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 毫秒
1.
 在扫描电镜下,比较观察了冷杉属全世界36种2变种的叶角质层内表面的结构特征,根据叶角 质层内表面胞间凸缘特征的显著差异,将冷杉属植物归为4类:(1)直且发达的单凸缘;(2)双凸缘; (3)不发达的单凸缘;(4)弯曲且发达的单凸缘。并发现这四种凸缘类型在冷杉属中的分布格局与该 类植物的地理分布具有相关性。根据所观察的结果和前人的属下分类系统以及化石资料,认为北美西部是现代冷杉属植物的一个多样性中心。  相似文献   

2.
在扫描电镜下观察了分布于南半球的柏科Cupressaceae单种属Pilgerodendron u viferum及其相关类群的代表种Austrocedrus chilensis、Libocedrus plumosa和Papuacedr us papuana叶角质层内外表面的微形态特征。发现Pilgerodendron uviferum叶角质层外表面 光滑,不具Florin环,而其余3个属的代表种均有明显的Florin环;且仅L.plumosa叶角质层外 表面有乳状突起。观察结果支持传统的观点,即将P.uviferum作为独立的属;不支持基于DNA 分析的结果,即将P.uviferum归并到Libocedrus属。发现Papuacedrus papuana叶角质层外表 面有许多明显的小凹陷,与其相对应的叶角质层内表面有凹陷的小狭缝,该性状以前未见报 道。  相似文献   

3.
SEM即扫描电子显微镜是二十世纪细胞生物学的重大发明之一,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其分辨率越来越高,功能越来越全面,现在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尤其对微生物的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本文将扫描电镜与能谱分析技术相结合,论述其对金属材料失效及表面缺陷的探究,以开发新的金属材料。  相似文献   

4.
 通过研究白皮松松脂的化学特征,得出它含有25个主要组分,其中单萜类化合物含量很高,占 46.4%,尤其β-蒎烯的含量高达24.8%。同时,与单维管束和双维管束松亚属16种松树松脂比较分析, 发现白皮松松脂在异海松酸、长叶松酸/左旋海松酸、糖松酸和枞酸等树脂酸含量与单维管束松树不同,而与双维管束松树相似。这一结果为建立白皮松亚属提供一个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5.
对发动机气缸套内表面激光热处理工艺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激光热处理可提高耐磨性3~5倍,显著改善汽车发动机性能,提高使用寿命,这一技术为解决目前国内汽车发动机质量问题提供一个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李继承  俞寿民 《科技通报》1990,6(4):237-240
本文应用扫描电镜和冷冻断裂技术,对16例人体腹膜壁层间皮细胞作了研究,并作了动物实验,结果表明:(1)膈腹膜间皮细胞可区分为立方形细胞和扁平形细胞;(2)在立方形间皮细胞之间有腹膜孔;(3)膈腹膜肌性部和中心腱部均有腹膜孔;(4)在腹膜孔附近,可见由静止型巨噬细胞组成的乳斑;(5)腹膜孔是腹膜腔内物质吸收的主要通道。  相似文献   

7.
借助ODO冷冻断裂扫描电镜制样技术,对人胎膈肌细胞进行研究,获得人体横纹肌细胞、肌原纤维、肌节以及暗带(A带)、明带(I带)和H带的扫描电镜资料。  相似文献   

8.
<正>能够在一个一般性表面结构中识别所有单个原子(包括缺陷)的成像方法,对于材料分析将是非常有用的工具。Ondrej Krivanek及其同事已开发出这样一种方法。他们在一个为低电压操作进行了优化的经过像差校正的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中采用了环形暗场(ADF)成像。该方法能以原子分辨率成像,还  相似文献   

9.
表面结构的最新进展——第四届国际表面结构会议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四届国际表面结构会议(ICSOS-Ⅳ)最近在上海举行。与会代表交流了表面和界面结构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本文除介绍了会议概况外,着重介绍在会上引起普遍关注的热点内容。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两种具有代表性的乳酸菌为材料,在进行扫描电镜样品制备和电镜观察过程中采用了不同制样方法并变换了加速电压,分别进行了观察分析并附照片.通过对其观察结果比较研究得出其中一组在15kV加速电压下菌体形态清晰完好.将乳酸菌制样方法和电镜观察条件选择结合在一起进行比较研究尚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11.
白皮松成熟胚的显著特点是苗端发达,胚苗端的H/D(高度与直径)比率平均为0.83,   有时达0.96,为松柏类植物所罕见。它的苗端可分为四个细胞区:顶端原始细胞、中央母细   胞、周缘组织和肋状分生组织区。在肋状分生组织与下胚轴的髓之间,有一过渡组织区。       从成熟胚的结构来看,松科成熟胚基本上可以分为3种类型:1.子叶特别发达,但下胚轴短; 2.下胚轴与根冠近等长; 3.下胚轴比较发达,白皮松就是这种类型。  相似文献   

12.
在分析研究6个云南松居群核型变异的基础上,应用常规统计方法和巢式分析方法,在常规染 色体水平上探讨云南松居群间、个体间和细胞间的变异式样及其分化。结果如下:(1)云南松居群核型 变异不显著,6个居群的核型公式均为2n=24m(6~10SAT),核型类型均为1A。(2)云南松居群仅相 对长度系数、臂比和次缢痕数目及其分布有小的变化。6个居群染色体相对长度系数(I.R.L)分别为: 滇中居群P1=16M2+6M1+2S;滇东南居群P2=14M2+8M1+2S;滇西居群P3=12M2+10M1+2S; 地盘松居群P4=14M2+8M1+2S;细叶云南松居群P5=14M2+8M1+2S;云南松与思茅松渗入杂交 居群P6=10M2+12M1+2S。(3)巢式方差等级分析表明,云南松染色体结构变异有10%左右来源于居群间,有90%左右来源于居群内个体间或细胞间。  相似文献   

13.
利用从1987年以来的森林资源连续清查长期监测数据,对我国思茅松林资源的数量、质量、结构、主导利用方向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从1987年-2007年,思茅松林资源总体呈下降趋势,面积从67.20×104hm2下降到59.04×104hm2,年均递减0.61%;蓄积量的变化幅度则相对较小。20年间思茅松林平均单位面积蓄积量略有增长,表明总体质量有所上升。但与此同时,径级结构动态变化显示,思茅松林小径组、中径组林木蓄积量所占比重呈递增趋势,而特大径组林木蓄积量则快速递减,近、成、过熟林的单株材积在1987年-2007年间下降了38.24%,单株立木材积显著下降,表明可用资源质量正呈现出下降趋势,材种结构朝低质化方向颓变,反映出思茅松林在经营中忽视了高价值特大径级林木资源的培育。思茅松人工林在监测期间有较大幅度增长,但单位面积蓄积量显著低于同期相同龄组思茅松林的平均水平。20年间,思茅松林调整为公益林的面积呈上升趋势,主导利用方向仍以商品林为主,但对两类林调整过于随意,不利于思茅松林的可持续经营。  相似文献   

14.
莫龙飞 《大众科技》2021,23(4):89-91
目的:明确小针刀疗法治疗青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遵照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青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分为对照组及试验组,每组各30例,以小针刀疗法作为试验组治疗方法,以普通针刺疗法作为对照组治疗方法.测量两组治疗前及疗程结束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日本骨科...  相似文献   

15.
文章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内蒙古农牧民收入结构进行了分析,计算了内蒙古农牧民收入结构的10个来源因素的关联度系数,得出:农业收入是内蒙古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主要来源,位于10个因素之首,紧随其后的因素依次是牧业收入、林业收入、交通运输业收入等,指出要进一步提高农牧民的收入水平,必须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  相似文献   

16.
灵台剖面石英颗粒表面形态初步研究及其古气候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研究甘肃灵台 7.0MaB.P.以来的红黏土 黄土剖面中石英颗粒的形状和表面形态特征,并和标准现代环境中沉积物的特征相对比,得到了红黏土与其上的黄土有较为类似成因的结论.由于晚新生代青藏高原的隆升,高原不断被剥蚀,产生大量的碎屑物质.经过各种地表营力的作用,碎屑物质被带到附近的干旱盆地中,后来才由风力搬运到黄土高原沉积下来.灵台剖面的石英颗粒表面形态揭示了约 7.0MaB.P.以来 4次组合的变化,分别发生在约 4 2~5 0MaB.P.,约 3.6MaB.P.,约 2.6MaB.P.和约 0.9MaB.P.,推测可能与青藏高原约 7.0MaB.P.以来经历的阶段性隆升有关.  相似文献   

17.
基于中国文献资料的89块生物量样地以及在桂中的6块不同龄级样地实测数据,对南方人工林的代表树种--杉木、马尾松林分及各器官生物量随林龄的变化规律进行了探讨.分析结果表明,杉木、马尾松林分树干、地上生物量及林分总生物量均随林龄的增加而显著增加,枝条、根系生物量在马尾松林分中也随林龄显著增加,但在杉木林中则随林龄的增加逐渐趋向稳定,2种林分叶生物量与林龄的关系不密切.林分生物量的根冠比在杉木林中随林龄增加而逐渐降低并趋于稳定;在马尾松林中二者关系不密切.林分各器官生物量的年龄结构差异表明林龄对于森林植被碳蓄积的准确估算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陈力  尹云鹤  潘韬  吴绍洪  王辉 《资源科学》2012,34(11):2139-2145
利用吉林省长白山北坡三个样点(CBS1、CBS2和CBS3)的红松(Pinuskoraiensis)树轮宽度资料,通过材积经验公式获得1958年-2007年生长量序列。利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方法对生长量数据和气温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气温要素与生长量的关系,及生长量对温度变化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近50年来,红松生长量表现出显著增加趋势,且与季节气温有较好的相关性;生长季平均气温在15~16.5°C时,红松生长量最大;CBS2样点红松生长对气温变化的敏感性最高,气温每升高1°C生长量增加9.18dm3/棵;CBS1样点红松生长对气温变化的敏感性最低,气温每升高1°C生长量增加3.06dm3/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