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秋丽 《新教师》2019,(11):38-39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应用,要在语言实践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读写结合是《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一种教学理念,是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方法。本文以写景类文章为例,浅析读写结合对语文素养建构的作用及课堂教学运用策略。  相似文献   

2.
一、背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标)的颁布和新教材的推广使用,使中小学语文教学注入了新  相似文献   

3.
综观近两年对语文课程标准的解读,仍然是探宏与析微并进的状况。从宏观上解读的主要内容是新课标的特点、创新之处、意义、联系、存在问题等,比如潘涌的《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创新》(《中小学教师培训》2004年第7期)、张国生的《〈语文课程标准〉与“大语文教育”》(《中国教育学刊》2004年第2期)、李秀菊的《浅谈布卢姆的教学论对我国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的影响》(《现代语文》2004年第2期)、陈黎明的《对〈语文课程标准〉的检讨》(《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史绍典的《高中语文新课标离我们究竟有多远?》(《语文教学通讯·高中…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笼罩在“功利、应试”的阴影中,使语文丧失了它应有的价值和功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定位,使语文教育由科学世界逐步向生活世界回归。《语文课程标准》还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  相似文献   

5.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审美教育管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审美教育又叫美感教育,简称美育。是一种运用美学原理和法则来教学和塑造人的教育。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是重要内容之一,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笔者对语文审美教育曾作过一些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对语文的课程性质作了明确的表述:"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与之前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实验稿")把语文定义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要"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的表述有了很大不同。"新课标"将开展语言文字运用(以下简称"语用")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  相似文献   

7.
"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编排的一大特色和亮点,但是长期以来它却是语文教学中的棘手问题,特别是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冻土坚冰。一﹑透析《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科学理解﹑准确把握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涵《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对语文综合性学习有这样的描述:"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资源知识,是语文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有机构成.从事语文教学,教师必须了解并能有效使用语文课程资源. 语文课程资源主要包括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优秀语文教师课例、专家文本解读、信息化语文课程资源和语文教学研究主要杂志等. 一、语文课程标准 贯彻实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下简称《标准》),要特别注意以下四个要点. (一)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 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来设计课程目标,是《标准》在课程目标设计上的创新. 1.三个维度贯穿于总目标与阶段目标中.  相似文献   

9.
雷实 《人民教育》2012,(10):35-37
历来的中小学语文课程都重视写字教育。如1998年教育部专门发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写字教学指导纲要(试用)》,2001年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义务教育各个年段的写字教学提出了具体的目标要求,2002年5月17日,教育部发出《关于在中小学加强写字教学的若干意见》,2011年8月2日,教育部又颁发《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今年上半年,教育部又组织起草了《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纲要》)。  相似文献   

10.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 (以下简称《标准》)已于 2 0 0 1年 7月正式出版发行 ,这是我国语文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如何准确把握《标准》的时代精神与基本理念 ,并把它们贯彻落实到语文教学实践中去 ,这是当前广大中小学语文教师最为关注的问题 ,也是语文教育理论工作者所面对的新课题。《标准》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程中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必然反映了这次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这次课程改革倡导以德育为核心 ,以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为重点。这些在《标准》中均得到了充分体现。《标准》的形成同时还受到了近…  相似文献   

1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全 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 简称《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小学语文教学来 说,无疑是一场深刻的变革,对教师的教学观 念、教学手段、教学策略、教学内容、教学过 程、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评 价等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符合与时俱进的精 神,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教师们也积极 投身到教育教学改革中,不断探索、大胆实 践。然而,在实践的过程中,由于没有准确地 把握《语文课程标准》的内涵和实质,时常会 跳动一些不和谐的"音符",从而奏出了一些 不完美的乐章。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改革 中,我们应清醒地认识以下几个"不等式"。  相似文献   

12.
2001年7月,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颁布,语文教师兴起了学习的高潮,新一轮的语文课程、教学改革正在全国上下轰轰烈烈的开展起来;但是由于中国传统语文教育思想的根深蒂固,全国中小学的语文教学仍然没有很大的转变。我们学“课标”反思传统语文教育,认为中国当前语文教育还存在着7大弊病:教育体制僵化、教学理念滞后、教材内容陈旧、教学程序呆板、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教学评价无理。只有坚决推行《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下称“语文课程标准”),才能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改变传统课文教育落后的局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3.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之一就是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14.
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对语文的操作活动都用“教育”一词来表述,如:“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等。《标准》对语文的操作活动为什么要改惯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笼罩在“功利、应试”的阴影中,使语文丧失了它应有的价值和功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定位,使语文  相似文献   

16.
<正>"语文素养"一词是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2003年版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共有的一个核心概念,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要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共计17处提到"素养"一词,其中"语文素养"共14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中共计15处提到"素养",其中"语文素养"共13处。在上述两个课标中,  相似文献   

17.
什么是语文?语文学科的性质是什么?一直说法各异,争议不断。直到2011年,《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出台终于给出了明确的说法: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迄今为止,以国家最高教育行政部门的名义,用清晰而肯定的语言给中小学语文课程性质作出的最恰当的定义。也正是从这个时候起,我们开始着眼于从语文学科思想方法的角度与高度,重新认识语文教学,重新去研究语文教学的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让语文教学走向对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其实,听、说、读、写等一切语文教学活动都是对话的过程,对话可以涵盖语文教学活动的所有层面。如何理解《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对话理念,在语文教学中到底如何实现对话,本文就“对话式”语文教学进行一些探讨。一、语文教学中“对话”的内涵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对话是普遍存在的,但在理论界,对话已经超越原始的语言学意义而在哲学的高度上被人们所关注和探讨。20世纪苏联最…  相似文献   

19.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之一就是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重新定位。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传统的语文课解读,追  相似文献   

20.
一、课程性质的定位:由“惟工具”论到“工具—人文统一”论语文课程性质观是语文教育观念的基础和核心,统帅着语文教育的全局。语文教育界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讨论和研究乃至争论从来没有间断过,从1992年到2000年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来看,语文课程性质经历了一个由“惟工具”论而“文化载体”论继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论的过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继承以往《大纲》的合理成分,从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高度来界定语文课程的性质。至此,有关语文课程性质的争论跳出了非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