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于少华 《华章》2007,(11):224
非语义性是音乐审美活动的特征之一;音乐的非语义性特征在审美实践中表现为抒情、意会、传神,且更具艺术纯粹性;探讨与研究如何理解音乐的非语义性特征有着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典诗歌有着非常鲜明的音乐性,在具体的诗歌审美活动中,应注意诗与音乐的融合。两者的融合,所带来的审美愉悦是巨大的。究其原因:乐是中华民族的艺术之源,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它与诗的有机融合是人类本能的需要,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如果抛弃了诗歌的音乐性,也就意味着抛弃了中华民族的艺术之源,其审美愉悦和审美价值将大大地降低。  相似文献   

3.
好的音乐多了,喜欢音乐的人多了,但是“听不懂”音乐的人也多了。人们一方面喜欢音乐,一方面又为“听不懂”音乐而困惑。音乐究竟能不能“听懂”?音乐究竟“叙述”了些什么?这是音乐这门艺术的特殊性所决定的。音乐材料的非自然性、非语义性和非具象性使得音乐艺术不像其它艺术那样客易“听懂”。人们试图通过文学的形式去诠释它,但是力不从心。既然音乐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我们就要尊重它;既然音乐是供人们欣赏的,我们就可以充分享用它;既然音乐“什么都没有说”,我们就不存在“听懂”与“听不懂”。  相似文献   

4.
电影音乐作为电影与音乐的一种结合,又被称之为"背景音乐",是电影艺术中一门重要的象征语言,具有审美关联性,画面指向性,情感渲染性和视觉延展性特征,本文通过对电影音乐审美定位及其特征的分析,试图推进对电影音乐这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理解。  相似文献   

5.
音乐集合了声音和表演的艺术特点,是一种自古发展传承至今的艺术表达形式,对音乐水准进行衡量需要综合参考表演、创作以及欣赏.音乐通过表演的方式展现给观众,表演者在这个过程中结合自身的音乐体验进行了二次创作,能够将自身的审美情感结合词曲作家的情感共同传递给观众,令观众感受到一种艺术享受.音乐表演者结合自身的表演技巧以及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能够表现出自身特有的艺术风格,本文就音乐表演的艺术风格展开探讨,分析其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提出要强调“学科综合”,音乐与美术被形象地称为“姊妹艺术”,而两者之间也的确有着割舍不断的联系.音乐是一种非语义性的听觉艺术,是一种非具象性的艺术形式.而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运用绘画的元素,就把这样的艺术形式转变得更为形象、生动,使学生更好理解.但绘画的元素只能是一种辅助的工具,要巧用、善用,要跟音乐的各个元素有效地结合运用.  相似文献   

7.
关于对音乐的理解认识是指 :运用理性思维对于音乐作品进行审美认识和评价的心理活动。它一方面表现对音乐形式的认识 ,这主要是对音乐、音响的艺术组合以及形式结构的理解认识 ,具体的是通过对基本乐理以及和声、对位、配器、曲式等音乐技术理论知识的掌握来进行的。这种对音乐形式的理解认识是具有重要作用的 ,它将使音乐欣赏由初级的感性阶段进入到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高级阶段 ,由音响快感阶段提高到音乐审美阶段。另一方面 ,它又表现在对音乐作品的内容和社会意义的理解认识上。由于音乐的题材、体裁、种类的不同 ,音乐欣赏中的理解认识…  相似文献   

8.
戏曲是一门综合艺术。在戏曲文学剧本创作中,既有一般戏剧元素所具有的“故事”层面的创作,又蕴含了对以音乐性为代表的舞台表演的设计与呈现,这是戏曲艺术本体性得以完整实现的深层创作。以戏曲剧本创作为切入点,关注戏曲文本中音乐性特质,从戏曲文本中的音乐性语言、戏曲剧本的音乐性审美结构、不同剧种流派的戏曲剧本艺术特征等方面,对戏曲文本的文学性与以戏曲音乐为代表的舞台性的“双重美学建构”进行思考,探索当代戏曲剧本创作民族化和艺术化的审美创作路径,从而提升戏曲剧本创作的综合艺术水平。  相似文献   

9.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审美教育的核心"。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鉴赏在一定意义上是音乐活动的基本形式。音乐鉴赏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对学生进行艺术熏陶,让学生能够具备最起码的艺术情怀。  相似文献   

10.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它通过声音对人的情感产生影响。因此,音乐教学必须突出音乐性、艺术性、审美性的特点,从感受入手,遵循听觉的感知规律,丰富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  相似文献   

11.
音乐欣赏,以欣赏者的音乐审美经验为基础,它表现为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包括音响感知、情感体验、想象联想、理解判断等.欣赏者通过这些心理活动去体验、发现和判断音乐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2.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它的首要特征是“听”。没有学生主体投入的听,就不可能有审美体验的产生,就不可能有学生个性的飞扬。回归音乐听觉本质,将发展学生的听觉贯穿于音乐教学全部活动之中,让学生在聆听中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创造音乐,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情趣,实现学生个性张扬的根本途径和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3.
音乐艺术由于其特殊的构成,在审美的各个层面上都有不同于其他艺术的特征性存在,本文从音乐的时间律动性、语义的非明确性、表达上的宽广性、深层性、审美创作的三重性等不同方面,探讨音乐审美的一般性规律.  相似文献   

14.
音乐艺术由于其特殊的构成,在审美的各个层面上都有不同于其他艺术的特征性存在,本文从音乐的时间律动性、语义的非明确性、表达上的宽广性、深层性、审美创作的三重性等不同方面,探讨音乐审美的一般性规律.  相似文献   

15.
刘艳 《学周刊C版》2023,(23):151-153
音乐鉴赏是高中音乐教学的重要分类,是培养高中生审美能力和音乐素养的主要途径之一。尤其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音乐鉴赏教学的重要性尤为突出。基于新课标理念的指导,核心素养成为音乐鉴赏教学的培养目标。本文立足于音乐核心素养视域,从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和文化理解三个要素出发,从“巧妙设置问题”“借助现代科技”“传授乐理知识”“建设音乐走廊”等方面切入,找寻核心素养背景下音乐鉴赏教学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16.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它的首要特征是“听”。没有学生主体投入的听,就不可能有审美体验的产生,就不可能有学生个性的张扬。回归音乐听觉本质,将发展学生的听觉贯穿于音乐教学全部活动之中,让学生在聆听中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和创造音乐,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情趣,实现学生个性张扬的根本途径和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7.
浅谈实施《音乐课程标准》的基本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了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艺术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完善评价机制等崭新的音乐教育理念,给音乐教学提出了新任务和新要求。那么,音乐教学该如何付诸实施,笔者认为以音乐本体为核心,构筑音乐“审美型、互动型、实践型、综合型”教学,是实施《音乐课程标准》的基本途径。一、“审美型”音乐教学“审美型”音乐教学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构筑音乐教学的,它通过音乐作品的音乐美和视像美来完成,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  相似文献   

18.
关心  樊娟 《林区教学》2022,(9):88-91
音乐审美教育注重学习者学习过程中对于音乐形式与内容的感受与体验,这种感受与体验基于学习者的经验会有所不同,并没有标准的、唯一的答案,所以音乐审美的学习是需要学习者自己建构的,是具有独特性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主动建构性”“互动性”“过程性”,与音乐审美教育相契合。论述与分析音乐审美教育的内涵价值,并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提出相应的实践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9.
作为豫南地区最具地域特色且流传较广的民间艺术——信阳地灯,其艺术言说具有鲜明的音乐性、世俗性和角色性的特征。这些语言特征不仅与它们所运用的艺术种类、方言因素直接相关,而且与其所处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语境有着密切的关联。对其进行探析,不仅有利于进一步理解信阳地灯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区别,而且也有利于我们把握其作为民间传统艺术所呈现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构成音乐的物质材料这个层面入手,将音乐与语言艺术以及造型艺术相比较,进而得知音乐不同于其他艺术,它具有一种非语义性和非视觉性。这种特性决定了我们在对声音材料的组织上必须作用于听觉,那么美的音乐就必须满足于人的听觉感性体验的需要。因此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建立良好的听觉感性样式是音乐审美本质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