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又是一节数学活动课。按照惯例,我出一些探索性的题目,大家进行讨论与交流,得出结论。今天的这节课好像有点不寻常,我刚走进教室,数学班长就被大家推向了讲台,红着脸说:“魏老师,这节课我们读书,可以吗?”下面的学生附和着。我想数学课读什么书呀,我本想用老师的威严制止这一切  相似文献   

2.
近读文卫星老师的课例“抽象函数(高三复习课)”,给人的感觉是它重“双基”,又不是传统的“双基”教学;它以解题为主,又不是传统的解题教学.可以说,它超越了“双基”,也超越了解题,是数学“双基”教学和解题教学的新探索.特别是由这一课例我们可以看到,在数学教育中.解题教学具有四个层次.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数学文化”这一角度切入,在对“数学文化”深入认识的基础上,对如何提高大学生的“数学素养”进行了研究,提出:开设“数学文化”课,是提高大学生的数学素养的有效途径,并进一步具体阐述了“数学文化”课的特点、切入点。  相似文献   

4.
新课改之后,我国出现了“一标多本”的现象,高中《数学》“人教A版”教材和“苏教版”教材都是新课标下特色鲜明的教材。文章将从教材的整体结构和具体内容两个方面分析这两个版本教材关于几何部分的异同,为教师精准解读课标、灵活运用教材、合理安排课堂教学服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曹中原 《师道》2003,(3):28-29
200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吴文俊,在回答记者提问时十分动情地说:“小时候我对数学并没有多大兴趣,在大学二年级时还曾一度对数学失去信心,甚至想辍学不念。是一位姓武的老师的精彩授课使我改变了对数学的看法,对数学的兴趣发生了几何级数的跳跃,最终把数学研究确立为终生职业。”这里我们特别注意到,吴文俊提及武老师的课,赞之曰“精彩”;是武老师“精彩”的课改变了他,使他从“对数学并没有多大兴趣”转变为“把数学研究确立为终生职业”。足见,教师上课“精彩”与否,对学生的影响有多大。我们思考过怎样把自己的课…  相似文献   

6.
数学教育目标的确定应当立足于大多数学生,这也是我们为什么应当超出数学从更一般的角度进行分析的主要原因。除去与艺术的对照,文化的视角也可在这方面给我们重要的启示:应当切实抓好“入”与“出”这样两个关键词,努力创建好的“数学课堂文化”与“数学教学共同体”。  相似文献   

7.
本期的“课例大家评”有两篇课例,一篇是王坤老师、黄安成老师的《反代置换法的应用》,另一篇是吴文尧老师的《以点带面,融会贯通——“点到平面的距离”教学实录》.这两篇课例的内容都是关于数学复习课解题教学的,选自本刊“2009年中学数学解题教学设计大赛”获奖作品.选择这样内容的两篇课例让大家点评,基本的思想是配合当前的高三复习课教学,引发大家对于高考复习课解题教学的深入思考和研究.  相似文献   

8.
“丁零零——”数学活动课的铃声响起了。这节课,老师让我们活动的内容是“分分类、比眼力”,同学们表现可积极了。  相似文献   

9.
这节课是王昌胜老师在2007年3月“中美小学数学交流会”上作的一节研讨课。这节课与同台展示的其他课相比。进行得并不十分顺畅,其间甚至有些“磕绊”.但这节课成了参会中美研究人员关注的焦点。2008年8月,在墨西哥举行的“国际数学教育大会”上,这节课中的精彩片段作为我国课例代表向大会作了展示。  相似文献   

10.
据统计,不管是哪种版本的数学教材,练习课所占课时均在五分之三左右。如伺使练习课如新授课股“完整”、“智慧”、吸引学生,让学生在数学练习课上获得真正意义上的锻炼、发展与提高?经过对我校省级重点课题“‘三习’开放式课型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的子课题之一“高年级数学练习课的实践研究”,一个多学期的实践与思考,我对练习课有了些许初浅的感悟。  相似文献   

11.
大气地处理教材,以简约的素材为依托开展丰厚而深刻的教学,这种“素课”成了当前数学课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全国第十届深化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观摩交流会”上,阮志强老师执教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倒推”一课,将“索课”理念演绎得淋漓尽致,让我感触颇深,回味无穷。现采撷两个片断,与同仁们一起赏析。  相似文献   

12.
汤雪峰 《河北教育》2007,(12):27-29
“今天我们上了一堂超级好玩的数学课,你知道是什么老师上的吗?特级教师!超级幽默!”这是孩子们眼里黄老师的数学课堂。对于著名特级教师黄爱华的课堂教学艺术,有人说“创造了活的数学课堂”,也有人说那是“充满数学智慧的精彩课堂”。凡是孩子们喜欢的制作、游戏、故事等等,在他的课里都运用得那样的自然,使得每节课都生动活泼、妙趣横生,使得数学课堂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数学概念、公式和法则的堆砌,使得数学不再是学生望而生畏的学科。在孩子们活动之后,  相似文献   

13.
读罢文卫星老师的课例“在双基模块的基础上构建双基平台”,给人以很大的启发和思考.笔者的第一感觉是:这为我们提供了一节现实的高三数学教学的理想范例,它必然会成为高三复习教学的一个“经典”素材.逐渐被更多的同行所参照和记忆.毋庸置疑,在大力推行数学(不管是初中还是高中的)新课程、新理念的背景下,数学同仁们对数学和数学教学已有了更深人的认识,高三数学复习教学的策略电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也不可否认这样的现实,当前的高三数学复习课,能像文老师这样立足双基模块,构建学生发展平台,站在这个教学思想观念的高度来进行复习教学的课例实在太少.也因此,笔者才敢坦言,教学的这一思想观念,才是一节课特别是高三数学复习课成败的关键所在.当然除此之外.我们还能就这节课提出很多有价值的问题.至少我们从文老师的课例中.看到了在教学现实和理想之间探寻的思路及方法.所以,每一次拜读,似乎都能从中发现些什么,思考些什么.给人许多启迪和智慧.  相似文献   

14.
这是一次市级的数学研讨活动,活动中的A、B两位老师执教的都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两位老师“创设情境”阶段的设计大致相同,之后,其教学都分别进入“提出问题”阶段,当老师提出“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又可以怎样求呢?”这一问题后。  相似文献   

15.
浙江省小学数学十年改革获奖课例展示会上。衢州市名师蓝雪敏老师展示了经典课例“百分数的认识”,获得一致好评。一般来说,数学概念课都比较难上,比较难以出彩!然而数学概念教学对学生而言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听了蓝老师的课,感觉似曾相识却又更加意韵深长!我们说一节好的数学课,必定会有内涵、有深度,会显示出数学的无穷魅力!会激发...  相似文献   

16.
自从我刊2008年第7-8期组稿刊登了数学文化的魅力研究专辑之后,许多老师开始对此课题进行深入研究。近年,一些地区和老师对数学文化的一个分支——数学史融入小学数学教学这一课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特别是,浙江杭州市萧山区教研室组织教师对数学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进行了探索,试图通过让学生接触一些数学历史故事、名人、名题,感受数学文化的厚重与魅力,促进对数学知识的理解,领悟数学思想方法,为厚实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提供丰富的营养。本专辑的斐波那契数列达依尔的麦子是其中的两个课例。  相似文献   

17.
金秋十月,我有幸在安徽黄山参加了“全国第七届深化小学数学改革观摩交流会”,听了来自全国各地的32位老师所上的精彩的数学课,真可谓是百花齐放、精彩纷呈,让人目不暇接、美不胜收,其中江苏张齐华老师上的《认识分数》一课,更是博得了全场4000多名听课老师的两次热烈的掌声。听完课,我与其他老师一样,被张老师新颖的教学设计、出色的语言艺术和课堂上表现出来的浓厚的文化气息深深吸引。  相似文献   

18.
一提起“语言”这两个字,好多老师认为这仅仅是语文老师的事,学生表达不流畅、语言紊乱,这归根到底是语文老师的问题,错误认为“语文”课就是咬文嚼字的学科,数学课只要学生掌握知识,会演算数学习题就可以了。其实,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渗透在各门学科,不是吗?就拿数学课来说吧,掌握数学语言是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础。一方面,数学语言既是数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数学知识的载体。各种定义、定理、公式、法则和性质等无不是通过数学语言来表述的。离开了数学语言,  相似文献   

19.
本刊2010年第3期刊登了两篇供大家点评的数学复习课解题教学课例,一篇是王坤和黄安成老师的《反代置换法的应用》;另一篇是吴文尧老师的《以点带面,融会贯通——“点到平面的距离”教学实录》.截止5月10日,共收到来自一线教师及教研人员的点评文稿30余篇.这些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对两个课例的教学风格和特色、值得改进的问题以及课例对复习课解题教学的启示等做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和评析,其文稿质量和研究成果令人欣喜,来稿我们将分两期(第6期和第7期)选发.我们希望这一组课例和大家评,能对广大教师的数学复习课解题教学的深入思考和研究产生积极影响,能对大家专业水平的提高和教研能力的提升带来一定帮助.我们向所有参与这次“课例大家评”的老师表示衷心感谢.  相似文献   

20.
曾经听过一节课,在临近下课时老师说:“快到下课时间了,你对本节课还有什么要说的吗?”突然有一位学生站起来说:“不想下课。”顿时全场肃静下来,老师追问:“为什么呢?”“这节课有意思。”学生愉快并留恋地说。从“有意思”三个字中我们能更深刻地体会到学生对这样的高质量好课的期盼。那么,怎样增加数学课对学生的吸引力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一、树立全新的数学观有不同的数学观,就会有不同的数学教学观,在教学中就会采取不同的数学教学方法。许多人认为:所谓数学就是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育,数学观念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