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课程理念下的思想品德课,不应再是生搬硬套、照本宣科式的说教课,也不应是纯粹的道德知识的传授课,而应当是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关注学生的实践体验,关注学生心灵感受的一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不仅要在读、听中接受,在实践中尝试,还要在交流中倾吐,倾吐生活感受,倾吐体验之思,倾吐实践的收获与喜悦。尽可能地创造一些机会,多让学生说一说“悄悄话”,表白心灵之声,无疑是确保学生主体地位、激发道德情感、增强道德判断能力的重要方法和渠道。1.和老师说说“悄悄话”。为人师者,如果真正地“蹲下来和孩子交谈”,用他…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教学课程的改革,要求我们每位教师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必须使用新的教育理念。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思品与生活》学科的教学也不再是过去的生搬硬套,照本宣科的说教课.也不是纯粹的道德知识传授课了,而是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关注学生的实践体验,这就要求每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从读、听中接受知识,在实践中尝试学的知识,还要学会在交流中倾吐,倾吐出实践的收获与旮晚。从而使课堂教学活跃起来,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活”起来、“乐”起来,呈现出活跃的思维空间,乃是决定“思品与生活”教学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传统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方法多是以教师、教材为中心的硬性灌输法为主,这导致思品课的道德教育无法真正融入学生的灵魂,违背了思品课教学的主要目标。而新课改强调"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教学实践",因此,作为思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使学生以主体的身份进行情感体验,加强学生的道德践行,使学生能够通过亲自参与和实践,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4.
思想品德课对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使思品课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就必须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感染学生的心灵,用充满情感的语言打动学生的心灵,用富有时代感的鲜活事例震撼学生的心灵,用积极的参与体验激活学生的心灵。总之,让思品课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打动学生的心灵。  相似文献   

5.
思品课中的“移情”,是指借助教材媒体,将课文、插图中内涵的情感因素,通过相应的教学手段加以激活,然后启导学生用自己心灵的触角,设身处地去感受、去体验,从中孕育出道德情感新质。  相似文献   

6.
实践浸润或者说隐性实践,要求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要重视学生的感受、体验,从而让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实践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在课程实践中,教师要注重经验浸润、活动潜泳、反思渗透.只有重视经验、重视实践、重视反思,才能让道德与法治教学真正凸显主体,从而实现从独白走向对话、从知性走向德性、从灌输走向涵养.这是学生的成人之道.  相似文献   

7.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所以对于这样生活性、开放性、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体验就显得尤为重要。为学生创设体验学习情景,激发学生情感共鸣,引发学生的道德实践,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促进学生道德践行,规避传统的教学模式太注重道德理论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实践活动;吸引学生参与课前调查,促进学生能力提升,把教师从繁重的讲解中解放出来。所以,在品德与生活(社会)课上,只有放手让学生大胆体验,引导学生认识自我、认识社会,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与道德实践,使他们在体验中得到情感的投入、心灵的共鸣、品德的升华和行为的转变,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感悟能力。  相似文献   

8.
史文波 《快乐阅读》2013,(10):84-84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所以对于这样生活性、开放性、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体验就显得尤为重要。为学生创设体验学习情景,激发学生情感共鸣,引发学生的道德实践,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促进学生道德践行,规避传统的教学模式太注重道德理论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实践活动;吸引学生参与课前调查,促进学生能力提升,把教师从繁重的讲解中解放出来。所以,在品德与生活(社会)课上,只有放手让学生大胆体验,引导学生认识自我、认识社会,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与道德实践,使他们在体验中得到情感的投入、心灵的共鸣、品德的升华和行为的转变,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感悟能力。  相似文献   

9.
《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英语素养的培养,应在体验、实践、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形成基础知识和基本语言运用能力,培养积极的情感。因此,学生的体验实践活动应该在一种互动的环境下通过各种感官的投入,心灵与心灵的撞击才能展示自己生命的活力,让学生学活英语,活用英语。本文就从课前驱动——课中触动——课后促动,在过程性评价中提升英语素养,谈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2011年版课程标准更加关注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和学生在成长道路上遇到的困惑与烦恼,删减与增加的内容也是依据学生所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问题而作的调整,体现了"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日常教学设计中,教师应该严格依据课标要求,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注重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实践的和谐统一。一、仔细研究课标要求,做到胸中有课标教师应从抓关键字来准确把握课标要求。例如,"了解、知道、理解、分析"等词是道德认知要求;"体验、体会、感受、关注、认识、接纳、分辨、增强、富有、懂得、形成"等词是  相似文献   

11.
德育要取得实效,就必须让学生作为德育的主体参与到道德体验中。本文从环境体验、心灵体验、实践体验三个方面阐述了感悟道德、升华道德、践行道德的对策,以使学生作为体验者完成从"知"到"行"的转化。  相似文献   

12.
石远习 《教育导刊》2005,(11):35-37
学生是学校德育的主体,学校德育的效能必须通过学生的理性选择、情感体验和躬身履行才能实现。因此。学校德育必须把学生当作活生生的自主发展的生命实体来看待,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参与欲望,充分发挥学生自我完善的主体能动性,使之在德育过程中学会自主进行道德判断、道德体验和道德实践,养成践行道德准则的坚强毅力和自我调节控制能力。基于以上认识,  相似文献   

13.
唤醒记忆,感受生活的脉搏儿童对生活的认识和社会性发展源于真切的体验和感悟,只有通过学生的实践、体验、感悟才能触动孩子的心灵,唤醒记忆深处的情感。教学中只有多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用心灵的对话唤醒他们记忆深处的心结,才能使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进行有意  相似文献   

14.
孙玮 《教育艺术》2002,(8):40-40,41
所谓主体性体验模式 ,就是教师把握教学内容与目的 ,让学生在一定的自我情感体验、感受和思考过程中 ,经教师的积极引导和启发点拨 ,形成较为稳固的道德观点和信念 ,并以此指导、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下面以市编教材三年级第5册有关篇目为例 ,谈谈本人在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进行主体性教学实践的具体作法。一、感知目标思品课中主体性体验模式 ,最重要的是要自始自终尽量多地创造条件 ,让学生实践、参与、体验 ,因此 ,我尝试以下做法。1、自查资料。这是上思品课前的一项重要的“预备”活动 ,教师在把握教材和大纲要求后 ,课前让学生自己…  相似文献   

15.
作为“提高学生道德认识,培养学生道德情感,指导学生道德行为”的主要课程——思想品德课(下简称思品课),我们是否更要在课堂上关注每一个教育细节呢?在我们追求开放、合作的同时,关注细节是否能让思品课堂变得更完美,让思品教学达到实效呢?讲求实效才是思品课达到育人目的的关键,而注重细节则是达到实效的保证。  相似文献   

16.
李冰 《贵州教育》2009,(17):35-35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它强调的是学生的参与,重视的是学生的体验、感受,以学生的兴趣为基础,以主动探究为特征,以实现学生主体能力综合发展为目的。  相似文献   

17.
体验是指“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是人类的一种心理活动感受,是带有主观经验和情感色彩的认识。思想品德教育作为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因此,我们应倡导情感体验教育,在教学中开展各项活动,为学生营造良好环境,促使学生对道德规范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真正学会做人。在思品课中,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18.
随着创新教育的日渐深入,创新教育教学模式的探索已成为每一个教育的共识,如何在思品教学中探索出一条新路,使它既符合学生道德认知规律和教学原则,又体现思品课“明理、激情、导行”的学科特点,还要做到思想性、知识性、实践性和趣味性的有机统一。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根据思品课的课型特点,试着探索创新以实践体验为主的  相似文献   

19.
导行作为思品教学的重要环节,直接指向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德育目标。引导学生把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并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是思品教学的重要目标。因而,导行成为思品课教学的重中之重。在教学中怎样发挥导行的作用,使学生真正能将自己的道德认识转化为自觉的道德行动,提高恩品课的教学效果,是广大思品课教师最关注的问题之一。在此,本人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20.
正体验教育是指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亲身感悟道德和知识的形成的教育方式。其意义重在唤醒学生主体意识,让学生充分认识外界、认识自我,随着个体生命的成长在实践中获取知识、技能。体验教育的特点是寓教于"做",寓教于"思",注重引导学生用"身体"去体验,用"心灵"去感悟,在体验中把教育要求内化为品质,外显为行为。一、从学生整体实际出发,开拓体验教育新平台青少年学生思维习惯的形成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