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先进的生态文明理念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内生力和驱动力。科学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念,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念,不仅是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前提,也是我们"建设美丽中国"的内在保障。因而,从中华民族传统生态智慧、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伟大实践分别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念的文化基因、理论基石和实践基础进行三维解读,是未来我们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和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所必须面对的一项重大现实课题。  相似文献   

2.
许婕  张红 《黑河学院学报》2022,(10):157-159+185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新形势下加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给出了明确指引。生态文化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根基,作为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鄂伦春少数民族文化中蕴含的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化意蕴和价值取向与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具有内在的契合性。深入研究鄂伦春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的特征、内涵和价值,挖掘其对于当代生态文明建设所具有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内生性作用,对于推进少数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刘艳 《中国教师》2013,(Z1):29-30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1]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体现了我们党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彰显出中  相似文献   

4.
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与中原文化发展紧密结合,构建具有郑州古都特征和现代都市特色的中原生态文化体系,是美丽郑州建设和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必然要求和重点任务。  相似文献   

5.
生态文明建设是当代中国"五位一体"发展总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美丽中国建设和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从生态文明观念和建设路径两个向度上对其进行多方位的认知与定位,有助于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进而从政府、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把握与推进当代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6.
<正>"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而《敬畏自然》这篇课文运用恰当的说理方式,生动形象地告诉人们,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敬畏自然的生态文  相似文献   

7.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现实意义是:生态文明建设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生态文明建设与民主政治密切相关,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措施是:树立和强化崭新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用制度建设成果保障生态文明建设,多策并举,多地联动,全社会共同行动,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维护海洋自然再生能力.  相似文献   

8.
广义的生态文明与狭义的生态文明的划分是基于不同的文明分类标准的,它们指称的对象和涵义不同,不能混淆。一般地说,生态文明指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并列的文明,是人类有意识地、积极地建立和维护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积极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建设中要注重四个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将物质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统一起来,并保持天然自然与人工自然适度的张力。  相似文献   

9.
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但是,走向这个绿色新文明,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仅  相似文献   

10.
生态文明是一个与自然相关的概念。马克思主义理解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前提是现实的个人的实践活动。早期卢卡奇把自然规定为一个社会范畴是错误的,施密特把社会说成是一个自然范畴也并非科学。正确理解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对于当代生态文明建设有重要意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引领和规范人的实践活动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1.
生态文明建设是国家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其所含的“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与哈尼族环境习惯法的理念与内容相契合。文章以生态文明建设为视角,研究哈尼族环境习惯法的具体内容及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促进,主张通过立法、司法、行政等领域进一步挖掘哈尼族习惯法的当代价值,激发区域内成员环境保护的主体意识,积极实践以保护生态环境,助力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2.
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伟大而崭新的社会实践活动,需要用生态文明理念指导和引领。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界之间双向依赖和相互作用、人类改造自然的一切活动受自然界及其规律性制约、人应善待和保护自然并与自然和谐相处、人是生态系统的调控者和协同进化者等生态思想,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是引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实践方向的精神旗帜。  相似文献   

13.
绿色大学建设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美丽“中国梦”宏大诗篇的应有之义。文章针对当前高校发展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生态文明意识淡漠、制度和监管缺位、校园环境保护“欠账”等问题,围绕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提出建设绿色大学的关键环节及策略,以期为绿色大学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必须树立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地位,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意识显得尤为重要。文章首先对生态文明意识的内涵进行了界定,接着阐明了培养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紧迫性,最后提出了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随着各高校办学从规模扩张到内涵发展的转变,推进高校生态文明建设也是体现高校办学内涵的重要内容。作为农林高等院校,在弘扬生态文化,践行生态育人,传播和践行生态文明,推进事业发展中将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后勤应该发扬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在应对"资源短缺和可持续发展"这一问题上,全面分析自身在资源节约、人  相似文献   

16.
《福建教育》2022,(7):4-5
<正>开篇语: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自然教育是指依托各类自然资源,引导公众亲近自然、认知自然、热爱和保护自然的教育活动,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深入践行。大力开展自然教育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际举措,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推动社会绿色可持续发展、助力我国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不竭动力。  相似文献   

17.
道家的哲学思想注重人在自然中的地位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讲求无为的思想,崇尚人们尊敬自然、爱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发展。这无疑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典范,为生态文明建设打下良好的精神基础。  相似文献   

18.
生态文明作为新时代和新形态的文明形式,其建设肯定需要新的视野.简而言之,其新视野主要体现在四个相关的维度上:在发展观视野中,生态文明追求的是可持续发展观;在价值观视野中,生态文明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在权利观视野中,生态文明追求的是平等的权利观;在道德观视野中,生态文明追求的是人对自然的关怀.可以说,生态文明将以广博视野去重新审视人、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建设生态文明也将成为点燃人类文明前行这一明灯的必由之路,而正确认识这四个维度又是建设生态文化的重要取向.  相似文献   

19.
汤健  毛越华 《贵州教育》2014,(18):39-42
正党的十八大把"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我国国家发展战略目标之后,举国上下都在积极地践行着这一指导方针,教育界更是在积极把这一指针落实到教育教学理论探索和实践之中。面对日趋严峻的生态形势,如果要把尊重自然、适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深入到每个人的内心深处,要让每个人都具有良好的生态文明建设知识:要让每个人的行动都符合于生态文明建设规范,就只有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教育,让教育先行——从学生、娃娃抓起,让教育来引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生态文明的理论内涵,认为它是人类有意识地、积极地建立和维护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积极成果的总和,它反映的是人类有意识地、积极地建立与维护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状况。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要注意四个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将物质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统一起来,并保持天然自然与人工自然适度的张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