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南朝乐府民歌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的女性形象,这些形象体现出不同的性格特点和生活态度,具有一定程度的时代性。南朝乐府民歌所运用的文学手法影响了当时文人的创作,很多营养也被唐诗吸收。  相似文献   

2.
南朝乐府民歌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的女性形象,这些形象体现出不同的性格特点和生活态度,具有一定程度的时代性。南朝乐府民歌所运用的文学手法影响了当时文人的创作,很多营养也被唐诗吸收。  相似文献   

3.
西方文学中的中国形象是西方作家对中国历史和现实主观意义上的自我解读,兼具自我性和真实性。美国主流文学中的中国形象,无论是天堂还是地狱,无非是借此传达对本国或赞美或不满的声音,都存在一定程度的误读成分。美国华裔文学要发挥沟通中西文化的桥梁功能,既有效消弭西方主流文学对于中国形象的误读,又能从数代海外华人奋斗史中汲取有益的教训,不断锻造出一个崭新的中国形象。  相似文献   

4.
明清小说中有众多不同的徽商形象描写,其中以"贪财吝啬"和"乐施助人"两种形象最为典型.通过小说与历史文献的比较,我们发现,小说中的徼商形象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徽商.但对现实生活中的徽商形象有夸张放大之处.小说中凡是塑造徽商"贪财吝啬"的形象时,往往将徼商作为故事的主角,详细描述其吝啬之态,贪财之形;但是在塑造徽商"乐施助人"的形象时,小说家们便有些吝惜其笔墨了.小说家们使徽商文学形象更趋于负面的原因虽有客观和主观的方面,但在一定的程度上却影响了历史的真实.  相似文献   

5.
黛玉文学形象在霍克斯译本中的变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文学形象这一定义出发,指出文学翻译就是对形象的翻译。在深刻理解原作中的林黛玉形象之后,评析霍克斯译本中黛玉文学形象的变异,必然会造成译语读者对原作人物的理解上的扭曲。  相似文献   

6.
中西文学中的"渔夫".(或渔父)产生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中西文学作品中的"渔夫"形象包含不同的民族、文化、时代特色,揭示了中西方不同文明中不同的哲学意蕴.大致而言,中国文学中的渔父具有隐与仕的两重性,而西方文学中的渔夫形象堪称硬汉.通过中西"渔夫"形象的研究,对探究中西古代文人心态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且从深层次角度剖析了渔夫形象文化差异对于各国文学交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网络文学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塑造的女性文学形象,与传统文学相比较,不仅在总体上有不同的价值取向,而且在文化内涵及价值意义方面也存在明显的差别。在娱乐化的传媒语境下,网络文学女性形象“被观看”,“被消费”的弱势地位更为凸现;网络文学中的女性形象总体上出现狭窄化、片面化的倾向;博客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8.
历代中西方文学作品都曾将众多的女性形象作为特殊的审美观照对象,文章对女性形象表现物质属性的美学意义,所反映出的社会善恶观念和女性形象具有的自然美和社会美的双重含义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文章认为,纵观女性形象可以看出中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下女性社会地位的演变和女性意识的觉醒,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对促进女权运动的发展具有一定影响。研究中西方文学女性形象对于认识中西方文化的相同性和差异性具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9.
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文学形象主要由一国文学作品自身的文学价值和艺术决定,也与翻译紧密相关——翻译的选材和翻译的方法与策略决定了特定文学作品能否被异域读者所接受,也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整体文学形象。在笔者看来,国内外译介中国文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选材倾向和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于信息的过度关注,都不利于展示良好的中国文学形象。当代中国文学形象不尽如人意,主要是因为英语世界没有选择最具有文学价值和艺术水准的作品进行翻译,对于其所选的作品,因为看重的是作品中的信息,而不是其文学价值和艺术水准,译者没有将其当成文学作品来翻译,作品的文学性被忽略、被抹杀。  相似文献   

10.
女性历来是文学关注的对象。无论是中国文学(不包括当代文学),还是西方文学,都塑造了灿若星河的女性形象。而在女性形象的塑造中,婚姻爱情生活又往往是着墨较多的一个侧面。将中西文学中的女性形象的群体加以对比,就会发现二者对待婚姻爱情的态度有着许多明显的差异。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主要是中西文化背景不同。不同的文化背景造就了不同的民族性格和民族心理,规定着不同的生活方式,影响着女性的抉择和作家的倾向,从而最终形成文学形象的不同特质。本文仅就中西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对待婚姻爱情的不同态度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日本形象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流变经历了两个阶段。“九·一八”事变前,日本形象处于意识形态化与乌托邦化所构成的张力之间,作品中既有对日本的否定、批判与丑化,同时也对日本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仰慕、迷恋与美化。“九·一八”事变后,作家对于日本的集体想象迅速滑向了意识形态化一极,日本失去了它在前一时期文学中的某些可爱之处而演化为一个妖魔化的他者形象。  相似文献   

12.
《考试周刊》2016,(93):24-25
母亲形象是元杂剧中丰富多彩人物形象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文学中,母亲形象批量涌现始于元杂剧,从宏观视角看,母亲这一群像的繁盛对元代文学、明清通俗文学乃至戏剧文学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我国是一个拥有两千多年封建历史的文明古国,封建文学的影响非常深远。作为封建文学中的特殊群体,女性是研究学者研究的一个重点。本文中,笔者从贤妻良母形象、妒妇形象以及痴情形象三个方面对封建文学中女性形象进行分析,从中了解到了封建文学中女性形象形成的原因,希望能够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文学形象是文学理论的重要论题之一。用语言艺术创造的文学形象与用其他艺术种类创造的文学形象既有共同之处,又有区别。对文学作品来说,在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中所创造的文学形象也不同。本文简要论述作为艺术种类之一的文学中手各种文学形象所共有的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可谓是异彩纷呈、丰富生动,但由于她们生活在以男权统治为中心的封建社会,所以大多以配角的角色出现在文学作品中。然而在《金瓶梅》中这种情况则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逆转,书中对女性生活和心理的描绘多于且重于对男性的描写,在书中占有突出的地位。本文以潘金莲的形象为代表,分析她作为一个既普通又典型的封建社会的卑微女性在文学品中的地位与价值。  相似文献   

16.
男性作家总是依据自己的文学想象和价值取向来塑造自己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因此,他们笔下的女性形象身上几乎都带有一定的男权色彩。当代作家马玉琛在《金石记》中塑造了形形色色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身上都有着浓郁的男权意识,这一方面使得他笔下的女性形象呈现出一定的独特性,另一方面,也使得他对理想女性形象的探寻有了一定的困惑。  相似文献   

17.
散文的形象     
文学作品最根本的特点就在于它借助一定的语言,描绘生动具体富有意蕴的艺术图画,即通过赏心悦目的美的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拨动读者的美感情弦,激发人们的爱憎感与善恶感,通过审美评价与美感的取舍来谐调人的社会关系。照理说,不同体裁的文学,其形象的特点和营构方法应该而且实际上是不一样的。但是,正如秦似同志最近指出的那样,“现在在一些人中一说到形象,就等于人物形象。好象文学的形象、形象性,只有塑造人物可配得上这样的称呼。”按照这种狭隘的偏见,那不以塑造人物为宗旨,而侧重表情达意的现代意义的散文,就只好被摒弃在文学大门之外了。“幸好的是,形象也好,形象思维也好,似乎都不能这样理解。”那么,散文的形象究竟有何特征,在散文中怎样创造形象呢?为了开拓散文创作的新局面,有必要对此做进一步的探讨。 按文章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的差异,散文一般可以分为写人的,议论的,叙事的,写景状物的。不管那一种,既然隶属文学世家,都得以形象与读者晤面,从而构成散文特有的人象、物象和景象。具体说,写人散文中的人物形象常常具有片断性和自我性。叙事性最强的小说、戏剧,大都通过有头有尾的故事情节,刻画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些人物各各有  相似文献   

18.
新西兰的土著民毛利人在新西兰文学发展的不同阶段,有着截然不同的文学形象。这些变化着的土著民的文学形象,反映了新西兰不同时期的政治生活和社会态度。  相似文献   

19.
《世说新语》是一部志人小说,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士人形象,真实反映了魏晋时期文人雅士的风神面貌。但是《世说新语》中塑造的女性形象群体同样值得关注,她们与以往文学中的女性形象不同,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总体来讲,可以从德行、才智、叛逆、胆识等方面加以认识。分析这些个性化的女性形象,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当时的文化心理和社会风气,进而从侧面折射出与前代相比,魏晋士人在女性观上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本次研究选取魏晋南北朝文学中的一些勇武女性形象作为案例,分析古代文学中的勇武女性形象,魏晋南北朝文学中的勇武女性形象成为了我国文学史中不能忽视的美丽风景。这些鲜活的女性形象拥有张扬的个性,有着追求和平追求自由的精神,同时也努力捍卫尊严,维护孝道,她们勇武的形象出现于魏晋南北朝文学作品中,为后人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本文通过分析魏晋南北朝文学中出现女性勇武形象的原因,分析文学中勇武女性形象的类别,以期深入了解魏晋南北朝的文学,指导文学发展和文学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