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94年10月5日,我在陕西日报《学习版》发表了一篇题为《行政“三陪”也堪忧》的评论稿。但没想到这篇稿子,不仅荣获94年度“陕西新闻奖”新闻言论一等奖、全国报纸理论宣传优秀短论二等奖、全国党报新闻奖三等奖,而且还被中宣部新闻局办的供领导同志参阅的《新闻舆论动向》摘要转载。这篇千把字的小稿子,为什么能获如此殊荣呢?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此稿抓住了当前在各级干部队伍中普遍存在的下级对前来检查工作的上级陪会、陪吃、陪玩这个焦点问题。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其一,我为什么会想起写这篇稿子。这是由于在《机电日报》和《半月谈》杂志上看到的两则消息触动了我。一则是安徽省人大代表、朱庄矿矿长苏德鑫,成年累月不断有人前往他们单位检查参观,他既要接待、汇报,又得陪吃陪喝,有时一天就有七八次,这使他见酒就发抖。万般无奈,只好在酒杯上做文章,出钱请人将酒杯钻了一个小洞。一则是安徽某乡政府为了从应酬  相似文献   

2.
梦假成真     
今年七月七日,陕西日报头版发表了我写的《西安航天工业学校成立》的消息,每当想起这篇稿的产生,总觉得好笑,原来是靠托梦而写成的。一天晚上,当我熟睡之后,梦见报刊上发表了这则消息,心里十分高兴  相似文献   

3.
读者之声     
广东省肇庆市德庆县高良中学语文教研组杨明伟:听文友们说《新闻与写作》这本杂志很“实惠”,读后令人受益。于是,在1995年度的报刊订阅时,我自费订阅了一份。一看,第1、2期,果然“别有洞天”,后来,全年12期我都一一地细细研读了。诸如刊中的“新闻来稿评析”、“采写体会”、“写作杂谈”等专栏对我们如何写好稿,如何多刊稿,确实是雪中送炭。“新闻标题写作”、“散文赏析”、“知识与趣味”成为我语文教学的“好材料”。提高了我的教学水平。因此,在这一年中,我写作、教学双丰收。这一年,我在《羊城晚报》、《南方日报》、《西江日报》等新闻单位刊稿100多篇,并被上级评为“积极通讯  相似文献   

4.
我是一名基层通讯员。近几年来,我注意捕捉和挖掘有时代意义的新人新事,写出各类新闻稿件200多篇,被中央和省、市级新闻单位采用的近100篇。其中,1984年6月12日在《南通日报》上发表的通讯《深情》,还获得江苏省好新闻作品一等奖、全国好新闻作品二等奖。这里,我想谈谈写批评稿的体会。1985年5月的一天,小秧刚刚落谷,气象台预报当天夜里有大雨,广播站通知各电灌车口赶紧打水,对已落谷的秧田上水护种。可是,平等村西片电灌车口打水机工刘某,因这一天晚上要到岳父家做“斋事”,竟丢下工作扬长而去,结果夜里真的降下了倾盆大雨,几十户农家刚落谷的种芽被打翻,群众意见纷纷。对此,我写了一篇题为《机工刘某渎职农家稻谷遭殃》的批评稿。《南通日报》刊出后,刘某仍  相似文献   

5.
《哥哥今日走西口妹妹欢喜不再留》通迅(刊登在《陕西日报》1985年2月4日1版)。陕报负责同志在一次全社大会上表扬这篇通迅“具有陕北特色、生动具体、反映问题深刻。”此稿被评为1985年全国好新闻2等奖后,《新闻知识》编辑部多次约我写点经验体会文章,实感盛情难却,再推就实在说不过去了。我是新闻战线上一名新兵(1983年7月大学毕业分到陕报),写不出什么经验,只能说说自己采写此稿的一些感想。我大学毕业改行当了新闻记者,一到报社  相似文献   

6.
笔耕乐     
在生活中,青年朋友们都有自己的业余爱好,有的喜欢体育,有的爱好音乐,而我呢,却爱好新闻写作。屈指算来,从我写的第一篇小稿被采用至今,已整整5年了。这5年里,全国各级报刊电台已采用了我写的消息、通讯、特写、杂文等620篇,我也连续5年被《徐州日报》、徐州人民广播电台、新沂市委宣传部评为优秀通讯员。五年的业余写稿,有耕耘的艰辛,也有收获的欢乐。1985年的秋天,我利用两个晚上写了一篇关于农村储蓄方面的稿件,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投给《徐州日报》。出乎意料,这篇处女作被采用了。  相似文献   

7.
今年四月十七日,《陕西日报》在一版头条位置刊发了一条两千字的人物新闻,主题是《集体“百万富翁”支书两袖清风》副题是《三原县南关村党支部书记李天成一心为了大家富,艰苦创业不谋私》,并配发了题为《一心为公就是无声的命令》的“本报评论员”文章,受到了多方面的好评。当有人得知这条人物新闻是由一篇八千五百字的人物通讯改编成的之后,开玩笑骂我的“刀子”太“(?)火”了,改稿是否有“挂一漏万”之嫌?这就促使我把此稿的编写过程及点滴体会写出来,供同志们参考。  相似文献   

8.
他,三年来在《宝鸡日报》、《陕西日报》、《解放军报》、《中国青年报》上发表了300多篇新闻稿,被誉为“快手”。他,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大兵”,身在小小的军营,可他的新闻触角却伸向了大社会的角角落落。面对他的成功,不少人感到惊讶,可谁知道,他却是从一千多篇废稿中站立起来的。他,就是驻宝84909部队志愿兵陈满胜。从废稿堆中站起来1980年,在铁马秋风的军营中生活了两年的他,偷偷地拿起笔写起了稿件。他多么想一下子敲开新闻殿堂的大门呀!可是,这块大门对他却关闭得那么紧。他写呀写,磨秃了一枝枝笔,用完了一米多高的稿纸,  相似文献   

9.
写了多年农民的我,有幸碰到山区农民王生智,让我“风光”了一回。一篇800多字的人物消息《农民王生智走出山区资源开发新路》,先后被新华社、《陕西日报》、《华商报》、《羊城晚报》等13家新闻媒体采用,被评为2001年度陕西新闻奖二等奖。消息发表后,20多家企业到洛南考察,日本  相似文献   

10.
通讯员园地     
读报剪报有收获 我爱读报剪报。往往见人家看报纸是看过了就丢到一边不管了,而我却不舍得,看完的报纸我也不会放过它,我把它们分类剪贴起来,做成几个剪贴本,按报道的内容分别分类为:农业、工业、新闻评论、经济信息、法制等五个剪贴本,到目前为止,我已经收集剪贴了1086篇。 我觉得读报剪报,不但有意思,而且还对我采写新闻帮助不小。我常常把这些剪贴本当作我写稿的“老师”。每当我动笔写稿时,我总是先请教我的“老师”。看看人家是怎样写的。如我发给《桂中日报》的一篇《有感于干部下乡》的稿子,就是借鉴了人家的技巧,来充实自己的。我从我的剪贴本中看到了有一篇关于干部搞不正之风的文章,读后觉得很有针对性,于是联想到现在的干部下乡也有一股不正之风,觉得很有写一写的必要,于是就写了《有感于干部下乡》的议论性文章,被《桂中日报》在一版显著位置刊用了。  相似文献   

11.
“回去多写好稿”是《雅安日报》新闻培训将要结束时,社领导、老师们语重心长地对我说的一番话。   得知《雅安日报》举办新闻培训班,我便自费从汉源县赶来参加,不幸的是 10月 7日晚钱包掉了。第二天早上,我到报社找到社领导反映情况,报社领导、老师得知情况后,他们研究决定免收我的培训费,并借 200元钱给我作生活费,让我安心地参加完 15天的培训。   我将用在这里学到的知识,尽量写好稿,来感谢《雅安日报》和所有关心过我的人们。 用“回去多写好稿”来感谢《雅安日报》@伍金祥!四川汉源县  相似文献   

12.
父子两地书     
三年前,在武警陕两总队渭南地区支队却流传着“父与子两地书互帮互勉亲情更深”的佳话。“大军,你写的稿件为父看过后很高兴。今寄小稿一篇,也许能给你一点启发。”大军,就是我,当时在武警渭南地区支队澄城县中队服役。每当我手捧父亲发表的作品时,握笔勤耕的欲望就更加强烈。我的父亲罗书廷是一名中学教师。2○多年的教学生涯使他打下丁坚实的文学基础,工作之余,常在报刊上发表作品。在父亲的熏陶下,入伍一年多的我也爱上了新闻写作。起步仅一年多时间,就在《人民武警报》、《陕西日报》等报刊上稿3○篇。每见报一篇稿,我就要剪贴下来寄给父亲。父亲也把自己发表了的作品寄给我借  相似文献   

13.
做梦也没想到,我这个不是当秀才的“料”,也能成为陕西日报社的优秀通讯员。回想起,我这些年走过了一条不平常的坎坷之路。 一、突破开头难。我在部队当兵时,一位新闻宣传干事让我替他抄一篇稿件,寄出去没几天,在《人民军队》报上就发表了。看着报,我那个高兴劲,犹如自己写的稿见报一样。于是我也开始学写新闻,可写了一篇又一篇,全都石沉大海。我悔心了,当秀才自己不是那块“料”,干脆撂笔不再写了。退伍我被分配到工厂进了机关,公文写的多了就又萌发起写新闻的念头,投几篇稿件还是没被采用。搞新闻报道对我真的就这么难?1985年,我自费订了一份刚问世的《新闻知识》和其它新闻工具书开始学起来,逐步掌握了一些新闻写作的基本知识。1986年底,我们工厂门前的马路,常常被污水淹没,交通事故不断,职工们怨声载道。我写了一篇《尽快修好这条路》,不久在陕西人民广播电台播出,促使问题得以解决。成功的第一篇稿件就被省级电台采用,而且取得了这样好的社会效果,心里甭提有多高兴。写新闻难这一关终于被我突破,我暗自感谢无声的老师——《新闻知识》帮了自己大忙。 二、凝尽心血“抠”新闻。迈进写作的门槛后,我常常用耳  相似文献   

14.
“大报稿难上!”这是通讯员们的普遍反映。但是,1989年7月份,我却在《陕西日报》头版重要位置发了一篇并不算小的稿子。许多通讯员问我有什么窍?我总结了一下,认为“花红还靠绿叶扶”。首先,我的那篇稿子好就好在找到了新闻的“绿叶”,即新闻背景,这是重要的。早在那天收麦时,我的堂兄就告诉我,他今年准备缴售万斤粮。听了这话,我心里暗暗攒劲,决心一定要抓住这条“活鱼”。7月1日清晨,当绚丽的朝霞点燃东方天  相似文献   

15.
前不久,我忙里偷闲,深入到偏远的山区和乡村,到那些记者和通讯员很少涉足的地方去挖“新闻”,两天时间,收效明显,两篇通讯分别刊登在《温州日报》和《乐清报》,受到读者好评。 这两篇稿件是怎样写出来的呢? 《为了山村的明天》是今年2月初,我到偏  相似文献   

16.
我是刊院学员,回顾一年多刊院的学习。收益不浅,成效显著。我是爱好新闻写作的青年,曾写过不少稿子,但是由于没有学习新闻专业知识,未掌握写作要领,投出去的稿子,都是泥牛入大海,杳无音讯。从一九八三年开始到一九八四年底共写稿件三十多篇,可是只被《陕西日报》采用了一篇,使自己大为灰心。就在我放弃写作的时候,我看到了《陕西日报》上刊登的西北新  相似文献   

17.
省新闻学会主持的一九八五年全省报纸优秀新闻作品评选结果最近在西安揭晓,共有六十四篇(幅)好作品获奖。其中一等奖十一个,二等奖十六个,三等奖三十七个。以下是获一等奖的新闻作品目录: 新闻三篇:《李爱琴三改广告见风格》(陕西日报)、《丧事中的大红匾》(陕西日报)、《省公路局“企业验收团”在安康大搞“吃、喝、拿”》(陕西日报);通讯二篇:《哥哥今日走西口妹妹欢喜不再留》(陕西日报)、《张斌杰轶事》(宝鸡报);评论一篇:《年龄的紧迫感与“危机感”》(陕西日报);来信二篇:《值得深思的掌声》(法制周  相似文献   

18.
我高考落榜,同家务农,偶尔,在邮局得到几本《新闻爱好者》,随后,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写了篇《仓西村群众互换良种,实现小麦良种化》,很快被县广播站播出。去年老人节前夕,别人对我说高岩村70多岁的张士俊老汉,两年前招收一养子,百般孝敬,张老汉逢人就夸。我就去高岩村采访,果然是真。我写成《外来儿子胜亲生》的稿子,又在洛阳日报上发表。去年冬季,农村打架、赌博等歪风有所抬头。我又写出题为《冬闲刮歪风,狠刹不留情》的稿  相似文献   

19.
1993年,我采写的稿件有150篇被地区级以上新闻单位采用,其中有两篇刊登在《工人日报》要位,《陕西日报》、《陕四人报》、《渭南日报》均采用多达20余篇,《中国电力报》采用了8篇,许多通讯员问我上稿多的原因,我的经验是:精心制作标题,紧紧扣住编辑。 我们通讯员采写的稿件,第一位读者首先是编辑,而编辑先看到的是标题。一则好的标题。常常会使采写的稿件,增辉添彩,使读者看后回味无穷,能把编辑像磁力一样的吸引住。这就是“第一印象”的重要  相似文献   

20.
在第五届韬奋新闻奖获得者中,有一位从事校对工作的——《陕西日报》刘彦明,他曾于1996年被评为“全国新闻十佳校对”。因为笔者也是搞校对工作的,自然希望向他学习,不由到处查阅检索他的文章和事迹。 很快找到一篇刘彦明写的论文《规范使用语言文字》(《陕西日报》1998年11月10日),但读着读着,一行这样的文字跳入我的眼帘: 一些数字,多一个“0”少一个“0”,小数点放错,数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