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非均质后发大国的异质性决定了技术空间扩散系统对技术空间扩散具有重要影响。以技术空间扩散系统中扩散源、扩散汇和扩散环境为分析框架,技术空间扩散受到空间距离、技术差距、产业联系和政府四大因素影响。其中,空间距离所产生的空间依赖性和产业联系与技术扩散正相关,技术差距与技术扩散负相关。政府在资金投入上存在的结构性差异使得政府实现的社会应用成果并不明显,因此,政府对技术空间扩散在政策方向和执行力度上的支持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2.
与最优化企业的收益最大化导向相比,后发新兴大国创新型企业的发展范式以组织双元性的平衡效应为导向。运用异质性双边随机边界模型,对我国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中组织双元性的存在性、表现形式与程度以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发现:组织双元性悖论在我国创新型企业中确实存在并有明显的异质性,且以开发式创新为主,其中向开发式创新的偏离占69.82%,向探索式创新的偏离占30.18%。组织双元性悖论受两大因素影响:品牌建设具有引导企业进行开发式创新的倾向;探索式创新偏离往往直接受到企业家行为的影响。未来应建立市场引导与企业家引导相协同的企业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3.
李煜华  高杨  胡瑶瑛 《科研管理》2012,33(5):146-152
为了探究复杂产品系统技术扩散的影响因素及其之间的关系,在分析复杂产品系统技术扩散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假设,应用结构方程方法构建复杂产品系统技术扩散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结合问卷调查结果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验证假设,并通过模型计算路径系数。结果表明企业能力、环境因素和技术本身因素三者相互影响,并对复杂产品系统的技术扩散有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4.
闫玮 《内江科技》2013,(11):105-106,120
<正>河南省旅游流以旅游流闭合式空间扩散模式为主,具体有直游式、多次单站往返式和多站串联式空间扩散路径。本文从旅游者动机、个人可自由支配收入、闲暇时间、人口统计变量等因素对旅游者进行基本特征认定,并对其具体影响内容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徐抒璋 《未来与发展》2015,(2):37-39,36
在分析我国物联网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探讨我国物联网技术扩散所面临的挑战,并通过层次分析(AHP)来研究物联网技术扩散的影响因素,得出国家政策、经济发展、法律制度以及研发投入等是影响物联网技术扩散的主要因素,为政策制定指出了可能方向。  相似文献   

6.
技术创新扩散的影响因素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珊珊  王宏起 《情报杂志》2012,31(6):197-201
在明晰技术创新扩散的内涵基础上,对国内外技术创新扩散的研究文献进行全面的梳理,从技术创新特性及创新企业行为、采用者/消费者、网络结构、竞争合作、知识溢出、空间特征、宏观环境七个方面,综述了技术创新扩散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总结出当前研究特点,并指出未来在产业创新网络的内部和外部扩散、政府作用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创新扩散的机理方面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不同空间尺度的技术扩散影响因子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借助全球技术转移资料,特别是张江高科技园区实地调查资料,分析了技术势能、技术合作伙伴之间的距离、技术扩散通道的内外环境等三个因子对宏观、微观两个尺度技术扩散的不同影响和机理,并分析了上海市张江高科技园区技术扩散的特征,提出了推动张江高科技园区技术扩散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8.
利用扎根理论,以后发复杂产品系统制造代表性企业——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的柴油机技术演化路径为背景进行吸收能力影响因素的案例研究。研究发现,先前知识和经验、知识源属性和创新网络影响后发复杂产品系统制造企业在技术相关领域不同平台中的潜在吸收能力,而研发投入、内部组织管理、个体学习、组织学习机制因素则影响其实际吸收能力。这些影响因素使得企业获取的外部知识通过个体内化为个体隐性知识,进而通过交互共享为企业整体的隐性知识,并最终整合成为企业内部新的显性知识,通过显隐性知识的转换过程体现了吸收能力作为一种动态能力的特性。  相似文献   

9.
刘璇  邓向荣 《科学学研究》2010,28(9):1323-1330
针对以往技术空间扩散测度中存在的问题,从经济地理学的视角出发,利用威尔逊模型对我国四大直辖市技术空间扩散范围进行了测度,研究表明:在科研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下,RD投入强度是影响最终技术空间扩散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另外,技术空间扩散过程的耗散性使得我国西部地区缺少有效的技术辐射,技术进步缓慢从而诱发"技术落后陷阱"的出现,最终导致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最后,根据研究结论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在技术路径锁定到解锁的过程中,多种突破性创新同时涌现,但只有一种新技术能被再次确立为主导设计,其他技术则会出局.技术出局阻碍了后发国家的产业发展.以往的研究只强调了网络外部性、技术的学习效应等非组织因素对技术出局的影响.本文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认为后发国家企业可以通过组织的战略选择有效地避免技术出局,即综合运用加大对技术学习的投资、积累互补资产、组建专利池、提高组织的预期管理能力等战略措施来应对技术的不连续,从而确立企业的技术主导地位.本文的研究时创新管理者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1.
对我国改性塑料行业中的技术先行企业进行调研的基础上,从技术学习的四个方面:技术轨迹、吸收能力、技术转移和动态学习对广州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技术学习过程进行了案例研究。  相似文献   

12.
随着日本、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后发企业技术赶超的成功,学术界关于后发企业技术创新的讨论日益激烈。但后发企业面临自身条件与环境压力的双重限制,其突破性创新难度颇大。首先提取后发企业突破性技术创新17项内外部影响因素,采用决策试验和评价实验法(DEMATEL)对17项关键因素进行分析,厘清因素间的关系。研究结论能帮助后发企业重点关注技术创新的核心要素,扫除技术创新障碍,突破技术路径被动锁定现状,实现技术路径主动锁定。  相似文献   

13.
14.
利用钻井岩心、测井、矿物成份及综合测试等资料,结合物性、地震数据,对巴喀地区八道湾组致密砂岩储集层的物源及非均质性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巴喀地区八道湾组沉积时期物源来自北部的博格达山;区内储集层的层内、层间及平面非均质性均很强,其非均质性受沉积相与沉积环境、成岩作用共同的影响。层内非均质性上八二段的非均质程度强于八一段;层间非均质性表现为随埋藏深度增加,孔隙度和渗透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平面非均质性上储集层孔隙度存在两个高值区,向四周孔隙度数值逐渐降低;渗透率存在一个高值区,向四周数值也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15.
基于进化的视角,研究了知识网络对后发企业技术链升级的作用,在对知识网络演化各阶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后发企业技术链升级概念模型,分析了后发企业技术链升级过程.研究发现,通过知识获取、选择、共享和融合作用,知识网络的演化不断促进着后发企业技术链升级.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知识网络演化和后发企业技术链升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电子商务技术被视为现代企业最重要的IT创新技术之一,它有效地推动了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因而,对于电子商务技术扩散的研究成为了中外学术界关注的焦点.综合国内外的文献资料,总结了电子商务技术扩散的相关研究理论与模型,从技术层面、组织层面和环境层面概括了电子商务技术扩散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指出了中外文献研究中的不足之处和未来的主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7.
文章基于2003-2012年世界86个后发国家的研发数据,运用面板数据的固定效应模型,对后发国家研发投入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分析。通过检验发现:RD研究员数、金融发展对后发国家研发投入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制造业进口和FDI净流入对后发国家研发投入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进一步研究显示,知识产权保护程度对金融发展、制造业进口与后发国家研发投入的关系具有明显的正向调节作用,即知识保护程度越高的后发国家,金融发展越能促进研发投入,制造业进口则越抑制研发投入。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从动态视角,不仅探讨影响研发投入的因素,还要分析其后续的研发绩效。  相似文献   

18.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技术扩散已成为影响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外商直接投资与进口贸易是国际技术扩散的重要路径。本文利用山东省各地区的1992-2007年的面板数据,对外商直接投资及进口贸易等技术扩散路径与我省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关系及影响程度进行实证研究,以得出可供参考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农户技术采纳的一个关键影响因素:技术扩散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农业技术扩散模式影响农户技术采纳行为的作用机理并进行实证检验,得出农业技术扩散模式能够影响技术剩余,从而为农户提供不同程度的技术采纳激励并决定其行为。以生猪良种技术为例,与市场交易模式相比,社会网络、合作组织和生产合同3种技术扩散模式均能够直接或间接降低农户的技术生产和交易成本,由此成为促进农户采纳生猪良种技术的有效模式,该结论可为实证研究证实。因此,在促进农业技术采纳时,应结合技术属性选择适宜模式,并将能否提升技术收益、降低农户的技术生产和交易成本作为评价依据。  相似文献   

20.
运用Boisot的二维信息空间理论分析了编码和抽象水平较低导致的知识可扩散性程度低,以及知识价值的高度不确定性的难题。分析了在知识管理中知识的流动和扩散要通过信任链来实现,信任链提供了多渠道的传播途径、共享的环境,从而弥补了知识编码和抽象水平低的缺陷,进而提高了知识在不同组织间扩散的速度和知识转移的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