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成 《辽宁教育》2007,(1):22-23
环境造就人,不同的教育环境塑造不同的人才。教育教学管理必须高度关注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生态环境,通过改善和调控教育生态环境推进素质教育.这无疑是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和突破口。  相似文献   

2.
地方高校研究生创新教育生态环境包括地方生态环境和地方高校内部生态环境,目前地方高校越来越重视研究生创新教育内部生态环境的优化,但对地方生态环境却缺乏充分的关注和利用,从而制约了研究生创新教育的发展.所以,地方高校要特别关注研究生创新教育的地方生态环境,关注创新教育的地方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和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3.
教育生态环境是一种校园育人的氛围,它所体现是一所高职院校的风格和精神.教育生态环境主要包括物质形态环境和人文精神的环境,它为学生全面素质的形成和提高提供了物质和精神相统一的文化背景和心理氛围.  相似文献   

4.
试论民族高校开展生态环境教育的必要性和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高校生态环境教育较为滞后,少数民族高校学生的生态环境教育更为薄弱。以民族高校为平台,开展生态环境教育十分必要。增强环境意识是提高全民族科技文化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具体体现。民族高校中的生态环境教育应加强生态环境教育方面的师资队伍建设,提倡教师的科研工作与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教育相结合;加强学科教育中生态环境教育的渗透;加强课程设置改革,对不同专业学生采取不同的方式或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主题实践活动,如社团、暑期实践、志愿者行动等,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能力,以此发挥来自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在生态环境教育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教育生态学为研究教师的成长环境提供了新的视角.通过对高职外语教师成长环境现状分析,探讨如何以教育生态学的视角从个人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三个层面优化高职外语教师成长环境.个人环境方面要增强高职教育理念、提高双师素质,创设和谐家庭环境.学校环境方面营造良好校园氛围、改革管理模式、改变评价方式.社会环境方面要注重教师教育、完善配套措施.有利的生态环境可以促成教师个体成长的超常发挥,成为一名优秀教师;不利的生态环境可能造成教师的职业倦怠,教师的专业成长缓慢.  相似文献   

6.
不同的研究者在具体研究中,往往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研究兴趣、研究角度和研究范围对"教学环境"概念进行不同的解释和运用,如"班级环境"(classroom environment),"学校环境"(school environment),"学习环境"(learning environment),"感知觉环境"(sensory enviroment)和教育的"微观生态环境"(micro-ecology environment)等.概括来看,它们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类别: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教育生态学模型和基于网络的语言教学观为理据,分析对比传统教育环境与“三多”外语教育生态环境下,“教”与“学”理念和模式的异同,诠释了网络生态教育环境是符合“学”的规律的理想学习环境.网络教育生态环境打破了时、空界限,有利于优质资源共享,是顺应时代的主流教学环境.新的环境赋予教师全新的职能,教师应该克服传统的“承袭”和“教化”的定式思维.为此,基于实际教学实践,该文尝试着进行了新型网络教育生态环境下教师助学服务设计,包括:学术支持、互动支持、情感智力三类助学支持服务,并进行了翔实的论证.  相似文献   

8.
教育大环境,是指教育存在的生态环境,从宏观上来说,教育生态环境就是教育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的总和;从微观上来说,教育生态环境是指学校内部教育特有的物质环境、精神环境、文化环境和人际环境。换言之,就是能够影响教育对象的一切外界因素的总和,由教育对象与其周围的一切事物的关系所构成。  相似文献   

9.
"两型"视角下农村环境教育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我国农村环境教育面临着农民素质不高,环保意识不强;环保投入不足;农村环保宣传和环境法制不够;农村环保重视不够;农村生态环境形势十分严峻等形势,十分有必要加强农村环境教育,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高农民环境意识、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以及弥补当前对农村环境问题重视不够的需要,更是促进农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根本需要。以“两型”建设为视角,为优化农村环境教育,可采取如下举措:开展多种多样的教育形式;针对不同群体开展不同的教育形式;创新环保宣传方式.营造良好的环保氛围;科学指导,推广农业新技术等。  相似文献   

10.
经济全球化必然带来教育国际化,经济全球化呼唤环境教育国际化。环境教育是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多学科的综合性教育,认真分析和研究环境教育的现状和经济全球化对生态环境及环境教育的影响、搞好生态环境的整合教育是环境教育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1.
教育的生态环境是孕育教育时代特征的重要土壤,教育的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生态环境、规范生态环境是教育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教育自然生态环境的动态平衡是实现艺术设计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前提,教育社会生态环境的和谐演进是实现艺术设计教育现代化的社会基础,而教育规范生态环境的维护和完善是实现艺术设计教育现代化的根本保障。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正在于现代化的教育生态环境的确立和改善。借助教育学、历史学成熟的研究方法和经验,展开对艺术设计教育现代化的纵向的演化规律的探索和横向的结构模式的研究。这种探索、研究对于促进中国艺术设计和教育的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2.
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的生态环境,教育生态环境对教育的产生、存在和发展起着制约和控制作用。语言文化生态环境是教育生态环境的组成部分,影响着语言的使用与传播。双语教学作为民族教育的一部分,受到语言文化生态环境的影响与制约。不同的语言文化生态环境对少数民族双语教学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已成为社会的一个热门话题。所谓教育的生态环境,就是以教育为中心对教育的发生、发展和存在产生制约和控制作用的多维空间和多元的环境。这一环境系统包括三个方面:(1)以教育为中心,由外部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规范环境等组成的教育生态环境;(2)以学校某一教育层次或类型为中  相似文献   

14.
教育生态学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教育生态学是将教育及其生态环境相联系,并以其相互关系及其机理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新兴学科。学科名称首先是由美国哥伦比亚师范学院院长Cremin Lawrence于1976年在公共教育(Public Edulcation)一书中提出的,至今只有十多年时间。 一、教育的生态环境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研究教育生态当然首先需要搞清什么是教育的生态环境。 教育的生态环境是以教育为中心,对教育的产生、存在和发展起制约和调控作用的多元环境体系。大致分三个层次:一是以教育为中心,综合外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规范环境组成的单个的或复合的教育生态  相似文献   

15.
生态文明教育吸收了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成果,把教育提升到改变整个文明方式和人们基本生活方式的高度.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是环境自身发展和全面落实“五位一体”总布局的需要,是高校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及创建和谐校园的迫切需要,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生态环境现状教育、生态科学基本知识教育、生态文明观教育和生态环境法制教育.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可以通过构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在生态文明校园建设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在社会实践中倡导生态文明教育等途径实现.  相似文献   

16.
目前全国高等学校生态环境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重视学生个体环境意识的教育,但缺乏对他们作为未来环境管理者能力的培养,缺乏生态环境教育实践课程的开展。应提高高等学校生态环境教育地位,重视其师资队伍培养,并对高等学校生态环境教育课程建设进行立项研究。  相似文献   

17.
台湾地区在生态环境教育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在环境课程的教学内容上侧重学校、家乡本土生态环境资源的利用,在课程模式上强调多学科渗透,在生态环境课程目标方面强调内容的可执行力,环境课程实施途径为校内校外相结合,突出创新性。对我国大陆环境教育的启示是:加强学校生态环境教育课程内容的可执行性,在课程内容上强调可实践性;完善生态环境教学策略、拓宽生态环境教学途径、丰富教学方法;充分发掘利用社会资源进行生态环境教育。  相似文献   

18.
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环境问题和环保教育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在各学科教学中开展环境教育,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已被提上议程.历史学科因其具有关怀社会生态的人文精神、学科方法上的兼容精神、与文明共进的时代精神,决定了它在环境教育中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为了融环境教育与历史教学为一体,必须提高教师的环保意识和理论水平,在教材、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等方面保证和渗透环境教育.  相似文献   

19.
何媛 《学周刊C版》2011,(3):138-139
本文通过分析当前环境教育在教学实践中的重要意义,探讨了通过高中教学实践活动对我国中学生进行环境教育,以加强中学生的生态环境意识,提高环境教育渗透到高中教学实践中的策略.  相似文献   

20.
部分农村地区的环境污染、环境破坏已到了不容忽视、不可回避的地步,在有的地区其严重程度甚至令人触目惊心。“保护环境,教育为本”,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意识教育,提高农民的生态环境意识,是当前发展生产、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创建生态良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的紧迫任务。农民的生态环境意识教育与城市公民相比具有特殊性,在教育方式、途径上有不同的要求。建议通过建立“农民环保协会”、宣传环保知识、开展环境实践体验活动等途径加强农民的生态环境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