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批评.清人沈德潜《古诗源》中收录晋诗以陶潜、陆机、左思数量居多,对其三人亦抱有很高评价.沈德潜重视诗的教化作用,并将诗人的人品与诗歌的教化功用相结合来进行诗歌批评.这种诗学观的形成与其生活的时代环境有着一定的关系,是生活在满清统治下的汉族士人内心民族情感的流露.  相似文献   

2.
钟嵘家世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学术界流行的钟嵘家世属“豪门”的说法提出质疑,从钟嵘家族世系、经历和言行、交游情况等方面考证出钟嵘的家世是豪门士族。  相似文献   

3.
钟嵘的诗歌批评与诗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嵘诗歌批评的基本思路是认为当下诗坛问题很严重,公认的大师并不高明,时人取法乎中,仅得其下;而创作队伍的急剧扩大,则造成了水平的普遍下降。解决问题的出路在于向历史上优秀的诗人学习。钟嵘对于以谢Zao、沈约为重要代表的“永明体”的两大特色:讲究声律和追求警句都有相当的保留,对他们通俗化的倾向也不以为然。对于当代诗人热哀模仿的鲍照,钟嵘作了一分为二,不赞成他“俗”的一面。钟嵘提倡高雅的审美趣味,主张兼用赋比兴而以比兴为主,以达成“风力”与“丹彩”的结合。  相似文献   

4.
六朝时期,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青年时期,人类的思想刚刚开始觉醒,没有成熟的环境和思想可以认识理解陶渊明的智慧,陶渊明不被接受显然是合情合理的。即便有像钟嵘这样的伯乐能够发现陶渊明,也是流于表面的认识,加之受到整个时代思潮的影响,因此《诗品》中将陶渊明置之于中品符合钟嵘本意,这也是文化大环境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5.
对谢灵运及其诗歌的解读,历来就是中国诗歌批评史上的一个问题。对这个问题,应溯本追源,从早期的谢诗评论入手,理清时人解读谢诗的角度与要点,我们方能对谢诗有一个较公允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诗品》作为中国百代诗话之祖,其诗学思想为后人所继承。清初诗人王士禛的在诗歌创作和诗歌理论的观点、体例、方法上都不同程度的受到他的启发和影响。本文由《诗品》的具体诗句入手,通过对钟嵘和王士禛诗论的内容、形式、言语、意境等几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探讨钟嵘《诗品》是如何影响王士禛的诗歌创作和评论的。  相似文献   

7.
8.
钟嵘的诗学思想突破了儒家的诗学传统,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诗歌理论主张,从而扭转了先秦两汉以来的诗学思潮,使古代诗学发生了转折性变化。钟嵘对儒家诗学传统的突破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对儒家诗学原则的突破;二是对儒家诗学方法的突破;三是对儒家诗体观的突破。  相似文献   

9.
钟嵘对郭璞《游仙》诗的评价,集中体现了他对游仙诗的态度,但因《诗品》版本讹滥,导致个别地方文字错乱,从而给后人解读带来了很大麻烦。李善的曲解和清代学者对钟嵘的不满,均是误读所至。在对多种版本细加甄别的基础上,结合钟嵘论诗思想性与艺术性兼顾的特点,是我们正确认识《诗品》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0.
钟嵘《诗品》构建了完整的诗歌评论体系,他是根据自己及同时代的文学观念和诗学理想评价了120多位诗人的风格特色,其中陶渊明居于中品。对陶渊明的评价主要体现了陶诗的继承源流、个性特征,并对陶诗做了流派的总体评价,这些对帮助后人理解陶诗有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论钟嵘《诗品》对女诗人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嵘《诗品》评及了班婕好、徐淑、鲍令晖和韩兰英四位女诗人,以闺阁怨情为切入点,通过对她们诗歌风格特点的研究和考察,勾勒出了女性写作五言闺怨诗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进轨迹。在《诗品》中,四人构成了一个独立而封闭的系统。钟嵘将她们按创作成就的高低分列于三品,也正暗合了其所生活时代的先后顺序。  相似文献   

12.
谶纬在东汉盛行一时,魏晋南北朝时仍有相当的势力。纬书中包含的奇特的想象、丰富的辞藻等,对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不仅如此,谶纬还对后世文学理论影响甚大,钟嵘的诗学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谶纬影响:在诗的起源方面,他的"物感说"不同于传统的讽谏教化论,而是在纬书"物感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对诗歌地位、作用的认识上,钟嵘弱化了传统诗论强调的教化作用,将诗与自然万物联系,从诗在天地万物中所处的地位上论其作用,带有一定程度的天人感应色彩;在诗歌抒发情感方面,钟嵘表现出与传统诗论更大的不同,很重视与"志"、教化无关的怨情,这是对纬书"诗含五际六情"、强调诗歌抒发情感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3.
任?的诗受到钟嵘的重视,能与谢脁、沈约同列中品。然而,后人多以偏概全,只偏执于钟嵘对任诗的毁,忽视了钟嵘对任诗的誉,只视任昉为"动辄用事"的罪人,并没有真正理解钟嵘对任昉评价的用心。事实上,任昉的诗歌继承汉魏以来的建安风骨,具有"文亦遒变,善铨事理,拓体渊雅,得国士之风"的优点,这与钟嵘的审美理想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4.
钟嵘坚持风力与丹采相结合的评诗标准,其侧重点是意怨和词丽两条。通过对意怨的独特解释,钟嵘形成评价陶渊明和曹操诗的独特视角。钟嵘在具体地品评诗歌时,体现了刚柔相济的美学原则。  相似文献   

15.
钟嵘认为诗歌既要有充实的思想内容,又要"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采",在重视内容的基础上重视文采,做到文质兼备.钟嵘认为曾植的诗歌"骨气奇高,辞采华茂",对其评价极高;对"其源出于曹植",重视辞采藻饰的陆机、谢灵运,也评价很高.这些具体的品评,体现了钟嵘论诗重采的审美倾向.  相似文献   

16.
南朝梁钟嵘的《诗品》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论专著,专就五言诗立论。《诗品序》是一篇重要的诗论,包含“吟咏性情”说、物感说、“即目直寻”与“自然英旨”说、“诗有三义”说、“滋味”说等诗学观点。  相似文献   

17.
钟嵘在建立中国诗美学进而建立中国纯美学方面有开拓之功。他建构了以“味”的审美感觉为中心的审美创作和鉴赏论。他所说的五言之有“滋味”、所描述的“诗之至”境是“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所贬斥的玄言诗是“淡乎寡味”。他的“味”论与诗体进化形式相关,与诗的形象感相关,更与诗的深层涵蕴相关。他对实现“滋味”至境的途径和手段有完整的描述,对兴、比、赋作出了具有美学色彩的阐释。他对“风力”与“丹彩”并重的诗美型态的重视,对“词采华茂”的欣赏,对“质木无文”的不满,对诗美与对象世界“直寻”关系的确定及其自然性美学观,都带有所处时代的审美理想的特征,代表了那个时代美学上的最高水平,并在总体美学思想和精神方面沾溉后世。  相似文献   

18.
钟嵘的《诗品》是齐梁时期中国诗学的集大成之作[1]。钟嵘以理论家的敏锐和胆识,对汉魏至齐梁五六百年间的诗歌作品进行考察研究,指出当时文学的主潮是五言诗,诗歌的本质在"吟咏情性",并创造性地提出了"文已尽而意有余"的诗歌美学意蕴,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9.
齐永明三年魏太和九年(485)乙丑十七岁正月辛卯。齐武帝诏曰:“《春秋国语》:‘生民之有学敩,犹树木之有枝叶。’果行育德,咸必有兹。在昔开运,光宅华夏,方弘典谟,克隆教思,命彼有司,崇建庠塾……今遐迩一体,车轨同文,宜高选学官,广延胄子。”见《南齐书·武帝纪》。齐国学复立;秋,国学开学,钟嵘与其兄钟玩为国子生;冬,太子萧长懋临国学讲《孝经》。《梁书》本传:“嵘,齐永明中为国子生。”《南齐书·周颙传》:“(颙)转国子博士,兼著作如故。太学诸生慕其风,争事华辩。后何胤言断食生……使学生议之。学生钟岏曰……竟陵王子良见岏议,大怒。”又《南齐书·礼志》:“永明三年正月,诏立学,创立堂宇,召公卿子弟下及员外郎之胤,凡置生二百人。其年秋中悉集。有司奏:‘宋元嘉旧事,学生到,先释奠先圣先师,礼又有释菜,未详今当行何礼?用何乐及礼器?’尚书令王俭议:‘《周礼》:“春入学,舍菜合舞。”《记》云:“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又云:“始人学,必祭先圣先师。”中朝以来,释菜礼废,今之所行,释奠而已。金石俎豆,皆无明文。方之七庙则轻,比之五礼则重。  相似文献   

20.
论钟嵘“滋味说”的适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嵘的滋味说是一个单纯而明确的文学审美概念,融汇了前代文论家的味论思想,其内涵是以“三义”为艺术手法,风力与丹彩相济,这为五言诗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实际上,滋味说揭示了艺术美感的本质——情景交融的意境美、风力与丹采并茂的技巧美,触及到文学风格的领域,成为文学风格的构成元素。因此“滋味说”有广泛的适用性。不仅仅适用于五言诗这种诗歌形式,也适用于六言、七言律诗、绝句等额体诗和词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