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独立评论》中刊载了一些文艺作品,既响应了读者的要求,也传达出了编者的观察角度。实际上,编者是将之作为有一定思想含量的材料来看待,体现出了编者的现代眼光和关注社会问题的取向。  相似文献   

2.
《独立评论》中刊载了一些文艺作品,既响应了读者的要求,也传达出了编者的观察角度。实际上,编者是将之作为有一定思想含量的材料来看待,体现出了编者的现代眼光和关注社会问题的取向。  相似文献   

3.
“九一八”事变后,以胡适为首的北方知识分子以《独立评论》为阵地,对该事变给出自己的建议,期望国民政府能在国联的监督之下直接进行谈判,以空间换时间,大力发展国家实力,并幻想日本主动让步。但最终这些建议都没被采纳或实现,证明了这些知识分子的理想化及其对侵略者认识的不足。  相似文献   

4.
《独立评论》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最有影响的政论刊物之一。其成功之处在于得到读者的认可、高层的关注,以及发行量大、覆盖面广;其成功之道在于具有独立的编辑人格、办刊经费的自给、拥有高水平且相对稳定的作者群、秉持时效意识与开放精神。  相似文献   

5.
20世纪30年代,《独立评论》阵营中的丁文江、胡适等人针对国民政府对共产党的军事"围剿"提出了政敌观。他们认为共产党势力得以壮大有着深层的原因,国民党的"剿共"政策只能使中国政局更为混乱,国共两党应通过政治途径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其政敌观虽具合理性,却无法转化为现实的政治力,但它从另一维度反映了共产党力量存在的合理性及其取得合法政治地位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6.
《独立评论》时期陈之迈的政治思想虽看似零乱,其实它有一个完整的逻辑体系,那就是:发展现代经济制度是中国统一的前提,只有现代经济制度的发展,才有健全的舆论和充分的法治;舆论和法治是宪政成功的两个基本条件,宪政的实现是民主政治的基石,民主政治是“上轨道的政治“的本质。同时,民主政治是澄清政治内在逻辑的发展:即加强真论和法治→完善监察体制→推行党内民主→实行民主政治。贯穿此逻辑体系的核心是以和平非武力方式解决政权的更替。  相似文献   

7.
20世纪30年代,以《独立评论》作者为代表的知识精英,对农民、青年学生、知识阶级、劳工、妇女、军人等社会群体作了多方探讨,其中重点关注了农民与青年学生两大群体,强调了知识阶级的社会重心角色。这种群体观的倾向从侧面揭示了30年代的主要社会问题。而群体观探讨本身也体现了30年代体制内知识精英的一些基本特征,如社会现实关怀与责任意识、独立精神与务实态度、改良立场与功利主义倾向等。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近代史上,民权的保障一直是宪政运动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以《独立评论》中对权利的认识,权利保障的途径、方法、目的的讨论来展现其权利观,重点分析具有自由主义风格的《独立评论》在对待个人自由与社会进步的态度。文章主要以个人自由为中心,展现《独立评论》学人将个人权利与社会进步联系在一起,主张个人权利的实现是社会发展的前提,以适应近代中国在国难时期既要追求民主宪政,又要争取国家强大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9.
《独立评论》创办于“九一八”和“一二八”事变之后,终刊于全面抗战爆发的1937年,作者主要是胡适、丁文江、蒋廷黻、傅斯年等一批从欧美留学归国,而此时在北大、清华、燕京三所大学任教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他们积极参与公共事务,在国难当头之时“用笔墨报国”。《独立评论》认为当时日本的对华侵略必然进一步扩大,中日之间迟早难免一战,而国际援助未必可靠。对此中国必须一边抵抗,一边争取外援并和日本谈判,不排除坚守底线的局部妥协以“争取时间”,对内则希望国民党各派系和解、中央与地方实力派和解、国共和解。对于《独立评论》的这些所谓“低调”、“负责任”的主张,国内各方反应不一,但日本方面则对该刊和胡适等人持敌视态度,这或许能说明“低调”中的某些理性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最有成就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站在当代人的高度对其进行新的审视与解读。不仅必要.而且必需。但是。我们却绝不缺少学术研究的随意性及其信口开河式的“说三道四”。文章郑重呼吁:请珍视我们的文化精品!尊重我们的古典名著!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酒与《水浒传》关系密切,酒是英雄们情绪的载体,使他们或如虎添翼,或诗情勃发。而遍布各地的酒店又成了各路英雄们聚会的舞台,相识的驿站。正是因为酒,那么多的英雄才变得血肉丰满,可亲可爱,共同上演了一出出或精彩或悲壮的故事,但酒拯救不了英雄们的末路。  相似文献   

12.
文章通过对19世纪30年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思想阵地《独立评论》的研究,阐述19世纪30年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独裁主义倾向,文章指出,原先的一些自由主义思想家如钱端升、蒋廷黻、丁文江、吴景超到了19世纪30年代也纷纷主张独裁,而一直被视为中国近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代表人物的胡适也一度表现出对独裁主义的强烈兴趣。最后,文章指出,近代中国自由主义者对自由主义均抱着强烈的工具主义的取向,缺乏对自由价值的终极关怀,这是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纷纷倒向独裁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3.
西汉刘向的《新序》一书是呈给皇帝览阅的历史故实的类编。刘向在许多材料后均附有自己的评论。这些评论,深刻体现了一位身处汉祚日衰之际的宗室后裔忧心社稷、力图改善皇权统治的良苦用心和以儒为主的政治改良主张  相似文献   

14.
《每周评论》是陈独秀、李大钊等《新青年》同人专为批评时事、发表政见、策动政治革新而创办的小型时政周刊。《每周评论》同人对1919年南北和议持怀疑态度,不相信它能够解决中国的根本问题,而视之为南北特殊势力的"分赃会议",同时亦可窥见这一时期陈独秀思想转变的痕迹。  相似文献   

15.
《伤逝》是讲述封建制度下两个觉醒知识分子之间的爱情悲剧,最后以子君的死、涓生的忏悔结束。小说中隐含许多人间的真理,其中子君的死呼唤着女性的独立这一主题,女性只有获得真正意义上独立,她们的生命才会灿烂地绽放。  相似文献   

16.
《独立评论》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较早基于高等教育现代化关注大学人才培养改革的刊物。它认为中国大学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表现为理念缺失、环境不健全、课程设置缺乏学术性、教学方法陈旧、教学内容脱离社会现实、大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不足以及师生互动与合作精神的匮乏。《独立评论》对于当下中国高等教育的启示在于:现代大学应该树立培养作为...  相似文献   

17.
刘向编撰《说苑》,目的在于言政事得失,并以旧事为戒。全书有二十篇,首两篇分别题为“君道”与“臣术”,则全书乃与治国相关明矣。卢文弨《新校〈说苑〉序》:“此书之言治术略备矣,人主得此亦足以为治矣。”其书主题与唐人魏征等所编《群书治要》之昭德治国,盖亦有所相合。《说苑》全书可分845章,《治要》援引其中38章,占全书4.5%。文章以《群书治要》引用《说苑》为主题,先从文献学讨论如何利用诸本《治要》校勘今本《说苑》,复就《治要》援引之文分析其选录《说苑》之原委,讨论《治要》摘取《说苑》篇章与“治要”之关系。  相似文献   

18.
《现代评论》不仅是承载政治、法律、文学等文化思想的历史文本,作为现代传播载体,它还是现代知识分子努力开创的“公共论坛”。它对“公共”的表达:公共论坛、思想的杂志,言说着作为知识分子的公共关怀,基本形成了一股独立于国家体制和商业资本外的力量,用话语形式展开其“政治实践”。  相似文献   

19.
《星期评论》、《建设》是五四时期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报刊,是戴季陶为代表的国民党人以此为阵地介绍、研究社会主义的刊物,它们在关于俄国革命与苏俄政府,关于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施,关于中国的社会、经济问题,关于中国的劳工问题等方面的研究,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做出了贡献,但以戴季陶为代表的国民党人的阶级立场决定了其对马克思主义只是功利利用,即把三民主义当成"本",当成他研究社会问题的指导原则,而把马克思主义当成"用",当成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工具。其信仰与阶级立场也决定了戴季陶本人最终不可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20.
简·爱,小说的女主人公,她对罗切斯特的爱,生动地展现了火一样的热情和赤诚的心灵,强烈地透露出她的独立爱情观。她骄横地蔑视权贵,嘲笑他们的愚蠢,显示出了自强自立的人格。她大胆地爱自己所爱,然而当她发现自己所爱之人还有妻子的时候,又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离开,最后当他一无所有的时候,又回到了爱人身边,即使这时的他没有了风华正茂的意气,但是她依然爱他,这对她而言已足够。这并非是所有女性都能做到的,因为这必须具备独立的爱情观。作品反映出女性独立意识在强大的社会价值观念作用下的无助和这种女性意识里的爱情,显露出了作者的理想,即女性在经济、社会地位和家庭中的独立平等及对独立爱情观的倡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