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贾谊是西汉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少时即有文才,二十多岁就被汉文帝召为博士,后又被擢升为太中大夫。他多次上书言事,切中时弊,提出了一套政治改革主张,颇得汉文帝的赏识和重用。后来遭到周勃、灌婴等大臣的排挤,被贬为长沙王太傅,死时年仅三十三岁。  相似文献   

2.
据《史记》载:贾谊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后四年,汉文帝又把他召回。一次,文帝举行过祭祀,坐在宣室召见贾谊,“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据此,唐代诗人李商隐写过一首名为《贾生》的诗:  相似文献   

3.
贾谊(前200—前168年)洛阳人,世称贾长沙、贾太傅,西汉政论家、文学家。18岁时以能诵诗属文闻名郡中,20余岁被汉文帝召为博士,不久提拔为太中大夫。他向文帝提出许多政治建议,深受器重。后遭大臣周勃、灌婴等排挤,贬为长沙王太傅。被召回后,任梁怀王太傅。不料怀王坠马死,贾谊十分悲伤,郁郁不乐,不久去世。年仅33岁。贾谊在政治上主张削弱诸候势力,加强中央集权,重视农业,积蓄粮食,限制豪强商贾,抵  相似文献   

4.
贾谊是西汉初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以旷世的才华写出大量的政论文章、词赋,得到当时汉文帝的赏识,后因遭毁谤而屈于长沙,意不自得,抑郁而终。他的事略集中记载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和《汉书·贾谊传》之中,对于贾谊的悲剧,历代学者作了多方面的研究,写出了大量的文章。本文仅从领导者自身素质、人际关系、领导的外部环境等视角,对贾谊的悲剧作一新的诠释。一、恃才傲物,卓尔不群恃才傲物、卓尔不群是贾谊不得善遇的一个重要因素。从贾谊自身素质这一角度来看,贾谊是一个才华横溢的政治家,《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载:“贾生廿余,最…  相似文献   

5.
贾谊是西汉初年的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曾谪居长沙三年。历代一些著名的文学家到了长沙,都会想起贾谊。西汉初年的司马迁,便在《史记》中谈到他“适长沙”时,曾以“爽然自失”的心情诵读过贾谊的辞赋。唐代的杜甫,在《发潭州》诗中,也曾讴歌过“贾傅才未有”。清代杜诗注释者还说:“公(杜甫)至湖南,每怀贾谊。”①唐代的柳宗元在湖南时也以贾谊自比,他在写给刘禹锡的诗歌中说:“更似谪长沙”。宋明两代,人们干脆用长沙这个地名来代指贾谊,如明末张溥编的贾谊集就名  相似文献   

6.
(一)贾谊是西汉初期著名的青年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他的政治理想虽未能实现,但在文学上却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贾谊约生于公元前200年(汉高帝七年),卒于公元前168年(汉文帝十二年),洛阳人。“十八岁,以能诵诗书属文称于郡中”,①因此得到河南郡守吴公的赏识,成为郡守的门客。继而又经升为廷尉的吴公荐举,被汉文帝刘恒召为博士。由于他在诸博士中表现出极其优异的才能,汉文帝对他特别器重,不到一年,就从博士越级提拔为太中大夫,成为汉文帝身边掌议论的一名高级顾向官。他向  相似文献   

7.
正应中南大学文学院邀请,余于3月25日下午赴长沙,26日下午作讲座《再论曹操形象》,27日傍晚回到成都。【注】①汉文帝前四年(公元前176年),贾谊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居长沙三年。今长沙太平古街有贾谊故居,余26日上午前往寻访。②湖南省方志办公室副处长隆清华,1979年曾受余教半年,距今三十五年,师生情谊犹存。③湖南师大教授黄钧(1931-)、刘上生(1943-)、中南大学教授杨雨(1974-),皆学界俊  相似文献   

8.
【说明】贾谊(公元前200年——前168年),洛阳人,是西汉初期著名的法家。《治安策》是贾谊向汉文帝(刘恒)陈述政见的报告,是体现作者法家思想的代表性作品,这里只从中节选有关削弱诸王割据势力的论述。汉文帝执政时,诸王势力逐渐强大,形成了与中央政权对抗的局面。贾谊感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在《治安策》中指出:汉中央和诸王的关系,目前就象一个人得了手脚肿胀病一样,“一胫之大几如要,一指之大几如股”,如果不抓紧解决,必然成为“锢疾”。他提出  相似文献   

9.
作为汉文帝时期一位才气“陵轶飞逸”[1]的英才,贾谊留存下来的赋像他的鸿文巨论一样“沾溉后人,其泽甚远”[2]。贾谊的赋在赋史上具有“据其绪”[3]之功,既上承楚骚的余绪,又开创了汉代骚体赋的先河。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贾谊的赋有七篇,现仅存四篇,最可信的只有《吊屈原赋》和《鸟赋》两篇。前者作于湘江之畔,后者写于贾谊滴居长沙三年之后,均为传世名篇,其中《吊屈原赋》最为感人,它凭着文辞清丽与抒情浓郁而饮誉于世。“辞清而理衰”[4],刘勰对《吊屈原赋》的这一评价的确是中肯之语,道出了贾谊这篇短赋被历代文人心慕手…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人们大都认为,是统治集团内部的权力争斗导致了贾谊的被疏斥,其实,这不过是表面现象。如果我们结合当时的社会政治形势和时代思想风貌,对贾谊的政治学说和治国理念进行深入的研究,就会发现,贾谊被疏斥的根本原因是他政治主张中的原始儒家精神与封建专制政治难以相容,儒家公天下的贤人政治理念不能为以天下为一家私有的封建专制君主所接受,汉文帝拒斥了他的政治学说,自然也就疏远了他本人。  相似文献   

11.
论贾谊不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谊的事迹,集中记载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和《汉书·贾谊传》之中。《史记》载:贾谊二十余岁即为汉文帝召为博士《据清代学者汪中《贾谊年表》,时文帝元年,贾谊二十二岁。见《汪氏丛书·述学·内篇三》)。一岁中超迁至太中大夫。他数上书议改制度,而文帝以初即位谦让无暇。担诸律令更定及列侯就国,其说皆自贾谊发之,于是文帝议以贾谊任公卿之位。但朝中元老绛、  相似文献   

12.
亡灵的妙用     
反革命分子惯会“以昨天的卑鄙行为来为今天的卑鄙行为进行辩护”,他们躲在阴暗的角落里战战兢兢地请出历史的亡灵,阴谋演出世界历史的“新场面”.白骨精江青别有用心地吟诵唐朝诗人李商隐的《贾生》诗,攻击汉文帝(刘恒)没有重用贾谊,说:“文帝没有采用贾谊的政策,他也不能采用.”贾谊是什么人?他的政策实质是什么?江青对贾谊这个亡灵为什么如此感兴趣?贾谊(公元前200年——前168年),他的一生只有短短的三十三年.他恃才傲慢,好逞其能.用周勃、灌婴等老臣的话来说,贾谊是“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汉书·贾谊传》)这对贾谊是很恰切的概括.  相似文献   

13.
谭志永 《语文知识》2003,(11):45-46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李商隐《贾生》《史记·屈贾列传》记载:“贾生征见……(汉文帝)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这段文字记叙了贾谊自贬谪之地长沙被召回后与汉文帝在宣室(汉未央宫前殿正室)夜谈鬼神而让文帝着迷的事。李商隐通过对这段史料的  相似文献   

14.
贾生     
宣室求贤访逐臣0。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0,不问苍生问鬼神④。 [注]①贾生:即贾谊,汉文帝时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②宣室:汉朝未央宫中前殿正室,是皇帝斋戒的地方。③可怜:可惜,可叹。虚:徒然。前席:移膝前就。④苍生:百姓。 【新读】 贾谊,这位富有使命感的西汉重臣。20多岁即被召为博士,在朝廷任重要官职,因一系列改革主张不容于权贵,被贬为长沙王太傅,约三年后被复召回京。此诗即咏文帝召见之事。 贾谊被皇帝在宣室夜召,在一般封建文人眼里,是恩遇,是器重,是求之不得的荣耀。作者却大不以为然。此诗以跌宕多姿的笔法抒写作者…  相似文献   

15.
贾谊因遭谗无辜被贬长沙,却成了他赋史留名的契机。首先他在这里受到屈原爱国思想的启迪,并将一腔爱国情怀倾注在作品中;其次,屈原“抒情”说的诗学主张,促成了贾谊骚体赋的正式形成并逐步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16.
《屈贾列传》中的长沙王陶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贾谊曾先为长沙王太傅,后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为文帝少子刘揖①,而长沙王的姓名《史》《汉》贾谊传中均无注。《资治通鉴·汉纪·文帝纪四年》胡三省注长沙王“吴差也”。由此知长沙王非刘氏宗族。《史记·汉兴以来...  相似文献   

17.
《过秦论》中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一句,一针见血地点明了秦朝灭亡的原因,其实也就是在说:哪里有束缚和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哀兵必胜。文章出自于刚20岁出头就被汉文帝任为博士的贾谊,洛阳少年,才华  相似文献   

18.
二千一百多年前,西汉大臣、大名鼎鼎的政论家贾谊向文帝献《治安策》(一名《陈政事蔬D,深得文书嘉许。贾谊在此洋洋洒洒六千余言的策论中,为汉王朝的“事势”(已形成的形势、局面)严峻却未引起朝严重视而“痛哭”、“流涕”、“长太急”,继而陈述自己的政见,希望皇帝采纳。历史是一面镜子,贾谊的治安导论对于我国当代治国安邦的政治思维,仍具有启发意义。一、贾生为何“痛哭”、“流涕”、“长太息”?贾谊在最初的政治生涯中曾向皇帝请更案法、立汉制,并以此举得获公卿之位,但对他的卓运政见“大臣多短之”,因而他被贬为长沙…  相似文献   

19.
贾谊(公元前二○○年——前一六八年),洛阳人。曾在河南郡守吴公门下学过荀卿、李斯的“南面之学”,受到了法家思想的熏陶。他二十来岁就走上政治舞台,先后做过博士、太中大夫、长沙王太傅和梁怀王太傅等一类的顾问官。死时年仅三十三岁。在短短的十五年的政治生涯里,他多次上疏陈述  相似文献   

20.
邓通的下场     
邓通是蜀郡南安人,本来只是御用船只上的一名水手,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巧的是,汉文帝一天做梦梦见自己想要上天却上不去,恰好有个水手从身后推着他上了天,汉文帝回头看见那个人衣服腰带后面穿了个洞。梦醒以后,汉文帝就按梦中的形象去找那个人,随即见到了邓通,恰好他的腰带后面也穿了个洞,同梦中一模一样。一梦之缘,邓通得以发迹,博得了汉文帝的恩宠,汉文帝前后赏赐他十几次,共计上亿的钱币不算,还把四川严道的铜山赐给他,准予他铸造钱币。自那以后,“邓氏钱”通行天下,邓通也因此靠上了汉文帝这棵大树成为一方富翁。并被封为上大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