依赖、看重电视剧,那么大到整个电视行业及电视产业,具体到一家电视台、一个频道,早晚会走入一条死胡同。因此,61号令的出台及执行,对规范国内电视行业的行为和走  相似文献   

12.
电视新闻是当代社会新闻传播媒介的主力军,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它声画并茂,视听结合,已成为当代电视观众普遍的收视心理需求.面对激烈的媒体竞争和亿万忠实的电视观众,电视新闻工作者必须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创作出高质量的电视新闻作品,以满足广大电视观众的收视需求.  相似文献   

13.
李宇 《传媒》2014,(11):61-64
正电视观众作为媒体的使用者或消费者,正随着传媒技术的发展而改变着媒体使用方式和消费习惯。目前,随时随地收看节目、多屏并用、社交功能第二屏等成为重要的收视行为特征。观众作为传媒市场的核心要素,直接影响着传媒市场的运营模式与传媒公司的发展策略。通过多平台、多终端提供多维度收视服务,满足用户随时随地收看视频的需求,这是当前电视市场的发展趋势。本文主要研究全球电视观众收视方式的现状,从多屏化、社交化和非线化三个方面来分析电视观众收视方式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游凯 《新闻爱好者》2007,(10):73-73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电视事业发展迅速。据《中国新闻出版报》2003年5月公布的数据显示,2002年,我国拥有360家电视台,1300家广播电视台,2058套电视频道,电视人口覆盖率达94.54%,有线电视用户高达1亿,成为世界上电视资源最丰富的国家。然而与丰富的电视资源对应的是,受众市场的饱和和人均收视时间的缩短。调查结果显示:从1997年至2002年这5年的时间里,观众家中平均能够接收到的频道数量增加了一倍。中央电视台总编室每5年进行一次的全国电视观众抽样调查结果显示:1997年,全国有10.94亿人能够看到电视;到2002年,全国的电视观众数量达到11.15亿人。5年时间仅增加了2000万人,电视观众的数量增长接近极限。正如当年电视机基本普及之后,电视机厂家开始品牌战和价格战,导致生产厂家大面积死亡一样,观众市场容量饱和,标志着电视市场进入收视份额竞争阶段,一个频道收视份额的上升就意味着其他频道收视份额的下降,品牌战和淘汰赛打响。[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电视节目编排,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观众的收视规律和习惯.而观众收看电视的习惯和规律是建立在作息规律基础之上的。只有把握观众的作息规律,才能进一步把握观众的收视规律;只有把握观众的收视规律,才能使电视节目编排更贴近观众需求。根据央视-索福瑞媒介公司对绍兴地区的收视调查数据.绍兴电视观众在生活形态、收视习惯上大致有以下规律。  相似文献   

16.
电视媒体     
《视听界》2013,(2):4-6
2012年全国电视观众抽样调查分析报告 自1987年起.中央电视台每五年进行一次”全国电视观众抽样调查”。本次调查以大样本量观众入户访问(15854个样本、全国315个抽样区县)为基础.深度挖掘观众收视行为背后的原因和偏好特点。  相似文献   

17.
传媒数字     
中国:电视观众已达12.05亿在最近中央电视台举行的"2007年全国电视观众抽样调查"新闻发布会上,有数据显示:2007年,中国4岁以上电视观众总数为12.05亿人,比20年前增加了一倍多。99.89%的中国家庭拥有电视机;观众户均收看的频道数量为32.4个,比5年前增加一倍;93.72%的观众闲暇选择看电视;有九成电视观众为高中以下文化程度。  相似文献   

18.
伴随着《人民的名义》创造的收视神话,反腐剧继2004年沉寂之后,再次回到电视观众的视野之中。观众所表现出的收看、点播、热议等收视行为,受到其收视心理的驱动。反腐剧作为类型剧,观众的收视心理既异于其他类型剧,也有其自身共性,因此探讨反腐剧观众的收视心理具有指导意义。《人民的名义》所取得的口碑、"票房"双丰收,使其成为了探讨反腐剧观众收视心理的绝佳代表,观众在收看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期待视野、移情、娱乐等心理因素,在我国独特的社会环境和网络环境下,呈现出鲜明的代表性和典型性。  相似文献   

19.
据CSM2010年中国电视市场收视动态调查显示,和2009年一样,电视剧在2010年观众收看最多的节目类型中排名第一,占所有电视播出时间的28%,观众收视时间的32%.而排名第二、第三的新闻/时事、综艺分别占所有电视播出时间的10%、6%,观众收视时间的13%、10%.①由此可见,电视剧依然是电视台凝聚观众的最主要的节目资源之一,同时也是媒介干预、影响受众生活方式、行为态度、价值理念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浅谈生活服务类节目的引进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尚琳  赵辉 《今传媒》2012,(7):124-125
如今电视节目制作者一项必备的要素是弄清观众到底需要什么。只有真正吃透观众收视心理,节目才能一炮走红。从近五年电视观众市场变化看,观众收视喜好一是民生概念要求贴近,二是个性化需求越明显。各地生活频道的开播为生活服务类栏目提供了平台。目前我国已有30余家中心城市电视台开办了电视生活服务类节目。活频道也成为越来越有影响力的频道。如何借鉴成功经验,在地面频道做好生活服务的内容,在引进基础上进行创新是生活类节目关键和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