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鞠飞 《宜春学院学报》2010,32(6):126-128
韩翃,唐代著名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文章对其诗歌艺术特色进行分析,概括为以下四点:众体兼备,尤善律体;锤字炼词,警句时见;极貌写物,诗意可玩;清空华丽,相映成趣.  相似文献   

2.
文章分析了韩翃诗歌所表现出的“气骨顿衰”的现象。从道德层面看,韩诗存在着立意不高、近乎猥琐的情况;从情感层面来看,韩诗缺乏真情实感。  相似文献   

3.
从叔孙通到公孙弘,画出了儒学在汉代演变的轨迹,充分表现了儒学终于完成了对专制政治的适应.与董仲舒改造儒学将之引向神学化和宗教化不同的是,以叔孙通和公孙弘为代表的儒宗人物使儒学完全世俗化、实务化甚至奴性化.他们对儒学发展走向所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政治实践中,毕竟无法与董仲舒所建立的新的儒学哲学思想体系的影响相比.  相似文献   

4.
公元前206年,在今西安临潼新丰鸿门的刘邦和项羽进行了一次历史性的会面,人们或称其为“鸿门宴”,或称其为“鸿门会”。“鸿门宴”和“鸿门会”有着不同的内涵,有大概念和小概念的区别。项羽在鸿门与刘邦会面时并没有加害刘邦的想法和行动,但后来在一些人看来,“鸿门宴”成了加害客人的宴会,成了项羽设宴欲加害刘邦的宴会,这是对项羽的误解。《史记》中有关记载这次刘邦、项羽鸿门会面的文字应该取名为“鸿门会”。  相似文献   

5.
鸿鸿是台湾著名的跨界诗人,曾任《现代诗》和《现在诗》主编,堪称“知行合一”的“行动主义诗人”。他强调诗人在社会中的精英角色,主张诗人介入生活,关注民生。他的诗写作可以分为现代诗和现在诗两大部分。两者都具有现代诗的基本理念———用现代语言抒写现代情感、表达现代精神。两者在文体和功能上也有差异:现代诗写作更多是表达个人诉求的理想写作,倾向与现实的和解,偏重诗的宣泄功能;现在诗写作更多是直面现实生活,特别是政治生活的现实写作,甚至可以称为“广场写作”,倾向与现实的对抗,偏重诗的启蒙功能。鸿鸿富有跨界意识的写作丰富了现代诗的功能,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他较好地处理了现代诗人面对的现代、现在,与生活和解或对抗的矛盾。但是,过度的跨界写作和对现实生活的极端重视,使他喜欢采用直接的抒情方式,缺乏必要的诗体意识,影响了诗的艺术质量。  相似文献   

6.
王弘论     
王弘服膺儒学,坚持礼法。东晋末年,他投靠刘裕,成为刘宋王朝的开国功臣。无嘉初,王弘利用皇权与相权相争之机,助文帝铲除徐羡之等人,升任首辅,后为皇权所逼,退出权力中心。王弘的思想、行为对当时的社会影响较大,从中可以看出儒学渐兴以及皇权不断加强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7.
洛阳汉墓壁画,题材丰富。西汉壁画的“羽化飞升”和“驱疫逐邪”,描绘当时社会丧葬活动,表达了羽化飞升的丧葬核心理念;天宫星辰天象图,继承中国传统的天体“二十八宿”的学说,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天体的认知水平;东汉“车马出行”、“宴饮乐舞”图真实描述当时社会官宦的仕途、庄园生活。是东汉时期庄园经济,门阀士族产生而形成的新的思潮在艺术领域的表现。  相似文献   

8.
Red Hong Yi     
<正>Hong Yi是一名来自马来西亚的华裔艺术家。她喜爱画画,创作的工具却不是笔、颜料或油漆,而是一些特殊的材料。她喜欢用日常生活中最普通的材料构筑自己的艺术世界。这些艺术品旨在鼓励人们重新发现身边的美,用新奇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  相似文献   

9.
本文围绕韩寒其人其事所引发的有关教育问题,对其作了冷静、理性的反思和诊断.一方面,韩寒对一统化学校管理的反叛、机械化教学方法的拒绝、单一化教育评价的质疑,给教育界带来了“不安定”的挑战和争议;另一方面,透过“韩寒现象”,我们也可以反思大陆教育体制所存在的问题和弊病,并在此基础上对韩寒与中国教育作出前瞻性思考.  相似文献   

10.
从本质上说,谶纬是以天人感应为理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诠释手段、以经学与神学合一为根本理念的一种独特的学术现象,是今经学制约君权、指导政治的内容的自然延伸。在特定政治背景下,谶纬被一些人所利用,为争夺王权服务。东汉初年,统治为了巩固君权的需要,有意识地对谶纬加以改造,使其失去了对政治的干预作用,而成为解说封建伦常的某种工具。  相似文献   

11.
由一个有7门功课不及格并留过一次级的高中在校生发表的长篇小说《三重门》,在中国社会引发了巨大反响和歧见,被称之为“韩寒现象”。这一现象的出现不是中国教育的成就,而是中国教育的悲哀,它说明中国教育已经到了不进行彻底改革不行的时刻了。韩寒的未来存在许多变数,人们赞许他锐利的眼光和无畏的精神,更希望他抓住改革开放的大好机遇,严格要求自己,健康成长,真正成才。  相似文献   

12.
汉景殿考     
腾冲"汉景殿",有说祀汉景帝,有说祀蒙世隆,作者考释实祀元代大理路第九代总管段功,以《滇志》和腾冲下绮罗《汉景本末碑记》为证。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通过传统教学模式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角色的对比,探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外语教师角色定位的转化问题,并指出在转化过程所需要面对的挑战。  相似文献   

14.
论张紘     
张紘是东吴前期的重要谋士,地位仅次于张昭。孙权因与张紘在意识观念上有分歧,加上张紘在留北期间曾受到曹操重用,因而对张紘“外尊礼而内疏之”,使张紘受到不应有的冷遇。  相似文献   

15.
不瞒你说,我就是那种听到国歌就热血沸腾,见到国旗就肃然起敬的热血少年。这不,前段时间热播了电影《霍元甲》,霍元甲那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就深深地感染了我。可我那要命的蹩脚英语却把我给整惨了,万丈豪情不但一下子灰飞烟灭,而且至今我还是同学们的笑柄。  相似文献   

16.
香港特别行政区法院对《基本法》的解释权是全国人大常委会授予的,具有非固有性、从属性和被动性,并且其享有的《基本法》解释权是有范围限制的。另外,和内地法院的法律解释权相比,其性质、效力和主体也不相同。  相似文献   

17.
西汉时期楚方言的语音虽与中原地区的语音差异甚大,但其影响却非常深远。这不仅与战国时代楚国的强国地位有关,更重要的则是因为汉代文化的主流实际上是楚文化。而《史记》、《汉书》中的楚歌以及骚体诗赋等语料颇丰,加之利用数理统计法便可分析这个时期的韵部分合,以此考察可以得出西汉楚方言的韵部特点和声调特点。  相似文献   

18.
用传记学批评方法可以看出,鲁迅的<呐喊>中的14篇作品可以分为对社会与对个人两种声音.同时,对农民、旧读书人、先驱者及我等4种人物的描写也可以从鲁迅的生平经历中找到原因.  相似文献   

19.
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法家的集大成者,他从人性恶出发,否定以礼节制人性,主张用法取代礼,治民无常,唯法为治,主张严刑峻法,杀戮禁诛谓之法.他强调在法律面前,除君主以外,一律平等.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有度>).本文主要论述了韩非子的法和法治思想.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