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文教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本文着重从两个方面介绍语文教师如何提高自身素质,在语文课堂上、口语交际课上、习作课上渗透法制教育。  相似文献   

2.
陈庭礼 《贵州教育》2014,(11):30-31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若教出来的学生在阅读课文时不仅能带着一颗文学之心,同时还能揣有一颗法制之心,那该是多么成功的教学呀!这是我一直以来的追求。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呢?我想:在教学中既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法制课,也不能漠视语文教材中蕴含的法制教育因素,教师应以语文学科教学目标为基础,将法制常识有机地融入主课堂的教学内容中,实现课程固有的教学目标,同时增强学生法律意识,使语文教学与法制教育两者处在一个相融的统一体中,从而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张元亮 《文教资料》2009,(32):80-81
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必须将学科教学内容与法制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在教学中恰当地把握尺寸,潜移默化地在词语的讲解、课文传授、语文活动及学生作业中进行渗透。  相似文献   

4.
张小换 《学苑教育》2012,(14):44-44
渗透法制教育,充分、合理、科学地挖掘语文课程中的法制教育资源是一种现实、可操作性强而又实效的途径。在教学中,要寓法制教育于情景再现,寓法制教育于分析人物,寓法制教育于课堂辩论,让学生取得语文知识与法律知识的双丰收。  相似文献   

5.
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知识教育,而且要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法制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小语教学中凭借学科特点,通过多种途径渗透法制教育,条件得天独厚。  相似文献   

6.
郑治刚 《考试周刊》2014,(24):29-29
把法制教育引入语文教学,适时地渗透法制教育,可以将学生的生活世界联系起来,实现语文教学贴近生活与时代。既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又提高学校法制教育的实效性。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从课文教学与阅读和写作中渗透法制教育,完成这一教学任务。  相似文献   

7.
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文教学自身特点要求教师把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情操教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之中,使学生在德智等方面均得到发展。其做法是:在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地渗透德育教育;拓展第二课堂,渗透德育教育;积累和理解名言警句,渗透德育教育。  相似文献   

8.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要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语文教师应改正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是喧宾夺主、渗透法制教育会增加学生负担、语文学科中缺乏法制教育渗透资源等错误认识;把握顺势引入、目标恰当、联系实际等原则,巧妙地渗透法制教育内容;应加强在岗语文教师继续教育,以提高教师素质,造就渗透法制教育的人才;还应改革应试性教育评价体系,削弱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阻力。  相似文献   

9.
美术教育能陶冶学生思想情操,提升学生审美品味,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发展学生感知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全面发展。它的教育功能和特殊作用是其他学科无法代替的。那么,能否在美术教学中把法制教育与美术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向学生渗透法律知识呢?笔者认为,只要我们平时注重这方面的研究,大胆实践,就能够在美术课里渗透这一教学理念。现结合日常教学的一些实际做法,谈谈自己的体会  相似文献   

10.
在语文教学中,巧妙地进行各种知识的渗透,会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更多的知识,使之视野更开阔,思维更灵活自由,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打下良好的基础。一、其他学科知识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语文教学,如果是单纯传授语文知识,那将是很乏味的。相反,如果能巧妙地穿插其他学科有关知识的介绍,课堂将会变得生动活泼,学生学起来兴趣盎然,真正感到课堂是一片乐土。渗透其他学科知识教  相似文献   

11.
结合语文教学实践 ,指出汉语字句以及作品中蕴含的美 ,并着重谈了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 ,以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12.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优美的诗句形象地说明了学科渗透德育的特点,学科德育应如好雨,知时节、潜入夜、细无声。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给我们留下一句至理名言"学语文,就是学做人"。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有义务、有责任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学会做人。  相似文献   

13.
"好雨知时节,当春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优美的诗句形象地说明了学科渗透德育的特点,学科德育应如好雨,知时节,潜入夜,细无声。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给我们留下一句至理名言"学语文,就是学做人"。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有义务有责任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学会做人。  相似文献   

14.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永恒主题,对培养青少年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法纪观念和文明行为习惯,逐步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价值观起着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前,不少学生公德意识淡薄,缺乏诚信,价值观比较模糊,自我中心意识较突出,由于语文课程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其核心是"人文精神",它的教育就是使人的思想更加健康,使人的品质更加高尚,使人的个性更加张扬,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品育教育十分必要。在进行语言训练、人物形象的分析,利用各种手段创设情境,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培养良好的意志,品格和爱美情趣,在感悟与体验中催化情感,激发内部因素,使思想品德教育融合、渗透于语文教学中。  相似文献   

16.
随着时代的发展,美育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中学生正处于身心成长阶段,美育尤为重要。当前在强调语文教学必须培养学生能力、开发学生智力的同时,还应重视美育的教育,使学生在获得语文能力的同时,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17.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美育因素,主要包含在在语言文字、思想情感、优美意境等方面。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品读中鉴赏语言美,在细读中感受情感美,在研读中领悟精神美,在诵读中享意境美。  相似文献   

18.
丁振科 《考试周刊》2010,(40):69-69
文章认为,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科学教育可通过以下途径: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科技元素;利用课堂,适时渗透;课外阅读.延伸渗透。  相似文献   

19.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抛开很多功利的成分,思考一下语文教育的最终目的,我们发现,只有培养出身心健康的人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所以,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塑造学生健全完整的人格,是语文教师的天然使命。充分挖掘教材中有利于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是每一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只要真正树立了在语文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就会发现语文课本处处皆暗藏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机。一、努力挖掘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教育学生热爱科学人文性是语文教材的一大特点。  相似文献   

20.
王恩琴 《考试周刊》2013,(23):41-41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根据学科特点,挖掘教材内容,通过多种途径在传授知识技能时渗透法制教育,让语文课堂教学成为实施小学法制教育的主阵地;让学生从小树立法制观念,用法律保护自己,养成懂法、守法、用法的好习惯,从而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