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赈黉 《中国培训》2003,(7):59-59
很多情况下,处于被动应付与恐惧之中,往往多一些盲目和非必要的投入。而事过之后痛定思痛,就会多一些省悟和理性。比如“非典”对人们的袭击以及“非典”之后给人们带来的思索,就属于此类。处于“非典”高潮期,人们谈“非”色变,似乎大有晴天也见不到太阳的感觉。“高潮”对人们造成冲击,带来恐慌。而当政府发挥了作用、科学发挥了作用、群策群力之时,于是,“高潮”就走向了低潮;往日的昌盛和繁荣又来到了人们身边。人们由此感到:“非典”这东西实际上也没有什么了不起;只要人们有了治的意识和动力,就会有控制和治愈的效果。我们由此前后之…  相似文献   

2.
《广东教育》2003,(6):58-58
孩子是什么时候开始了解“非典”的呢?他们几乎是和成人同步了解“非典”的。比如通过媒体的新闻(像电视)、家中成人之间的闲聊、大街上带口罩的人的增多、家中不断的消毒、学校的放假以及父母对孩子健康的担忧,孩子会聪明地知道事态的严重性。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内心深处会产生不确定感。因此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告诉他们有关“非典”的一些情况,对于儿童维持正常的心理是有利的。首先,掌握的信息的增多会使人增强对生活的控制感,这一点对于成人和儿童都是重要的。因此有必要向儿童讲述“非典”的发生过程。比如“非典”是由病毒引起…  相似文献   

3.
去年的这个时候,是一个不平凡的春天。去年的这个时候,我们知道了一个叫做“非典”的名词。我们恐慌地得知它是一种极具传染性的病毒,并且知道有许多人因得了“非典”再也感受不到春意。恐慌像瘟疫一样传染得很快。没有人再去注意那初春的新绿,没有人再去深吸那初春的空气。似乎人们更能感受到的是飘荡在空气中的致命病毒,以及浓浓的消毒药水的气味。尽管校园离危险地带还很远,不过人们已早早做好了准备。教室被一遍遍地消毒;同学们被一次次地测量体温;老师千叮万嘱我们不要与外地归来的人交谈、接触,要保持个人卫生……后来,“非典”的势力…  相似文献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非典型性肺炎2003年,有一个词语曾一度让中国人听起来感到恐慌,那就是“非典”。这种疾病并非今年才出现,也并非中国才有。在此之前,人们对“非典”十分陌生,加之此次在中国流行的“非典”的病原体是以前从未见过的新病毒,  相似文献   

5.
2003年8月16日,最后一名非典患者出院,肆虐一时的“非典”暂时告一段落。社会在经历了短暂的恐慌和震荡之后,一切很快又从无序走向了有序。  相似文献   

6.
本领恐慌     
报载,陕西渭南市合阳县和家庄乡南渠西村发生了一件事:作风正派,为人公道,勤勤恳恳连任了十年村支书的马斌寿,在民主选举村支委的党员大会上落选。事后,老马感叹:“我以前认为只要不贪不占就是好干部,现在我想通了,‘守摊子’守不住威性,群众需要的是知识型的敢闯会干的干部。”早在60年前,毛泽东同志就说过:“我们队伍里有一种恐慌,不是经济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领恐慌。”本领恐慌,就是缺乏知识。如同马斌寿坦言道出了自己的心里话。时代进入新的千年,重温毛泽东同志的这段话令人耳目一新。在信息密集、科学技术…  相似文献   

7.
《内蒙古教育》2003,(6):46-46
“非典”的肆虐,给今年“六一”罩上了一层阴影。身处疫区的娇嫩的“祖国花朵”们,更是倍受呵护。社会、学校、家庭,防护惟恐不周;老师、家长更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生怕有半点闪失。 面对“非典”,这个给成人世界带来极度恐慌的病魔,部分孩子却发出一阵阵的欢呼: “‘非典’到,老师愁,家长忧,学生乐,乐什么?哈哈哈,不上课,玩玩玩,多自由!” 那神态,那情状,就好像脱笼的鸟儿,天真烂漫地去拥抱“非典”赐予的“自由”。  相似文献   

8.
我在不经意间看到北京晨报的一条报道,受到极大震撼。 4月20日,北京一个出租汽车司机,等到了一个要去北京南站的客人。这是一段因“非典”恐慌而生意锐减的日子,有客人是求之不得的。  相似文献   

9.
“非典”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自首例患者被发现以来,我国内地产生了大规模的恐慌、谣言、迷信等社会集合行为现象。本文试从社会学角度对这些集合行为的表现形式进行阐述、分析其发生的社会条件、并提出几点预防建议。  相似文献   

10.
面对“非典”,正处在怀孕之中的孕妈咪,自然比普通人更恐慌,因为孕妇是最容易受到感染的人群,再加上肚里宝宝的存在,需要考虑的因素也就更多。除了和正常人群一样来预防“非典”外,准妈妈以及家人尽力做好一切防护措施,远离“非典”,安然度过这段特殊时期。  相似文献   

11.
最近,一个“看不见的敌人”在中国大地上肆虐蔓延,它就是我们一直在关注的“非典”(非典型性肺炎的简称)。编辑部的叔叔阿姨十分关心各地小朋友在这段时间内的学习、生活情况,近日,就“小学生如何看待非典”这个问题,叔叔阿姨们通过电话访了几所小学的学生。面,让我们来看看他们怎么说的吧———卢诗妍:我爸爸在医院里面负责发热门诊,已经一个多星期没回家了。我最想对他说的一句话是:爸爸你放心工作吧。我相信“非典”很快就会被消灭,只要我们团结一致,相信医疗技术,相信科学,就能战胜它!韩晗:遭遇“非典”,我内心世界一波…  相似文献   

12.
写在前面     
五月,“非典”在广州,北京等地肆虐,口罩、洗手、消毒成为全社会的热门话题,恐慌比“非典”传播更迅猛。惊栗的大人们忙着抗“非典”,同学们阅读的功课渐渐放任,由着各人的生活惯性往前漂。对一些同学来说,这个时期,最大的收获是赢得了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空间,当然,也会让一些同学陷入茫然。独立的阅读与思考,是一种成熟的阅读境界。它不是对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相似文献   

13.
在突发事件报道的问题上存在着两种理念:一种是负面信息的封锁理念,可以“非典”危机的前期传媒表现为证;另一种是负面信息的疏导理念,可以禽流感的报道作说明。不同的理念导致不同的实践。实践证明,以封锁信息来避免社会恐慌的做法不但不能奏效,反而有害;负面信息并不一定会引起社会恐慌,传媒向社会公众提供及时、准确、全面的信息反而能避免社会恐慌,化害为利。  相似文献   

14.
信息专递     
在与“非典”面对面的紧张日子里,有人恐慌,有人忧虑,甚至有人谈“非”色变,但更多的人都能以一颗平常心来对待。有人说“非典”拷问着我们的人生价值,“非典”拷问着我们的生活态度,“非典”拷问着我们的生存方式,这种考验,的确是弥足珍贵的。本期辑发一组有关“非典”的文章,希望读者在对“非典”有所认识的同时,更深刻的铭记我们曾经面对“非典”的日子。  相似文献   

15.
吴礼明 《师道》2003,(7):16-17
因为非典的影响,很多地方都自我隔闭起来了,情形甚是可怕。有人把它形容为比一场可怕的战争还要可怕。的确,诚如西方谚语所说,恐惧的心理比恐惧的到来更可怕。因为战争有一种可以预见的后果,而非典却无法预料。你不知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多大程度上再对易感人群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因此你得时时担惊受怕,就是最有医学权威的人,也不敢保证他在非典面前能够成功地显示医学的强大威力。这是一个深入人们心灵深地的恐慌,是那样的持久,那样的无奈。你每天都听到有多少人被感染,多少人被隔离,多少人已经死去;同时,你又被周围的恐慌…  相似文献   

16.
卫生部与世界卫生组织6月24日下午联合举行新闻发布会。世界卫生组织官员在会上解除了对北京的旅行警告,并将北京从“近期有当地传播”的名单中删除,并且即刻生效。肆虐了三个多月的非典终于过去了,在人们额手相庆时,我们是否应该想一想:非典给了我们什么?是对生命的感悟?还民族精神得到了升华?是灵魂得到净化?还是人性得到暴露?我们不能预料非典是否会一去不复返,倘若有朝一日SARS卷土重来,相信人们不会再这样恐慌。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能否处变不惊,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是否采取了有效的预防措施,人们是否通过此事吸取教训,改变以往的…  相似文献   

17.
当“非典”突然降临到平静的校园时,不同学校有着不同的反应。今年5月19日《现代教育报》的《本报调查》为我们介绍了这样的不同。同样在遭受“非典”的突袭情况下,为什么不同学校的工作、生活状态会有明显的反差?笔者认为,这和学校在特殊时期的管理思路和方式密不可分。面对“非典”的考验,各学校的管理工作可圈可点。认真总结这段非常时期的工作,对于应对以后危机事件的发生,是很有意义的。1.了解抗灾的斗争特点和规律。人类和灾难的斗争是有规律可循的,一般都要经历潜在、发生、激战、相持、决胜等过程。抗“非典”斗争也不例外。至今,北…  相似文献   

18.
孙云晓 《河南教育》2006,(1S):24-25
当儿童面对他难以理解和承受的巨大压力或挫折时,会产生一种强烈持久的焦虑心态,这就是“童年恐慌”。这种心态如果得不到及时调整,持续一定时间后.就有可能损伤当事者一生的身心健康和人格发展。中小学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因其职业使命的特殊性。极有可能成为学生的“重要他人”。因而,教师既可能是“童年恐慌”的最好防范者.也可能是“童年恐慌”的直接制造者。每一位有良知、有责任感、有真正人文关怀的教师,都必须高度防范“童年恐慌”现象的出现。[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车上见闻     
四月份,正值“非典”恐慌期。公共汽车、火车、飞机里里外外都认真地消毒,人们外出纷纷戴上口罩。有一天,我和妈妈一起去看望外婆。在公共汽车上,每位乘客都戴口罩,车厢内也弥漫着消毒液的味道。我们找了个座位坐下来了,汽车平稳地向下一站驶去。这时上来了六个人,其中有两个年轻人,一个个子高高的,瘦了一点,戴着眼镜,还有一个个子不高,胖了一点,有个啤酒肚,腰里还挂着手机。眼镜看了看车厢,发现没有座位了,便现出一副难看的脸,手摸着头,说道:“我这几天刚从广东出差回来,自己感到身体很冷,体温高达39度,而且经常咳嗽,怕是不小心染上了非典…  相似文献   

20.
进入2003年以来,人类历史上的新病毒——SAKS病毒,以凶猛之势席卷全球。SAKS病毒的超强传染性和预防、治疗艰难性,使一些人陷入了极度的恐慌之中。 面对SAKS,积极的预防、谨慎的防护是十分必要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的“模仿效应”在所难免,如看到别人带口罩、抢购中药、购买生物免疫制品等,也跟着去做、去抢购,这是正常的。然而过度地抢购和贮存预防非典的药物;一天要洗上无数次脸和手,还不放心;偶尔咳嗽、打喷嚏就认为自己感染了“非典”,忧心忡忡……这样是不正常的,是“强迫症”和“疑病症”的一种表现,发展下去会导致精神崩溃,甚至导致精神失常。这样的心理,会使自身的抵抗力下降,不利于SAKS的预防。所以说,面对SARS,应该保持正常的心态,加强自身的心理免疫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