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训诂之旨,存乎声音.字之声同声近经传往往假借。学以声求义,破其假借之字而读以本字。则涣然冰释。如其假借之字强为之解,则诘屈为病矣。”高邮王念孙、王引之父子所论声转、破假借的理论.历来为后人所称道,其以声音通训诂的实践集中体现于其作《读书杂志》、《广雅疏证》、《经义述闻》中。若将其中的某些结论验之于荆门郭店出土的楚简献资料,。其考据之缜密,论说之精确,不言自明。  相似文献   

2.
李金秋 《文教资料》2013,(14):19-20
汉字具有形、音、义三个要素,由此产生了三种传统的训诂方法:形训、声训、义训。孙雍长先生以清代学者王念孙先生的观点为立论根据提出"训诂之旨,本于声音"。由于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因声求义"的方法又有一定的时代的局限性,声音是依附于形体的。所以孙先生的这一观点过于绝对。  相似文献   

3.
因声求义,从语音来训释词义,是训诂学上常用的方法之一。戴震认为“故训声音,相为表里。”阮元也认为“义以音生,字从音造。”王念孙强调指出“训诂之旨本于声音。故有声同字异、声近义同。虽或类聚群分,实际同条共贯。譬如振裘必提其领,举网必絜其纲。”黄侃先生也说:“文字之训诂,必以声音为之纲领。”这些反映了清代和近代学者对声音问题的极为重视,说明因声求义方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据文脉进行校勘的校勘手段在《读书杂志》中得到了空前广泛的运用。王念孙主要是据上下文之间的文脉发现错误。通过论列《读书杂志》之校勘实例,将从一个侧面展示王念孙对于校勘学方法论之贡献。  相似文献   

5.
《释大》读后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念孙的《释大》是汉语词源研究方面的一篇值得注意的献,如王国维所说,此“以示声义相通之理”,“使学推而用之”,对于我们研究词的同源关系有诸多的启示。同源词的认定是一件十分复杂的事,这篇献也留下了一些值得我们继续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睡虎地秦墓竹简》通假字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籍中存在着同音通假这种情况,这对阅读古籍,特别是先秦古籍,带来不少困难。王引之曾经引他父亲王念孙的话说:“训诂之指,存乎声音,字之声同声近者,经传往往假借。学者以声求义,破其假借之字而读以本字,则涣然冰释;如其假借之字而强为之解,则诘誳为病矣。”(见王引之《经义述闻·自序》)所以对通假字进行研究很有必要。这不仅对阅读古书解决由通假所造成的困难有帮助,而且对文字、音韵、训诂以及历史研究都有帮助。  相似文献   

7.
王念孙疏证《广雅》,常用"讹作"这一用语进行校勘,校勘的内容包括对文献表述的校勘和文献用字的校勘。王念孙对不同的讹误现象采用的校勘方法和证据是不同的,不仅体现了他精深的校勘功底,也反映出他已经具备了较为科学的语言文字观念。文章试对"讹作"涉及的校勘内容进行分类,以考察王念孙的校勘方法及他的一些语言文字观念。  相似文献   

8.
义不相属是王念孙《读书杂志》的训诂、校勘理据,为其首创。义不相属说与今之搭配理论近似。王念孙运用义不相属理论,为古籍疑难字词的训释和校雠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然百密难免一疏,间或有失误。  相似文献   

9.
《说文解字注》是清代朴学大师段玉裁花费了将近四十年功夫写成的力作,其书不仅是文字学、音韵学的经典巨著,而且堪称训诂学的巅峰之作。王念孙曾盛赞此书“盖千七百年来无此作矣”。段注自1815年问世以来,受到学者们的广泛推崇,研究者多多。  相似文献   

10.
据文例进行校勘在《读书杂志》中被王念孙作为一个常规校勘手段,比较广泛地运用于古籍校勘。通过论列《读书杂志》之校勘实例,将从一个侧面展示王念孙对于校勘学方法论之贡献。  相似文献   

11.
王念孙先生札着《读书杂志》虽以校勘为主,但也不乏训诂的部分。王念孙先生自述《晏子春秋》一札的"及所校尚有未确者,复加考正",共考证267条。本文简论王念孙先生《读书杂志·晏子春秋》中的训诂方法以学者王宁《训诂学》中提及的训诂考证方法为主要依据,即:以形索义、因声求义和比较互证的方法。另外增加据文索义考证方法加以简单的列论。  相似文献   

12.
因声求义作为传统训诂方法之一,虽早在汉代已出现,但缺少系统化、理论化。清代是训诂学的鼎盛时期,顾炎武、戴震、段玉裁、王念孙等在理论和实践上都为"因声求义"这一学说做出了重要贡献。《广雅疏证》借助"因声求义"的理论,在同源字、连绵字、通假字等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相似文献   

13.
清代段玉裁、王念孙都是人们称颂的学术大师,王念孙用“问学交”来概称他们的人生情谊。论文从后人将清代的语言文字之学径称为“段王之学”、段王所呈现出的清代学人之间的交往方式、段王的“问学交”的认知价值及其对当代“君子”文化建设的角度,讨论“问学交”的标本价值及当代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4.
《广雅疏证》一书完成后,王念孙不断对之进行完善和补充,这些新成果后来被整理成《广雅疏证补正》。通过探讨王念孙进行补正所要达到的目的以及王念孙在补正中使用的新材料——碑文所具有的意义,认为:一是王氏补正的内容涉及全书,是对自己疏证的修缮;二是王氏的补正角度多样,包括增、删、改等多项内容,涉及对象包括字词、句段;三是王氏的补正以《广雅疏证》为依托,具有附属的性质。  相似文献   

15.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是训释《说文解字》的不朽之作,被王念孙称为"盖千七百年来无此作矣",其在同义词的辨析上更是让人称道。王力说:"段氏对同义词的辨析非常精到,这是段氏的精彩部分之一。"(1)本文以《说文解字注·食部》为例,讨论段氏同义词辨析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释大》是第一部比较系统研究同源词的著作。王念孙在《释大》中所遵循的音义结合,因声求义的原则,为训诂学提供了分析同源词的新方法。本文就《释大》所涉及的声母、音义关联进行了粗略的分析和归纳。  相似文献   

17.
读书贵有所得,读书亦贵有所疑。有疑然后再有所得,则是更进一步亦更上层楼了。王念孙、王引之父子的《读书杂志》、《经义述闻》,就是这样善于读书而成就为有清一代的大学者的。《读书杂志》是王念孙博览群书后的心得体会语,实际上也是他科学的读书方法的收获。徐复教授的《后读书杂志》则是继承这一传统而又有所创新的,读之极能新人耳目、扩人心胸,而又能探明治学之道的。其书之精到处,拟从下列三方面论述之。  相似文献   

18.
《释大》是第一部比较系统研究同源词的著作。王念孙在《释大》中所遵循的音义结合,因声求义的原则,为训诂学提供了分析同源词的新方法。本文就《释大》所涉及的声母、音义关联进行了粗略的分析和归纳。  相似文献   

19.
形声字声中有义之说实起自宋人王圣美的“右文说”,至清代王念孙著《广雅疏证》,郝懿行著《尔雅义疏》,将以声求义的原则贯串于训诂之中.至杨树达先生,更广搜例证,制订条例,以便初学.本文将杨先生制订的以声求义的条例归纳于下:  相似文献   

20.
我国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徐复教授以数十寒暑之功撰成《后读书杂志》,这一部足以传之久远的不朽专著,可与王念孙的《读书杂志》媲美.先生对《史记》、《汉书》、《老子》、《荀子》、《楚辞》、《文选》等24种基本常用书的疑难之点作了精当的校勘与注释.这对准确地理解和研究我国古代文化精华,发展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是极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