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创新”一词越来越频繁地被人们熟稔地挂在嘴边的时候,内容与形式的冲突便凸现出来。人们的习惯思维是,内容决定形式,无论什么创新都必须遵循这一规律,否则就是水中花、雾中月,徒有虚表而已。这没错。内容与形式这对姐妹,“内容”永远是老大,“形式”永远必须为“内容”服务。这其中的道理人人都懂。然而,人们常常容易忽略的  相似文献   

2.
人们以为和“将来”的幸福相比,“现在”过得好不好,根本无关紧要。但事实是,人们没意识到,他们永远碰不到“将来”,终其一生,他们只能待在“现在”  相似文献   

3.
《中国新闻周刊》2011,(44):70-71
2011年10月5日,一位”活着就为了改变世界”的人永远地离开了热爱他的人们,世界进入“后乔布斯时代“。  相似文献   

4.
梵·高花费毕生精力去为普通大众绘画,但如果没有一个像Phaidon 一样的“福音”传播者,这个梦想可能永远只是梦想。“人们掏钱购买 Phaidon 的图书,仅仅就因为这是 Phaidon 出版的。”  相似文献   

5.
撰余思絮     
(一) 擅长“抓拍”的摄影记者,收进镜头的往往是人们见所未见的图象;善于“抓新”的文字记者,涌出笔端的常常是读者闻所未闻的文章。(二) 在写作上采取“广种薄收”的方法,到头来只能落个“广种绝收”的结果。(三) 观察事物,要有孩童般的眼睛——永远是那么新鲜、好奇、不知足; 总结规律,要有哲人般的目光——永远是那么睿邃、缜密、不随俗。(四) 写作欲望愈来愈弱的大敌是“眼高手低”; 写作热情愈来愈旺的朋友是“眼高手勤”。  相似文献   

6.
让概念的旗子飞扬起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胜龙先生说:“概念是一面旗,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无形资产,代表着一种市场凝聚力和号召力。”旗是一种标志,旗是目标、方向的形象化表现。概念是一种名词,是思想、理念的存在形式,它是目标、方向的抽象化表现,因而说概念是一面旗。放眼古今中外,我看到许多概念的旗子在迎风飞舞。“科学、民主”是五四运动的旗子,“永远增长、永远领先、永远在场、永远开放、永远梦想、永远新鲜、永远专注、永远运转、永远创造”是麦格劳-希尔集团的旗子,“选择《读者》就是选择了精粹文化”是《读者》的旗子,“做金钱的主人”是《富爸爸穷爸…  相似文献   

7.
李季 《大观周刊》2006,(46):110-110
如果不是《指环王》。也许人们永远不会知道新西兰有着那么多如世外桃源的地方。如今,这些“世外桃源”已成为了所有“魔戒迷”心目中的“中土圣地”。[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黄润达 《大观周刊》2011,(40):91-91
现代社会已趋向“多元化”发展,平面设计也是一样在趋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所以,创意的地位的重要性就显而易见了。其实,在现代社会;不管是哪行哪业,创意永远是人们心中的主题。本文在现代多元化社会的背景下,探讨了现代平面设计的创意。  相似文献   

9.
《新闻前哨》2014,(3):17-17
“内容为王”对于处于上游的广播电视公司仍然适用,因为人们永远只关心内容的质量,而不会关心内容是通过哪个渠道或网络所传输、与此同时.人们订阅及消费电视节日的方式也将发牛变化,因此,网络运营主体的竞争将更为惨烈——其结果是使人们欣赏电视节目的体验得到极大提高。  相似文献   

10.
“一个字是一滴血”──记新华社记者夏儒阁张建松他走了,走得那么突然。带着人们的无限惋惜,新华社上海分社主任记者夏儒阁永远告别了新闻战线。1997年10月8日,上海龙华殡仪馆龙柏厅他的追悼大会上,来自上海各界为他送行的人们,一直站到厅外很远很远……“倾...  相似文献   

11.
情暖凉山     
记者的天职是永远在路上,永远在行动,永远在第一现场,永远在需要的人们身边,永远在推动社会文明与进步,哪怕是涓涓细流、点点滴滴。  相似文献   

12.
“书山”与“学海”“书山”、“学海”二词源于汉代。扬雄在《法言·学行》中曾说:“百川学海而至于海,丘陵学山不至于山”,意思是说百川奔流不息,所以能到达大海;而丘陵静止不动,永远也达不到山高。比喻学习勤奋则进益,停止则事不成。后来人们用“学海”来比喻人...  相似文献   

13.
唐晓和 《新闻世界》2009,(10):133-134
大家都知道,硬新闻与突发新闻能产生轰动效应甚至产出名记者.但人们对“软新闻”带来的社会效应却认识不深,不少人甚至认为软新闻属“闲适文字”,永远是配角。其实,软新闻是否具有魅力,关键在于记者会不会动脑子——怎样将软新闻“硬”化,让它有着比硬新闻更重要的新闻性或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一、真理永远是最简单的 真理永远是最简单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人们千万不要让五花八门、似是而非的理论搞糊涂。 有句广告词说得好: “把简单的事情做复杂了,太累;把复杂的事情做简单了,贡献。”办报也如是。 所谓简单,就是凡事都有最基本的规律。认识、尊重、应用这些规律,一切就变得简单了。  相似文献   

15.
真实,是新闻人永远的向往,辩证唯物主义者始终坚信,世界是实在的客体,人类的意识是能够反映它的,所以笃信新闻的真实性不仅是必须的,而且更是可能的。但包括认识相对主义思潮在内的一些西方哲学思想则认为,人们是以符号形式来认识和再现世界的,这样形成的“主观世界”是对“客观世界”的人为建构,而且是一种社会性的建构,  相似文献   

16.
记得一位资深电视制作人曾经感叹:“主持人是个危险的职业,这个职业让人心生敬畏,因为任何一点瑕疵都会被无限地放大,就因为选择了这个职业,所以主持人永远在人们审视、挑剔的目光下生活。”  相似文献   

17.
画中有话     
《中国新闻周刊》2005,(17):16-16
“人们的购物手推车永远比胃大。” 英国广播公司(BBC)“地球成本”节目制作人赛克斯如此评价浪费成性的英国人。调查显示,英国人买回家的食品中,竟有1/3碰也不碰就直接扔进垃圾箱。  相似文献   

18.
冯艳 《网络传播》2010,(1):88-88
2009年10月27日,当雅虎切断“地球村”的服务器这一网络发帖服务,约有700万互联网最初的站点永远沉入了黑暗。其中大批是人们的个人主页,没有备份,也没有这些用户狂热的早期在线探索的永久性记录。  相似文献   

19.
胜利是人们永远追求的目标,但并不是事事都能如愿。成功永远与失败相伴,"完美"之中总是滋生着"遗憾"。事实上,欠缺也是一种美。断臂的希腊女神维纳斯,在人们眼中不就永远是一个圣洁美丽的化身吗?  相似文献   

20.
“真实”一词,一般易被等同于“客观”。其实从哲学上而言,“真实”并不等同于客观。哲学家H·G·布洛克说过:“真实永远不会是一般人理解的那个排除了人的主观主义倾向的真实。世界上任何事物,包括艺术家们推崇的真实,一旦离开了人的主体性,就失去了意义。”“真实”是人们对事物的一种看法,它并非存留于客观,而是存在于对对象的感受之中。也就是说, “真实”是人关于对象的感悟、理解和评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