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8 毫秒
1.
特殊的实验     
自从接手了六年级二班,我和晓阳等"调皮鬼"之间的"战争"就从来也没有停止过。这帮孩子,爬墙、上树、摸鸟窝,没有什么干不了的,他们的安全成了最让我头疼的问题。说心里话,我很同情这些孩子,因为这些游戏本来  相似文献   

2.
后悔     
记得很久以前的一天,爸爸拿出本子、铅笔和课本放在我的面前,说:"孩子,抄一会儿生字吧!""又要抄生字,这些字,我早就会了."我生气地说.爸爸接着说:"那就默吧!"我皱着眉头说:"我不默这些生字,因为太简单了."  相似文献   

3.
初遇"星星的孩子" 新生入学第一晌,我从家长们手中接过一个个孩子后安顿到座位上,开始了新生的入学常规教育.没过几分钟,我就发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孩子小安(化名).因为这个特殊的孩子,我班新生入学前两天的常规教育效果很不理想. 我决定与家长接触,问问小安的情况.家长介绍,小安自一岁半起突患自闭症.这些年,他们也很多次地带孩子求医问药,总不见好转.新生报名时,怕学校拒绝孩子入学,所以隐瞒了孩子的情况.哦,孩子患有自闭症!怪不得他的言行有些怪诞呢!  相似文献   

4.
"给孩子念英文故事书"这几个字,简直就像一颗手榴弹.每次我一提出来,总觉得听到的父母们,就会直觉地马上往后跳三步远,好像它会爆炸似的.但很奇怪的是,这些父母们却不会马上逃走,而是存着戒心地远远望着我,问道:"我的英文很差,要怎么帮孩子念?""我的发音不是很标准,可以念吗?"  相似文献   

5.
管美玲 《辅导员》2013,(3):52-53
初遇"星星的孩子"新生入学第一晌.我从家长们手中接过一个个孩子后安顿到座位上,开始了新生的入学常规教育。没过几分钟.我就发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孩子小安(化名)。因为这个特殊的孩子,我班新生入学前两天的常规教育效果很不理想.我决定与家长接触,问问小安的情况。家长介绍,小安自一岁半起突患自闭症。这些年,他们也很多次地带孩子求医问药,总不见好转。新生报名时,怕学校拒绝孩子入学,所以隐瞒了孩子的情况。哦,孩子患有自闭症!怪不得他的言行有些怪诞呢!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是一种起病于婴幼儿时期的严重的精神发育障碍.通常表现为语言障碍、交流  相似文献   

6.
一天,突然接到一位家长带着哭腔的电话:"孔老师,我孩子离家出走了!当我收到孩子手机短信的时候,我简直肝肠寸断!为这个孩子,我操碎了心!有时候我也发狠,出走就出走,有本事别回来.可是,发狠归发狠,心里既疼又急.一个十三、四岁的女孩子,一个人在外面游荡是多么危险,万一遇到坏人后果不堪设想!我该怎么办呀?" 最近心理学家的调查表明,存在离家出走现象的青少年占调查对象的25.6%,超过四分之一.可见,这一问题不容忽视.要想从根本上帮助这些离家出走孩子的家长走出困境,帮助这些离家出走的孩子回归家庭,有必要首先搞清楚孩子离家出走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我有一群可爱的孩子,一共有44个人,组成了一个大家庭.我熟悉他们每一个人,如同了解自己阡陌交错的掌纹一样.他们的一颦一笑,他们的每一个姿势与表情,都深深地落进我的眼底,我都能读懂它们的含义. 这些孩子像一群可爱的小精灵,顽皮中透着灵气.有一次,我吃完中午饭回来,刚走进校门,就听到从我班教室传出"吱,吱"的叫声.  相似文献   

8.
在五年的初、高中数学教学中,我一直培养孩子"学会"做题,我只要教会一部分优等生会做题,能考上理想的高中、理想的大学就可以了,对我自己取得的成绩也一直沾沾自喜;三年的小学教学生涯,又让我明白了仅让学生"学会"还远远不够,那么究竟要把孩子培养成一个什么样的孩子,是不是只要保证孩子在毕业考试中会做些题就可以了?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听了陆志平老教授、吴正宪等数学专家对新课标的精辟解析,我茅塞顿开,会后我又仔细研读了《数学新课程标准》(2011版),请教了诸多的专家和学者,现在的教学是以人为本,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教育,那么要求我们一线老师怎么做?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要变"学会"为"会学",只要这样才能培养出能独立走的孩子,才能让孩子走得更远,才能使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陶行知先生说:"播种行为,就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就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就收获命运."巴金也说:"孩子成功教育从好习惯培养开始."由此可见,培养好习惯的重要性.我在教学中特别注意培养了孩子下面五种数学好习惯. 一、培养孩子认真倾听的好习惯. 课堂是孩子学习的主阵地,要让教学有效,就必须规范孩子的倾听习惯.首先要学会听老师讲,在低段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孩子认真倾听的好习惯,我们常用这样一句话提醒孩子:"请听我说."孩子会回答:"我听你说."让孩子听了会复述,会把每天听到的内容讲给同学和家长听.另外,要学会听同学讲,当孩子回答问题时会用"请关注我的发言"这句话来提醒孩子认真倾听,其他同学就会把目光投向发言者,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如果有孩子没听清楚,课后还可以当小记者去采访发言的同学.老师在教学中多关注多提醒多总结,并用评选"神耳朵"的方法,促使孩子养成认真倾听的好习惯.  相似文献   

10.
班主人     
开学初给学生建学籍档案时,发现有几个孩子把"班主任"错写成了"班主人"。我顺手给改了过来。改着改着我就想,学生会不会潜意识里也认为只有我才是这个班集体的"主人"呢?如果这样,那就有必要让这些孩子重新认识自己的角色,也顺便理解一下"班主任"的意思,不管怎样说,纠正一个错别字也是进步。  相似文献   

11.
每年九月,都有一批新生入园.在这些孩子中,脾气性格各不相同,表现也都有差异.有的比较胆怯,用一双好奇的眼睛扫视着这个陌生的环境;有的表现比较"健谈",和老师不断地"拉家常";有的表现出无所谓的样子,只要有许多的玩具相伴,就忘记了一切;还有"哇哇"大哭的,也有"嘤嘤"小泣的……但是,这些孩子无论是哪种类型,都希望老师能抱一抱、亲一亲自己.然而,就在去年,我却碰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人物--小璋,每天来园时,他总边哭边央求:"老师,你别抱我."  相似文献   

12.
管美玲 《辅导员》2013,(2):52-53
<正>初遇"星星的孩子"新生入学第一晌.我从家长们手中接过一个个孩子后安顿到座位上,开始了新生的入学常规教育。没过几分钟.我就发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孩子小安(化名)。因为这个特殊的孩子,我班新生入学前两天的常规教育效果很不理想.我决定与家长接触,问问小安的情况。家长介绍,小安自一岁半起突患自闭症。这些年,他们也很多次地带孩子求医问药,总不见好转。新生报名时,怕学校拒绝孩子入学,所以隐瞒了孩子的情况。哦,孩子患有自闭症!怪不得他的言行有些怪诞呢!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是一种起病于婴幼儿时期的严重的精神发育障碍.通常表现为语言障碍、交流  相似文献   

13.
每年九月,都有一批新生入园.在这些孩子中,脾气性格各不相同,表现也都有差异.有的比较胆怯,用一双好奇的眼睛扫视着这个陌生的环境;有的表现比较"健谈",和老师不断地"拉家常";有的表现出无所谓的样子,只要有许多的玩具相伴,就忘记了一切;还有"哇哇"大哭的,也有"嘤嘤"小泣的但是,这些孩子无论是哪种类型,都希望老师能抱一抱、亲一亲自己.然而,就在去年,我却碰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人物--小璋,每天来园时,他总边哭边央求:"老师,你别抱我."  相似文献   

14.
一我从小就比同龄孩子笨:别的孩子会说话时,我连"爸爸妈妈"都叫不清楚;别的孩子会唱歌跳舞时,我还趴在地上玩;别的孩子能够思维敏捷地回答父母出的算术题时,我只会咬着指头,一脸迷茫地望着父母……这些都是妈妈告诉我的。她说:"你呀,笨死了!我的聪明怎么一点儿  相似文献   

15.
近日,郎平在某综艺上分享了一个故事.她有一个教师朋友,从小到大对孩子管束颇多.孩子新结交了一些朋友,教师朋友说:"你不要跟这些孩子玩,他们是不好好学习的孩子." 孩子成年后,生活圈子小得可怜,一个朋友都没有.假期就躲在家里玩游戏,特别宅,最后连大学都没上.教师朋友这时候急了,对孩子说:"我也不能老养你,你要出去找工作啊."  相似文献   

16.
独立与爱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的孩子生性多疑.有一天父子俩在贮藏室收拾东西.父亲让孩子爬上一个高高的架子,孩子说:"我上去了,您把梯子抽走,我就下不来了."  相似文献   

17.
正开学两周后,班上转入一名新生——小军。初次见面小军沉默而胆怯,按惯例我先与家长交谈,才知她是孩子小姨,目前由她负责管理孩子。因孩子父母已在南方打工多年,就托在城里做生意的小姨监护读高中,但他小姨说:"自己孩子也小、生意又忙,小军就全靠班主任了,她也会全力配合班主任工作,只要让孩子安全读完高中就行"。听了这些话,我只好收下小军。  相似文献   

18.
正"未来的……"我以为孩子的想法最靠谱。他们是属于未来的,未来是属于他们的嘛。但看起来并非完全如此。有的孩子说:"我想写未来的文具盒。可以自动显示课程表,一支笔可以转换颜色,可以自动播放课文……"我说:"那已经有了啊,平板电脑就都可以做到了,还不止这些功能呢。"有的孩子说:"我想写未来的机器人,他给我做好早餐,打扫房间,给我穿好衣服;晚上给我辅导作业……"可见,孩子的异想天开,很多是不靠谱的。有的  相似文献   

19.
前几天,我身体不适,在卫生室打针,在我临床的是一位男孩,大约八九岁的样子,长得胖嘟嘟的.医生对孩子说:"今天打完这针就好了,明天就可以去上学了."男孩说:"我才不想去上那破学呢,我宁愿待在你这里打针."我听了之后非常惊讶,就问那孩子:"打针不疼吗?"孩子却说:"疼,不就扎针疼那一下吗,总比上学强吧."听了孩子的话,我感到一阵刺心的痛.  相似文献   

20.
我知道俞敏洪,俞敏洪不知道我. 新东方校长俞敏洪谈起对孩子"延迟满足"教育的必要性时说:"不能让孩子吃住你.我在给孩子买东西时,会分析她要的东西是否合理,如果不合理 就坚决不买,如果合理也不能轻而易举地给她买,我必须让孩子完成一项任务才给她买.我女儿班上每个人都有笔记本电脑,再不给她买也不对.我就告诉她,爸爸一定给你买,但你要知道,这个世界没有白得来的东西,你现在是一个大孩子了,需要付出劳动获得想要的东西.如果你能背下三十篇新东方的励志 文章,就给你买.结果不到两个星期,她就背的滚瓜烂熟了,她如愿得到了笔记本电脑.这样的教育方式不仅让孩子学会了付出才能得到的道理,又把孩子欲得到的事物化作做一件事的动力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