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现代临沂话中,介词"掌"和"用"、"凭"并行有表示"工具"和"凭借"的意义,根据持拿义动词向介词语法化的路径,"掌"应该有表示处置的意义,这在其他方言中也可以得到佐证,但是在现在临沂话中却没有发展出表示处置的意义。我们认为,这是一种强制停止语法化的现象。通过考察"掌"的意义及其语法化过程,我们验证了持拿义动词向介词发展的共性特征和个性特点,构拟了持拿义介词的语义图模型。  相似文献   

2.
侯悦 《学语文》2012,(3):67-68
一、引言 现代汉语中虚词数量很少,但却起着很重要的语法作用。虚词包括介词、连词、助词,而在助词中,"了"的使用频率很高,但是"了"没有固定的意义,而是根据周围环境的变化而产生不同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我说"我说"     
现代汉语中,"我说"是一个主谓短语,在语言使用过程中发生了词汇化和语法化,从而成为一个多义形式,具有主观性功能、情态功能,话语标记功能。在一个共时平面上,结合语音、语义和句法分布词汇化、语法化等方面对"我说"结构现象进行解说,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维特根斯坦和摩尔关于"语法规则"争论的解读,力图表明摩尔误解了维特根斯坦所谓"语法规则都是同一种类的规则"这一表述。维特根斯坦是在和"经验"、"事实"这些概念相对的意义上来使用"语法"这一概念,从而认为语法规则都是关于语词使用的规则,而非关于经验事实的陈述。但这并不表明维特根斯坦的"语法"就是通常意义上的"语法"。  相似文献   

5.
巩玉霞 《海外英语》2012,(20):239-240
词汇在使用过程中,为了方便交流,更快更有效的构建人际意义,词汇的形式、功能或意义会发生一些转变。这一现象在网络词汇的使用过程中更为普遍,词汇学将这一现象归纳为词汇化或语法化的过程。该文以概念整合理论为指导主要讨论网络词汇在使用过程中语义发生转变并逐渐固定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明清时期具有山东方言背景的文献材料为基础,对指示词"这""那"和"这么""那么"的用法作出共时的描述和历时的比较。发现这两对指示词都存在着语法意义的虚化现象,但虚化程度具有不对称性:"这"与"那""那么"发展出连词用法,而"这么"还没有形成这种用法;而且"这""那""那么"在语法化过程中也表现出多方面的共性和差异性。文章从句法位置、语言环境、语义变化、语法化过程等方面对指示词的连词化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7.
词汇在使用过程中,为了方便交流,更快更有效的构建人际意义,词汇的形式、功能或意义会发生一些转变.这一现象在网络词汇的使用过程中更为普遍,词汇学将这一现象归纳为词汇化或语法化的过程.该文以概念整合理论为指导主要讨论网络词汇在使用过程中语义发生转变并逐渐固定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副词“白”的语法化及动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法化是自主词向语法成分转化的一种语言现象,主要包括实词虚化、句法化和词汇化三种现象。文章把现代汉语中具有否定性和情态性副词"白"作为研究对象,从汉语史的角度在历时平面上描述"白"由实词虚化成否定副词"白"和情态性副词"白"的整个语法化过程,并从语义、语用方面分析了它语法化的动因。  相似文献   

9.
现代汉语中的"再说"可以分为动词性短语、动词、连词、助词四类,各有其句法特点和语义表达功能。"再说"经历了长期的词汇化和语法化历程并仍处于这一进程中,词汇化和语法化程度跟分布环境及使用频率密切相关,语义经历了由行域向言域的转化,主观性增强,语义突显发生了转移。  相似文献   

10.
从认知角度看方位成分“里”的语法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里"本来是一个普通名词,后来演变成表示在某一空间范围内部的空间方位名词,最后语法化成代词后缀、副词后缀、语气助词。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表示空间方位的词语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一个凭借。"里"从实词到虚词或构词词素的语法化过程都是在空间隐喻机制下完成的。其语法化原因有:"里"自身的语义、句法位置、语义的泛化、使用频率高、语言接触、语音弱化等。  相似文献   

11.
"万万"由数词语法化为语气副词,在这一过程中"万万"句法位置的改变、语义变化、重新分析对其语法化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万万+否定"这一表达形式在现代汉语中定型,这与"万万+否定"在语法化初期表达一种夸张的修辞效果有关。  相似文献   

12.
一般的疑问代词"哪"在篇章中使用的情况比一般书上所说的要复杂的多。它在应答句中已经虚化,并且产生了新的语用意义,体现了一种语法化现象。本文试从功能,语用,心理认知等角度对此现象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13.
语法化是近年来的一个研究热点,专家学者们的研究侧重点有所不同.有的学者关注虚词及其相关形式的历时形成过程,有些学者侧重于研究词汇化现象.语用固化指由于经常使用或出现,一些词语的意义逐渐固定下来.语法化与语用固化的相互关系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将在本文中加以阐释.  相似文献   

14.
“跟”的语法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跟"的语法化过程是其功能扩展的过程。"跟"经历了"名词〉伴随动词〉伴随介词〉并列连词"这样的语法化链。其语法化过程从上古时期就已经开始,在清代基本完成。在此过程中,句法位置、重新分析等都起了很大作用。  相似文献   

15.
按照形式和语法意义的区别把"V下+宾"这一格式中的"下"分为表趋向意义的"下1"和表动作状态义的"下2"。从语法意义看,"下2"已经具备和时态助词"了"相似的语法功能。我们在本文把它看做"准时态助词"或"时态标记词"。本文从"有界""无界"理论出发,分析了"V下2+宾"结构中"下2"和数量短语或其他完句成分的共现,并发现"下2"和"了"有相似的语法作用:即使无界动作有界化。  相似文献   

16.
闵捷 《文教资料》2011,(7):36-39
关于"生生"是否成词的问题,目前学界仍存在诸多质疑。本文运用三个平面理论,语义功能语法理论,对现代汉语副词"生"和重叠形式"生生"的句法功能与语义特征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了"生"的语素化倾向,论述了"生生"属于构词重叠,以及此类单音节副词重叠式在双音化、语法化及词汇化、实际使用频率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由构形重叠向构词重叠转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假设连词"苟"的语法化过程经历了"形容词—副词—连词"的发展路径和演变模式。在其语法化过程中,句法、语义、语用等因素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与普通话相比,河南罗山方言的"些"的意义和用法都很特殊。根据表达的词汇意义可分为三类:一,词汇意义实在的"些";二,词汇意义有虚化迹象的"些";三,词汇意义完全虚化的"些"。分别从语法格式、语法意义、词义特征及语用等角度对这三类"些"进行讨论,从而揭示出罗山方言"些"的特征。而且,当今罗山方言"些"词义的三种形态正反映了"些"词义的语法化过程。  相似文献   

19.
副词"会"由动词演变而来,在其语法化过程中受到"适"的影响。由"适"副词的所在格式扩展到"会"副词格式,以及动词"会"本身所在格式的扩展,是其语法化动因之一;"会"所在格式的动词次类变换导致的重新分析是其语法化动因之二。  相似文献   

20.
现代汉语中"左"主要用作方位词,一般属空间范畴,而在南阳方言中,"左"更多作为情态词使用,凸显出情态范畴的语法特点。文章以邢福义提出的"两个三角"为理论基础,试图从"左"的语里意义、语值特点、语表句式、演变轨迹与认知分析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旨在描述并解释这一特殊语言现象,从而使其在语用上更加明细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