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黄大权 《广东教育》2006,(12):53-53
文章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带有作者的情感色彩,字里行间都传达着作者的独特个陛。学生要提高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能力,就要学会突破理解作者独特的表达方式这一瓶颈。笔者认为首先要抓住文中的“奇”字“异”词;其次,抓文中的“妙”语“绝”句;最后抓文章的“巧”思“住”构。  相似文献   

2.
《飞夺泸定桥》记叙了中国红军在二万五千里征途中抢占泸定桥的战斗经过,表现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大无畏革命精神。笔者多次讲过此文,根据学生的不同,设计了两种思路,教学效果都不错。 设计一〔学情分析〕 学生有较强的品词析句能力,能层层深入, 从字里行间读出人物的品质,并进一步明确作者用词造句的独具匠心。〔设计理念〕 本设计从课题“飞”入手,根据学生学习母语的规律, 让学生感知形象,品味语言,在学习语言中培养语感,在学习语言中熏陶情感,在学习语言中使工具性和人文性相映成趣,和谐共振。〔设计特色〕 抓住“飞”含…  相似文献   

3.
教学《飞夺沪定桥》这课,普遍的做法是:抓住“飞”(抢时间)、“夺”(攻天险)这一重点,讲述红军是怎样夺下泸定桥来表现红军的不畏艰险英勇善战,从而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最近,对课文有了新的认识,发现以上教学,仅仅是抓住了“飞夺”的表层意思,如果我们能跳出各种资料对这课分析上的思维定势,从字里行间去把握本文中“飞夺”的内涵,就不准发现“这“飞”中含智,这“夺”中寓勇。因此,对于该课文的教学,不仅要抓“抢时间攻天险”这个重点,而且要通过这两件事中有关重点字、词、句的剖析,让学生从“飞”中见其“智”,从“夺”中感受其“勇”,潜移默化地悟出红军战士的大智大勇来。一、析处境看决策,“飞”  相似文献   

4.
《飞夺泸定桥》记叙了中国工农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抢占泸定桥的战斗经过,表现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大无畏革命精神。笔者多次上过此文,根据学生的不同,设计了两种思路,教学效果都不错。A学情分析学生有较强的品词析句能力,能层层深入,从字里行间读出人物的品质,并进一步明确作者用词造句的独具匠心。设计理念本设计从课题“飞”入手,根据学生学习母语的规律,让学生感知形象、品味语言,在学习语言中培养语感,在学习语言中熏陶情感,在学习语言中使工具性和人文性相映成趣,和谐共振。设计特色抓住“飞”含英咀华,品语言和谐共…  相似文献   

5.
《飞夺泸定桥》一课,记叙了红军在长征中的一次战斗经过。教学本文时,我们抓住“飞”字,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相似文献   

6.
一、从课题入门就是抓住课文的题目,从中演绎与揭示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再根据其主要内容找出概括段意的方法。如《飞夺泸定桥》一文,记叙红四团与敌人争时间,抢速度,英勇夺取泸定桥的事。课题直接点明了这个内容。分析段意时,可从课题中“飞夺”二字入手。提问:“飞”指什么?课文哪些内容写红四团“飞”?哪些内容写“夺”,“夺”指什么?原因经过与结果是什么?分析课题,引导学生先找出中心段,再找出其余的次要段,很快可以概括出:1.红四团向大渡河挺进要夺取泸定桥;2.红四团飞速前进,抢在敌人援兵之前,赶到泸定桥;3.红四团英勇夺取泸定桥;4.红军主力渡过大渡河,奔赴抗日最前线。二、从各自然段的中心句入门有的课文,脉络清晰,有一个中心句,抓住各自然段的中心句,然后再综合概括,就可以概括出各段的段意。  相似文献   

7.
一、抓住文题,探明中心文题是文章的窗口,我们根据不同型的课文,抓住文章的题目,让学生反讨论,探视出文章的中心所在,再让学预习通读。例如《飞夺泸定桥》一课,课里“飞夺”是课文的中心所在。这里的飞”既表明大渡河天险难渡,又说明了务的艰巨性。指的是红四团跟敌人抢时间,飞速前进。“夺”字在这里既说出攻打泸定桥的艰难,又表明了红军战士的无畏、拼搏精神。指的是红军战士英勇奋战、强攻猛打。指导学生阅读时抓住“飞夺”这条主线,教师加以引导,课题为什么用“飞夺”?各指的是什么?说明了什么?让学生预习通读课文,反复…  相似文献   

8.
小学语文教材,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每篇文章都寄托着作者的思想感情,故对文章的理解离不开对情感的体会。如果单纯教字、词、句、篇,师生游离于文章情感之外,则会把本来生动感人的课文讲得形散神离,枯燥无味。这样的教学,人物的音容笑貌不见了,景物的情趣淡漠了,文章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9.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在这方面,我作了一些尝试。现就《飞夺泸定桥》的教学,谈几点认识。 一、抓住课题,训练听说能力 《飞夺泸定桥》这篇课文生动地叙述了红军在长征途中夺取泸定桥的经过。课题实际上就是课文内容的凝缩。教学伊始,在介绍历史的背景后,教师针对课题提出以下问题。①红军为什么要夺取泸定桥?②红军夺取泸定桥为何称“飞夺”?“飞夺”的“飞”体现在哪里?红军又是如何“夺”的?③事情的结果怎么样?  相似文献   

10.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读懂课文。要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正确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提高认识,受到思想教育;教师还要指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本文仅就重点训练项目“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结合《长征》一诗的教学略作探索。一、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思想教育的因素《长征》一诗是“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凭借的重点文章,蕴含的思想教育的内容有三个方面:①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本色;②红军战胜困难的乐观态度;③作者崇敬、赞美的感情…  相似文献   

11.
列宁说过:“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入。人的思想只有被浓厚情感渗透时,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和思考。”中学语文教材所选的文学作品中,篇篇都有丰富的思想内容,篇篇都寄托着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对文章的理解离不开思想感情的体会。如果以灌输式的字、词、句、段篇教学,则把感情丰富的美文弄得支离破碎,形散神离,枯燥无味。文中丰满的人物音容笑  相似文献   

12.
漫談串讲     
串联,是我国语文教学中的“老办法”之一。在强调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今天,看来这“老办法”却具有广泛运用的“新天地”了。首先,串讲能字不离句、句不离文地讲清文章(?)词造句之妙,即使一个细小的标点符号,也不致疏忽漏掉,对帮助学生掌握字词语句的基础知识,  相似文献   

13.
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是高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训练项目之一。文章的思想感情是作者对所描述对象抒发的赞美、喜悦、痛恨、厌恶等感情,让读者读了受到情感的熏陶、感染。那么,如何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呢?  相似文献   

14.
所谓“三抓”,是指背诵古诗文时要抓住领头字、领头句和过渡句。一般的诗文往往都有几层意思,每层又都有个领头句,抓住它,就像抓住了一串珍珠的丝线,能引出一串句子来。句与句之间,往往还有领头字,抓住它,背诵时就能使上下句连贯起来。在段与段之间,时常有过渡句,抓住过渡句,就能使上下段连贯起来。因此,“三抓”是背诵的好方法。领头字,不仅散文中有,古诗词中也有,尤其在词中领头字更常见。如南宋词人陈人杰的《沁园春》中首句的“谁”字和次句的“怅”字,都是领起字。在以上二句中,我们抓住了“谁”和“怅”字,基本上就记住了上片的词意。…  相似文献   

15.
魏然 《教师》2009,(12)
低年级课文篇幅短小,情节简单.只能通过字、词、句来表达文章的主要内容.教师只有抓住词句间的关系教学,才能加深学生对这些词句含义的理解,体会这些词句在课文的语言环境中所表达的思想,进而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感染、教育学生,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教材分析这篇讲读课文记叙了红军在长征途中飞夺泸定桥的事迹,表现了红军战士为了谋求人民的幸福而英勇战斗,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它是第2单元“理清文章的条理”这一训练重点的进一步落实和深化。作者按照“夺桥原因→→抢时间(飞)→攻天险(夺)→渡河成功”的思路,有条有理地记叙了红军飞夺泸定桥的经过。文章的重点是“抢时间”和“攻天岭”两个部分。通过教学,要使学生理解:在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时候,还应注意根据事情的特点,抓住重点来写。因此,它又是对第九册第5单元“详写和略写”这一训练项目的复习巩固。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17.
诗歌是中华文化中的瑰宝,很多名家诗歌中都蕴含着精妙的词语或经典的语句,把握好这些妙词佳句,才能细致的了解诗歌的意象和情境,进而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对孩子的综合语文素养大有裨益。文章从抓诗眼、抓景句、抓情句三方面进行了具体阐述。  相似文献   

18.
我在二年级第二学期,就试用“三对译法”教学古诗。经过将近三年的实践,我班的学生学习古诗,只要懂得字词的意思,他们就能自行理顺句子,理解诗句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达到古诗教学的要求。“三对译法”就是教师把古诗抄写在黑板上,首先根据诗句译字,对准原字板书,以便理解字义;其次根据诗句译词,对准原词板书,以便了解词义;第三,根据翻译的字词连成句子,并在原诗句下板书译句。例如:  相似文献   

19.
骈文精品《与朱元思书》,寥寥一百余字,简洁传神地描绘了富春江的山水之美,不仅语言优美生动,而且结构上也很有特色。文章第一段总写富春江山水的奇丽多姿,概括为“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按说,接下来就应该依次写“奇山”、写“异水”,与前面相呼应;可作者接下去却笔锋一转,先写“异水”,再写“奇山”,使得文章  相似文献   

20.
《飞夺泸定桥》一文中有两个“飞”字,但其含义各不相同,教学时应引导学生抓住这些“字眼”来理解课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