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设计不同的超分子计算模型簇Z…X(Z=2TNa([H3SiOAlH3]-Na^+),3TNa([H3SiOAl(H)2OSiH3]^-Na^+)和4TNa([H3SiOAl(H)2OSi(H)2OSiH3]^-Na^=),X=C2H4、N2和CH4),模拟计算C2H4、N2和CH4与沸石模型簇的相互作用.在HF/6—31G水平上对Z、X和复合物Z…X进行几何全优化计算得到优化构型,经MP2/6—31G*电子相关能校正和基组重叠误差(BSSE)校正以获得相互作用能.结果表明,对于一指定X,随Z尺寸增大,复合物Z…X的相互作用能减小;对于一指定Z,复合物Z…X的相互作用能由大到小顺序为Z…C2H4〉Z…N2》Z…CH。.分子间相互作用的能量分解分析显示,静电能在Z…X相互作用能量中占主导地位,电荷转移能在Z…C2H4复合物体系中居第2位,而极化能在Z…M和Z…CH4复合物体系中居第2位。  相似文献   

2.
利用双源混蒸方法制备了 Cu C6 0 复合薄膜 ,透射电子显微镜研究发现复合薄膜中 Cu晶粒均匀分散于 C6 0 中 ,且平均晶粒线度依赖于衬底温度和薄膜中金属原子数与 C6 0 分子数的比值。分析表明 ,此结果可由 Cu与 C6 0 之间的界面相互作用进行解释 ,并为新型纳米金复合材料的合成提供了一种可能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滴定方法研究了一种新型的卟啉锌配合物(主体)对氨基酸酯(客体)的分子识别,这种锌卟啉可以与氨基酸酯形成1:1和1:2的两种加合物,客体分子与主体分子的配位作用,客体分子与主体分子上的氨基酸残基之间的排斥作用以及主-客体之间的色散力作用是主体分子能识别客体分子的三种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4.
通过2-羟基-1-萘醛和氨基乙酸形成的Schiff碱与二价铜离子合成新的配合物,并经元素分析、摩尔电导和红外光谱与电子光谱研究而表征。其Cu原子形成四配位配合物,分子内中心原子分别形成亚胺的N→Cu,羟基的O-Cu,酚氧原子的O-Cu以及水的配位O→Cu。  相似文献   

5.
检测一种电磁真空力使电子约束在原子核周围的电磁力,在不同情况下可以有不同的效应,物理学家常赋予这些效应以专门的名称。电磁力的表现包括从范德瓦尔斯的分子与原子间的吸引力到卡西米尔-波尔德假设的中性原子与导电板之间的相互作用。现在科学家们第一次得到了能清...  相似文献   

6.
在MP2(full)/6-311++G(2d,2p)水平对臭氧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进行结构优化,频率验证,得到两种构型的稳定复合物.在相同条件下计算分子间相互作用能,两种构型相差小于0.5 kcal/mol,用对称性匹配微扰理论对各相互作用能项进行归属.数据表明,两种稳定构型中色散能分别占相互作用能的52.5%和58.9%,静电能分别占41.7%和33.4%,诱导能分别占5.8%和7.7%.  相似文献   

7.
<正> 随着天体物理、宇航事业和原子分子物理的深入和发展,对氢分子和氢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势以及它们的集团Hn.(H_2)_n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研究,在星际物质、超导及高能材料等方面均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我国物理学家芶清泉教授在金属氢的高压合成方面所做的理  相似文献   

8.
用紫外光谱研究了合成的系列磷酰化肽酯(DPP)与几种不同价态的常见金属离子——K+、Ag+、Mg2+、Cu2+、Fe3+和Al3+的相互作用,讨论了不同结构的磷酰化肽酯与金属离子相互作用的规律.结果表明,系列磷酰化肽酯与6种金属离子的相互作用没有差别,均表现为与K+、Fe3+和Al3+几乎没有相互作用,与Mg2+和Cu2+有弱的相互作用,与Ag+有较强的相互作用.相互作用的结果使磷酰化肽酯在190 nm左右的吸收峰强度下降、最大吸收波长红移.主要的作用位点应是系列磷酰化肽酯分子中不饱和基团的杂原子.它们的相互作用主要受金属离子的离子半径、电荷数、电子构型、水解性能和浓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基于配住作用以及配体之间的多种弱相互作用(如氢键、π-π堆垛作用等),金属离子与有机配体之间经自组装形成结构新颖、性能独特的金属-有机超分子配合物。简单地介绍了配住化学和金属-有机超分子框架结构的基本原理及其研究方法。概述了类立方拓扑金属-有机框架结构的研究意义和现状。  相似文献   

10.
本文合成了在同一个分子中具有Schiff碱和羧基两个可与金属离子配位的两亲分子,利用等温曲线、紫外光谱和红外光谱研究了其在不同亚相表面LB膜的金属配位和分子结构.对于合成的HSA两亲分子,只有Cu2+离子才能同时与羧基和Schiff碱片段发生配位作用,其它金属离子只与羧基发生配位作用.Cu2+与Schiff碱配位后,Schiff碱片段相对于表面法线倾斜取向,其它金属离子配位后Schiff碱片段的长轴倾向于垂直基底表面取向.  相似文献   

11.
利用荧光光谱技术,从分子水平上研究了模拟生理条件下Cu2+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机理。实验结果表明,Cu2+使得内部疏水区域的色氨酸(Trp)等芳香环氨基酸逐步暴露出来,在荧光光谱中表现为BSA内源荧光的猝灭,猝灭机理主要为静态猝灭。Cu2+与BSA的结合常数为8.73×104,结合比为1:1。  相似文献   

12.
用基团贡献法研究了5个典型氨基酸分子与尿素及甲脲,二甲脲分子间的焓对相互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氨基酸的两性离子部分及亲水性侧基与尿素及烷尿分子的离子-偶极作用对焓对作用系数有较大的负贡献,氨基酸与烷脲分子间的疏水-亲水作用对焓对作用系数表现为正贡献,同时与疏水性侧链的nCH2成正比,两疏水性侧基间的疏水-疏水作用对焓对作用系数也表现为正贡献。  相似文献   

13.
环糊精及其衍生物不仅与简单客体分子包合,也与过渡金属配合物发生包合作用,其中环糊精衍生物与过渡金属配合物的包合作用,可通过环糊精修饰形成金属离子加冠环糊精主体分子,再与有机配体分子包合以及发生相互作用来实现。  相似文献   

14.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B3LYP/LanL2DZ方法,对三羰基氯苯钼的构型进行优化,复合物的键参数、原子电荷、前线分子轨道及能量表明Mo…C6H5Cl靠p-π作用结合,羰基氧和金属原子的电荷向羰基碳和苯环碳转移,Mo…C之间形成类“氢键”,特征振动显示在219.9 cm-1为金属在苯环上作来回振动吸收,形成不稳定的复合物。  相似文献   

15.
本文测定了3-羟基-2-丁酮、二丙酮醇(DA)在四氯化碳、正庚烷、苯和1,2-二氯乙烷等中的红外光谱(3800-3100cm^-1)。根据谱峰的强度和峰值的变化,证实了acetoin在溶液中能形成较稳定的五员环分子内缔合体,二丙酮醇可形成六员环分子内缔合体。另外,对甲醇、正丁醇与acetoin在四氯化碳中相互作用的外光谱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acetoin分子中羟基和羟基的相互作用,使得自由基吸  相似文献   

16.
本工作采用TPPS4,α,β,γ-四(对磺基苯基)卟啉(分子式Na4C44O24H34N4S)对分光光度法^[2]测定在不同的吸附时间,吸附温度,Zn^2 浓度,PH值和不同的胆固醇用量下,胆固醇在水溶液中Zn^2 的吸附,得出胆固醇与Zn^2 相互作用的关系,并就Zn^2 与高胆固醇血症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采用XPS、UPS方法,研究了存在于Ni-ZrO2复合镀层中的界面相互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基质金属Ni与ZrO2微粒间并无新相形成,但在其界面确实存在轨道相互作用,且这种轨道相互作用是通过界面处Ni原子和Zr+3离子之间d轨道的相互搭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8.
一、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进行判断常见金属原子的活动性顺序为:K、Ca、Na、Mg、Al、Mn、Zn、Fe、Cr、Ni、Sn、Pb、(H)、Cu、Hg、Ag、Pt、Au从左到右,金属原子的还原性逐渐减弱,对应金属阳离子的氧化性逐渐减弱;Fe3+氧化能力介于Hg2+、Ag+之间。二、根据非金属活动性顺序进行判断常见非金属原子的活动性顺序为:F、O、Cl、Br、I、S、P、C、Si从左到右,原子的氧化性逐渐减弱,对应阴离子的还原性逐渐减弱。通常情况下,Cl2、Br2分子的氧化性比O2分子强,是由于O2分子的键能比Cl2分子、Br2分子键能强的缘故;高温下,O2分子的氧化性比…  相似文献   

19.
铜(Ⅱ)-普利沙星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普利沙星与铜(Ⅱ)结合后与DNA分子的相互作用机理.[方法]利用紫外光谱、循环伏安法研究普利沙星与Cu(Ⅱ)的结合作用及形成配合物的配位比;运用荧光光谱、循环伏安法、黏度测定、盐效应等方法确定普利沙星与cu(Ⅱ)形成的二元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方式及结合常数.[结果]普利沙星与Cu(Ⅱ)以2:1形成二元配合物.通过静电和部分嵌插方式与DNA相互作用,结合常数为9.71×105L mol-1.[结论]普利沙星与Cu(Ⅱ)形成的二元配合物和普利沙星相比,与DNA的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20.
运用G98W,采用STO-3G基组,对茂金属配合物{o-[OPh(CO2)(R)]Zr(C5H4SiMe3)2}(R:(1).NO2,(2).CN,(3).Ph,(4).OH,(5).Me)进行从头算研究,探讨这些配合物结构单元的稳定性、分子轨道能量、原子净电荷布居规律,以及一些前沿分子轨道的组成特征等,为催化活性研究和分子设计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