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炎冰 《钓鱼》2005,(6):25-25
在底坠钓组中,鱼咬钩所引起的浮标沉浮与钓饵的重量无关。如果减轻坠重,或用大浮标使钩悬离水底,则饵重的最大值必须小于浮标的浮力和上浮力,超过这个值,浮标沉入水下就失去了标志鱼钩状态的作用。悬坠钓组的不同在于,饵重及其状态对钓组的影响有多种表达形式,其引起的微妙变化用传统尺度无法衡量。  相似文献   

2.
辛信  许方 《钓鱼》2008,(14):17-17
悬坠流行,但传统底坠钓组照样盛行,所以用不着厚此薄彼。悬坠调高钓低用雾化饵,逮离底接口用袖钩,用へら,用关东的比较多,但改成调低钓高,两饵一躺一立都触底了,钓咬了死钩的鱼,袖、へら、关东就看不出优势了。底坠对钩型的选择比较马虎,因为多咬死钩,鱼牵动了铅坠浮子才有反应,对钩的要求主要是大小,比如钓鲫鱼用4号或5号伊势尼,  相似文献   

3.
悬坠钓法与传统钓法有哪些不同? 焦点集中在两个方面:坠和浮标。从坠钩平卧水底鱼咬钩移动铅坠到坠悬离水底,是因为浮标平衡了坠钩重量。钓组结构变了,信号也跟着改变。如果我们的认识继续停留在鱼漂概念上,用抬漂和黑漂去解释浮标反应的咬钩动作,必然会放弃许多有效鱼讯。一、从立漂到浮标鱼漂古已有之。渔者六物,竿、纶、浮、沉、钩、饵。浮就是鱼漂,但用“钓鱼时拴在线上的能漂浮的东西”无法解释钓鱼的技术演变,更不能说明鱼接近和触及钓饵时的状态,而这些  相似文献   

4.
《钓鱼》2008,(21)
钓鱼人对鱼饵的认识是直观的,很朴素。比如鱼塘喂颗粒饲料就有了原塘颗粒,但怎么装钩却要结合钓组。底坠在颗粒上加个橡皮圈,不然没法装钩;悬坠把颗粒湿水,泡软了,捏碎了,再加拉丝粉形成网络就有了持钩性。用颗粒饲料是因为鱼吃惯了,认这个——性质使然。底坠钩卧底,饵化了浮子没有反应,对钓饵的要求是持钩性第一,饵硬一点没关系;悬坠用浮标表达鱼饵重量的变化,可以从调和钓的"目"推断钩是卧底、触底还是离底,持钩性是调整鱼饵状态的一个环节。  相似文献   

5.
张之晔 《钓鱼》2008,(21):24-25
钓鱼人对鱼饵的认识是直观的,很朴素。比如鱼塘喂颗粒饲料就有了原塘颗粒,但怎么装钩却要结合钓组。底坠在颗粒上加个橡皮圈,不然没法装钩;悬坠把颗粒湿水,泡软了,捏碎了,再加拉丝粉形成网络就有了持钩性。用颗粒饲料是因为鱼吃惯了,认这个——性质使然。底坠钩卧底,饵化了浮子没有反应,对钓饵的要求是持钩性第一,饵硬一点没关系;悬坠用浮标表达鱼饵重量的变化,可以从调和钓的“目”推断钩是卧底、触底还是离底,持钩性是调整鱼饵状态的一个环节。  相似文献   

6.
马建华 《钓鱼》2006,(4):16-18
采用悬坠钓法的钓友,在初期刚接触于调目为钓灵,并随着钓目的逐渐减少或钩饵在水下才会呈现下钩饵落底上钩饵这种钓法时,很容易在对灵钝认识上、钓调目的逐渐增加,线组的状态趋向于更灵轻触底的状态。因此如果将调目同钓目相组搭配上和饵料物理状态上产生错误认敏;而当钓目大于调目时,将这种状态称等时的状态定义为不灵不钝状态,很显识。回顾本人习练悬坠钓的经历,也曾经做钓钝,并随着钓目的逐渐加大或调目的然,这种定义会使不灵不钝没有一个统一走过一些弯路,将这些东西总结出来,或逐渐减小,线组的状态趋向更加迟钝。的标准(一钩落底一钩离…  相似文献   

7.
秦犁 《钓鱼》2014,(20):14-16
1989年以前,无论竞技、休闲,钓综合鱼都是坠钩沉底。鱼咬钩得牵动铅坠才有浮子反应,鱼小坠重,子线长而衔住了钩的鱼原地不动,浮子未有反应是不会提竿的。台钓出现后坠不沉底了,调整铅重和浮标,利用钓饵的溶散性、持钩性,有了钓底、钓离底、钓行程和打浮的变化。然而同样钓鱼,系统学习台钓与凭观察、感悟,联系实际在继承和创新中掌握悬坠钓技术的人是不同的,后者被称为"土台钓"。  相似文献   

8.
马建华 《钓鱼》2006,(10):26-27
大家知道,底钓时,鱼吃的是沉在水底的“死”饵,浮标调整首先要考虑的是让钩饵在水下呈现适合鱼情的合理状态,同时使钓组保持较高的体现鱼讯的能力。与此不同的是,浮钓时鱼主要是在饵的下落过程中吃饵,吃的是动态的“活”饵,因此在浮标的调钓理念上用不着考虑钩饵在水下呈现的状  相似文献   

9.
张炎冰 《钓鱼》2004,(17):28-29
悬坠钓法与传统钓法有哪些不同?焦点集中在两个方面:坠和浮标。从坠钩平卧水底.鱼咬钩移动铅坠到坠悬离水底,是因为浮标平衡了坠钩重量。钓组结构变了,信号也跟着改变。如果我们的认识继续停留在鱼漂概念上,用抬漂和黑漂去解释浮标反应的咬钩动作,必然会放弃许多有效鱼讯。  相似文献   

10.
李歌  昕东图 《垂钓》2011,(1):32-35
状态——近几年,不少玩悬坠的老钓手嘴里时常会冒出这个词儿来。新朋友们乍一听,多半要晕,兴许还会骂这帮老家伙忽悠。何为状态?今天,笔者就结合个人感受,从钓组整体角度,谈谈钩饵、线组和浮标三部分的状态问题。  相似文献   

11.
管察 《钓鱼》2005,(13):22-22
让坠下沉水底有两个目的,一是定位钩饵,二是抗御流水。悬坠的缺点是流水快了,钩随水走,并将一部分钓饵带向下游。所以野钓多底坠,池钓用悬坠,然而不论哪一方都在思考:池钓用底坠,坠重和浮标怎样调整才合适:野钓用悬坠应采取哪些措施才能做到既抵御流水,又维持钓得多的优势。  相似文献   

12.
贺建成 《钓鱼》2011,(14):32-32
四.走漂的漂相差异 沉坠钓的走漂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坠体贴底行走,一种是坠体离底行走。这两种走漂漂相,都是由鱼的乞食动作习惯构成的,比如草鱼、鲤鱼、青鱼都有边吃边走的习惯,通过子线拖动坠体形成走漂,是十分自然内事。沉坠钓走漂是钩饵入口漂相,扬竿是可以上鱼的。而且多数沉坠钓走漂是大鱼咬钩的漂相,特别是使用弋饵重坠钓鱼,形成走漂非大鱼莫属。悬坠钓的走漂,坠体也是平移的,平移中上下的宽度是有变化的,如坠本被鱼拉着平移向上,浮漂就会很快平躺在水面移动。如果坠体被鱼拉着平移向下。只要超过浮漂深度,浮漂先会沉入水下,出现沉漂。  相似文献   

13.
张炎冰 《钓鱼》2004,(21):25-25
在使用星漂、坠钩平底钓组的时候,鱼咬钩不是把浮在水面上的浮子拉下水,就是沉在水中的浮子慢慢浮上水面。解释这一现象就是,鱼咬住了钩,牵动铅坠移位,浮子下沉:鱼衔着钩往上游,将坠提离水底,浮子上浮。显然,鱼能不能搬动铅坠是鱼漂运动的关键。悬坠的不同是铅坠位移除了鱼的因素,自身存在着浮标运动的机制。  相似文献   

14.
尚立和 《钓鱼》2006,(3):15-17
用悬坠法底钓,在同一钓点都调4钓2,因测水深方法及饵重等不同,两个钩饵在水底的状态也不同。在下钩上接铅皮测水深定钓目(以下称“下钩法”),水的深度是从下面的钩饵到钓目点的高度,下钓饵一定落底.上钩饵悬窄;又因饵重不同,  相似文献   

15.
宿含雨 《钓鱼》2008,(19):14-15
钓鱼的第一步是找底,先得知道水有多深,然后才是打窝。底坠钓组找底简单,坠重,只要没有水草和障碍物,任何位置都能到底。抛钩,浮子沉得看不见就往上移;漂着不往下沉,往下移,一般上下推移3次就能找到底了。悬坠钓组是先调标,后找底,能不能精确找底决定于浮标的调和钓饵重量。  相似文献   

16.
梁育民 《钓鱼》2004,(17):19-19
悬坠钓在大陆已开展有十几年了。但是关于悬坠钓的钓目,该咋调咋定的讨论屡见报端,这是一件好事。这说明垂钓运动的普及兴旺,也说明钓鱼人的素质在提高。我的钓龄快40年了,玩悬坠钓也有十几年了。悬坠钓的技术含量确实比传统的卧坠钓高,逼得我必须重新学习,以求识得庐山真面目。悬坠钓的钓组在水中的状态基本上可分二种。一种是钓组在半水中调成平水。此时钓组的比重或密度与水体的比重或密度不等,钓组在水中无剩余浮力,钓组在水中处于基本平衡的状态。当延长水线,调成下钩饵刚刚触底,视目杆正好为零目时,这就是人们所所公认的,悬坠钓的极限灵敏点。于是就产生了钓目愈小愈灵,钓目愈大愈钝的原则。我把去掉一个饵后的目数叫单调目,去掉二个饵后的目数叫双调目。单调目及双调目是必须要知道的,否则你就无法随时了解钩上留饵情况。  相似文献   

17.
上海郊区池塘密布,是钓鲫鱼的主要场所,由于土地承包到户,池塘长年不清淤泥,塘底积有大量腐化污泥和烂水草,使垂钓增加了难度。针对这一情况,我采用无铅坠钓法,即用0.165毫米细线和伊势尼6号钩,不用铅坠浮漂采用小的鹅毛管,共5粒,大小根据钩加饵的重量决定,钩加上钓饵(钓饵用饭粒),沉入水下,  相似文献   

18.
渔典     
之晔 《钓鱼》2006,(7):19-19
走漂钓法传统钓鱼方法之一。在用诱饵桶打窝后,由于流水的关系,一部分诱饵被水冲离钓点,在水底形成一条饵带。另外,坠沉底了,浮子漂移,水线成了斜线,会牵着坠慢慢移位。还有,为克服流水而使钓竿固定,虽然浮子被控制住了,但水线、风线弯曲成一个半圆形弧圈,坠也会离开钓点。据此,凭经验在推测出饵带的长度之后,垂钩于饵区前端,到钩移出饵区了,就提起钩来重新抛钩。现已成为“悬坠”钓流水的主流技术。由于悬坠结构中坠和浮标的移位比较同步,所以操作上有了一些变化,也有了更多的灵活性。1.用大比重和加了小颗粒的饵铺底做窝,标准型浮标调4钓2…  相似文献   

19.
用悬坠法底钓,在同一钓点都调4钓2,因测水深方法及饵重等不同,两个钩饵在水底的状态也不同。在下钩上挂铅皮测水深定钓目(以下称“下钩法”),水的深度是从下面的钩饵到钓目点的高度,下钓饵一定落底,上钩饵悬空;又因饵重不同,下钩饵的重量或全部压水底(以下称“沉底”)或部分压水底(搁底),或只与水底接触而对水底没有压力(触底),两钩饵呈现“一沉一悬”、“一搁一悬”、“一触一悬”三种状态。用上钩挂铅皮测水深(以下称“上钩法”),水的深度是从上钩饵到钓目点的高度,下钩饵一定沉底;因饵重不同,上钩饵或搁底或触底,两钩饵呈“一沉一触”、…  相似文献   

20.
任志新 《钓鱼》2004,(4):15-15
把标准悬坠钓组的长子线钩换成虫饵钩,并在这根子线上系上一小坠,两钩相距5~7厘米,小坠距钩同样3~5厘米就成为一钩装粉饵、~钩装蚯蚓的新钓组。这个结构与《风催标移的信号把握》(详见《钓鱼周刊》百期精选79页)一文接近,只不过该文是全用粉饵,所以双钩距离小。本文一钩用虫饵,为保证鱼儿安心吃食,小坠离钩3~5厘米,所以双钩距离拉大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