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平时我们常习惯说:把孩子教育成“人”,等孩子长大成“人”…… 其实,这类论调经不起推敲。难道孩子在长大之前就不是“人”?我们应该坚信:儿童不是尚未长大的人,儿童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  相似文献   

2.
到底是时代的发展为“后儿童”提供了合理的生存空间,还是“后儿童”的存在为社会制造了更多的生机?“后儿童”显示出种种不同于以往任何时代的“症候”。他们是坐在电视机前长大的一代,在他们牙牙学语的时候,中国的城市家庭差不多都有了彩电。他们是独生子女,他们童年的伙伴是“聪明的一休”、“铁臂阿童木”、“花仙子”、“蓝精灵”、“黑猫警长”……这些卡通明星就是陪伴他们一起长大的兄弟姐妹。  相似文献   

3.
儿童是“在游戏中长大的”或者说“在玩中长大的”,在游戏中,儿童不仅仅是身体得到了锻炼和成长,他们的道德人格也是伴随着游戏逐渐养戍和完善的。因此,游戏作为他们的生活方式,是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的良好的载体和资源,它蕴含着道德教育的契机。本文将从分析游戏的特征入手,来阐述通过游戏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4.
入学前,儿童都盼望长大,盼望上学,入学成为一名学生令他们兴奋、自豪。但从幼儿园步入小学,儿童在许多方面需要调整。要适应新的学校生活,还需要他们真正“长大”。教师应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帮助新入学儿童进行心理调试,维护儿童的心理健康及人格的健全发展,使他们在心理上快快“长大”,顺利的完成从一名幼儿到一名小学生的转变。  相似文献   

5.
一位美国儿童心理学专家说:“有十分幸福童年的人不一定有十分幸福的成年。”很少遭受挫折的孩子长大后会因不适应激烈竞争和复杂多变的社会而深感痛苦。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让孩子经历挫折,能使他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学会分析和处理问题,在挫折中真正地“长大”。  相似文献   

6.
儿童正式的书写总要预先经过一些发展阶段。这是一个完整的过程,了解这个过程对于我们帮助儿童掌握书写技能,顺利地写作是十分重要的。1.在婴儿期,儿童会有一些无意识的手势动作,维果茨基把它称之为“空中的书写”。2.当婴儿长大一些,往他手中塞一支笔,那些无意的手势就可能变成“涂鸦”。3.在幼儿期,有控制能力的“涂鸦”开始出现,儿童也逐步意识到“涂鸦”与写字的不同。  相似文献   

7.
我不想长大     
在美好的儿童时期,对于我还力所不能及的事情,我总是不满地抱怨:“要是我长大了,该多好!”可是,当时间真正把我推到长大的悬崖边缘时,我望着深不见底的未来,不禁恐惧地大喊:“我不想长大!”  相似文献   

8.
剑桥大学:未满6岁儿童接受正规教育有害无益 由剑桥大学进行的英国40年来最大型的小学教育独立研究指出,未满6岁就开始接受语文和数学等正规学习的儿童,长大后学习表现反而不及较迟读书的同龄儿童,“早读书有好处”的理论有害无益。  相似文献   

9.
张秀芹 《山东教育》2005,(15):61-62
一位美国儿童心理学专家说:“有十分幸福童年的人常常有不幸的成年,”这就是说,遭受挫折较少的孩子长大后会因不适应激烈地竞争和复杂多变的社会而深感痛苦。因此,有意识的让幼儿受点“苦和累”“受点挫折”,正是爱孩子的表现。  相似文献   

10.
李吉林老师因创立情境教学(情境教育)而闻名,而更让我感动和敬佩的是她自身的“情”和“境”;她对儿童的挚爱之情,对儿童教育的忠诚之情;她不断进取、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她“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精神境界。她自诩为一名“长大了的儿童”,  相似文献   

11.
“我长大了”是幼儿园常见的活动主题。对于这样一个在人与自我关系维度中设计的主题,我们首先应该明确的是它属于情感体验活动。这种性质定位使该主题的教育价值、目标实现方式、教育过程等与科学认知类主题有明显的不同。情感体验活动的价值不是追求精确的、惟一的和客观的知识,而是希望儿童在对生命、对生活、对自然、对世界的感受和体悟的基础上,自己发现和建构新的意义,而这种意义具有丰富多样性和主观内在性,所以“我长大了”这个主题的教育结果不应该是要求孩子知道“什么是长大了”,以及对“长大”有确定的理解和惟一的感受。案例中…  相似文献   

12.
周益民 《人民教育》2011,(21):32-35
当民间文学与语文课程相遇,意味着什么?它首先击中了当下儿童阅读生态的缺憾。城市文化中长大的“塑料儿童”,与自然、山川疏离,失去了某些人类的“本能”。而民间文学正是记录着人类、民族文化密码的自然存在,如果让儿童亲近它们,便可能找回阅读和学习的本来意义。从这个角度看,民间语文课程建设肩负着文化“寻根”的重任。  相似文献   

13.
孩子任性心理不是天生的,环境是导致儿童产生任性心理的主要原因。孩子不断地会有“我要”的要求,但是,他们的思维能力还不能理解父母为什么爱说“不行”。即使他们长大一些后,知道了“为什么不可以”,他们的自控能力也还很有限,还不足以控制强烈的“需要”冲动。此时,如果家长不加约束,不进行教育,就很容易导致儿童任性心理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神童”,即智力超常的儿童,许多爸爸妈妈都希望孩子聪明绝顶,但古今中外不少神童长大后一无所成的例子也令家长们不知所措。究竟怎样培养智力超常儿童呢?  相似文献   

15.
长大的感觉     
大人似乎都爱对我们说: “你还小,很多事还不明白。”“长大以后……”“长大了,有了工作……”总之“长大了”总是一些“老生常谈”的开头。就像爷爷讲故事,开头总是“从前”一样。好像“从前”和  相似文献   

16.
当下,儿童“被成人化”已使儿童世界处在危险边缘,而儿童立场的缺失则使教育走进了一个死胡同。儿童立场的确立是教育的根本旨归和出发点。要使儿童的灵魂转向,教育者的灵魂应当先于儿童转向。要正视儿童世界的存在,实现教育思想和行为的转变:教师要做长大的儿童,要保护童心,要积极面对成人和儿童世界的冲突。  相似文献   

17.
瞿敏洁 《考试周刊》2014,(78):51-52
<正>让儿童慢慢长大,让儿童在游戏中长大;让儿童快乐长大,让儿童在探索中长大;让儿童自己长大,让儿童在阅读中长大。这是教师奋斗的目标。我发现孩子们没上小学前是最快乐的,每天在幼儿园里唱唱歌、听故事、玩玩具、画图画、做游戏,等等,上了小学有了学业负担,快乐便慢慢少了。甚至有些孩子功课跟不上,每天都沉浸于补习中,就更谈不上快乐了。数学老师要想实现让孩子快乐长大的目标,首先要做的是在自己教学中,加强与老师之间的互动,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相似文献   

18.
“学生”这个词,几乎天天听、天天说、天天用,那么,“学生”这个词究竟意味着什么?它对教师工作有什么要求?不同的人看法不同。有的人把学生看作天真烂漫的儿童,不同的只是来到了学校;有的人把学生只看作是没有长大的、需要成人悉心呵护的孩子,等等。这些理解虽不能说大错特错,却不准确、不全面。通常,我们并不特别区分“儿童”、“孩子”、“学生”这几个词。谈到学生的年龄特点,通常以儿童的年龄特点来替代,如“儿童生性好动、好奇”,“低年级儿童集中注意的时间很短”;当表示对学生的亲切态度时,常把学生称作“孩子”,如好多老师会说:“…  相似文献   

19.
1986年5月30日苏联《劳动报》发表题为“别让孩子们长成游手好闲的人”的文章,报导了苏联公众对儿童及青少年劳动教育的关注。读者指出,当今的孩子多是在成年人之中长大的,孩子在家中通常不必做什么家务,即使到了幼儿园,也有许多大人专门为孩子们服务,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如若不从小及时对其进  相似文献   

20.
郭红 《山东教育》2008,(1):102-102
小孩子搞恶作剧,未必是坏事。!德国儿童心理学家托马斯&;#183;卡尔博士认为,爱搞恶作剧的孩子比循规蹈矩的孩子更可能成才,他说:“想出恶作剧的儿童,富有创造性和想象力。”女儿渐渐长大,这句话我越发深信了。虽然女儿的“恶搞”还不能成为完全的恶作剧,但是她的这些“奇思妙想”,多少对她的大脑发育有点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