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辅导员》2011,(5):10
很多人认为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但这个"中国"不一定只包括中国人,他很可能是一个深谙中国文化的日本人,韩国人,或者是美国人……  相似文献   

2.
从中华民族的梦与我们每个中国人的梦的辩证关系上来说,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的共同梦想,是中华民族的梦。但同时,中国梦又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想。  相似文献   

3.
中国历史没有适时地进入世界文明体系,大概是创造中国史的中国人出了问题,于是引发了对中国人的长期追问。这不能不涉及使中国人成其为中国人的基地。追问基地不仅需要思想,而且需要真诚和勇气,即鲁迅先生说的“变革,挣扎,自做工夫,却不求别人的原谅和称赞,来证明怎样的是中国人。”  相似文献   

4.
鸦片战争前,广州作为中国唯一对外通商口岸,是西方人进入中国的通道,是西方人在中国“唯一有感觉的城市”,也是西方人认识中国的窗口与标本城市。鸦片战争后,法国人伊凡对广州进行了参观考察,写成《广州城内》一书,该书以法国人的见闻,描绘了1844年前后的广州形象。本文通过法国人的视角,呈现出的是鸦片战争时期广州在法国人眼中的城市形象及其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5.
“我们需要这样的人,有勇气创造历史的人;有深厚的民族情怀,愿意为中国的汽车、中国的经济、中国的世界地位贡献的人。这样的人,是我们吉利的同路人!这样的人,是我们吉利永远敞开大门欢迎的人!这样的人,才是我们吉利真正需要的人才!”这是吉利校园招聘上最常见的一段话,也是吉利招聘选拔人才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从"面子"是情理精神在中国人社会生活方面的体现,耻感是情理精神在中国人性格方面的体现,乐观精神是情理精神在中国人精神生活方面的体现三个方面,论述了孟子伦理的基本内容。认为孟子伦理不仅在理论上决定了中国文化的风格和发展方向,而且对中国人的现实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7.
杨锐 《高中生》2011,(4):36
中国形象其实可以细分成中国人的形象和一个民族与政府的整体形象,也可以分成文化中国、商业中国、政治中国和中国人的中国四大类。不管如何分类,受人尊敬的国家形象如德国就突出两个字:责任。而责任的背后是价值观。文化中国的形象从饮食、中华医药、建筑、琴棋书画到文学都是中性的,容易被西方接受和尊重。商业中国的形象总体是成功的,而中国人的海外形象最有争议。大  相似文献   

8.
习惯     
美国纽约曼哈顿哈德逊湾的游船,如果没有中国人光顾,生意肯定惨淡,据说七成左右的顾客来自中国。中国人让船主赚了钱,也让船长、水手、服务员、礼品店有了生计,但他们却对中国人没有多大的好感,特别是服务员,他们对中国人的一些习惯感到不可思议。譬如中国人如厕,擦完屁股后的纸是放在废纸篓里的,这在中国是一个好习惯,但在美国,却会让后来如厕者"骂娘",这用过的纸,既有碍观瞻,又有臭味发出,  相似文献   

9.
朱院生 《新教师》2019,(6):22-22
统编版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材开篇就是这样一句话:“我是中国人。”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小学生,他们有这样几个目标需要达成:一是初步认识“我是中国人”这五个字;二是知道自己是黄皮肤黑眼睛的中国人。如果再有提升的话,就是会读“我是中国人”这句话。  相似文献   

10.
元朝是东西方大交流的时代,蒙古人的征战以及蒙古四大汗国的建立,使得东西方在蒙古人建立的秩序下开始互相了解,这也是西方人“发现”中国人的时代。当时的教皇、国王派出了正式的使节,意大利的城邦国家的商人也陆续前来中国经商,使得当时中国的很多信息被传到了欧洲,逐渐勾勒出西方人对中国人的初步认知体系,形成了西方人的“中国观”。元朝时西方人的“中国观”依旧包含了此前他们对中国人的一些虚无缥缈的传说,他们很多论述还是用一种传奇故事的方法来阐述;但随着他们对中国认识的深入,欧洲人在对比自身不足的情况下,对中国还是有了一些客观的认识,甚至有些认识是非常深刻的,这连中国人自己也没有意识到。  相似文献   

11.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命题,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线索和价值追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人的全面发展在中国的不断实现是一个同步的进程,随着马克思中国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在中国逐步展开和实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的总体布局的背景下,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获得了全方位的现实依据和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命题,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线索和价值追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人的全面发展在中国的不断实现是一个同步的进程,随着马克思中国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在中国逐步展开和实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的总体布局的背景下,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获得了全方位的现实依据和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价值观支配着人们的信念、态度、看法和行为,但价值观又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在西方文化中,人性取向是"从恶到善",中国文化中的人性取向是"从善到恶".中国传统的宇宙观和对自然的态度是天人合一,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却是天人相分.在中国,人与人的关系是群体或集体取向,西方文化提倡个人主义.中国人重视过去,对时间采取的是过去取向;西方人着眼于未来,对时间采取的是未来取向.  相似文献   

14.
历史,是人创造的;未来,是人抒写的。人是历史与未来的载体,历史,尤其是中国历史,对中国人来说,永远都有一定的意义,至于意义的大小,就在于个人的感悟。  相似文献   

15.
面子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反映了中国人的特殊文化心理,与中国人的身份、年龄、社会地位、社会背景等息息相关。它根深蒂固地存在于每个中国人的思想中,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言行举止、社会交往以及消费行为等。本文从面子文化对中国人消费行为的影响出发,分析了面子文化下中国人消费行为的特点,并进一步探讨了面子文化对中国旅游者消费行为的影响。最后提出了如何充分利用中国人的面子文化心理促进旅游消费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6.
唐昊 《学习之友》2009,(12):37-39
今年诺贝尔奖颁发了。照例有一多半获奖者是美国人,除了文学奖之外,其他奖项都有美国人;也照例在中国掀起了新一轮的讨论。质疑为什么没有中国人获奖。说实在的,这样的情景每年都要重复一次,让人感觉是中国人对诺贝尔奖比美国人在乎多了。至少在美国的媒体上,这个消息是可以让人忽略不计的。  相似文献   

17.
寻路中美     
《中学生百科》2015,(11):21-22
三十年前的改革开放彻底地改变了中国。这里不再是百年前积贫积弱的东方吉国,也不是几十年前充满了狂热崇拜、绿军装、红袖章的社会主义中国。但唯一不变的是,她仍然令西方人不解。究竟当代中国的面貌是什么?不仅西方人,连中国人自身也无法说清楚。美国作家彼得·海斯勒(中文名何伟)于是写下了这本《寻路中国》。这是他中国纪实三部  相似文献   

18.
茆汉东 《唐山学院学报》2007,20(3):24-26,29
刘少奇在半个多世纪的中国革命和建设生涯中始终关注着人的诸多问题。他将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提出了系统的人学思想,主要表现在三方面的论述中: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是人发展的根基,改造人是人发展的途径,依靠人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成功之源。  相似文献   

19.
选择直面     
正装睡的人,是叫不醒的。他们故意将意识封闭,躲在最坚固的堡垒里,并且落了好几道锁。这样的锁,这样的堡垒,是他们自己制造的,别人如何打得开?不免想起鲁迅笔下麻木的中国人:一个中国人给俄军做侦探被日军捕获,正被砍头,一群强壮但麻木不仁的中国人津津有味地围观;他们漠然地对待"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甚至把刘和珍等人的事迹当做茶余饭后的谈资……面对被欺压、被奴役的现实,这样的中国人却  相似文献   

20.
和谐与梦想     
[内容概述]《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从和谐与梦想的内在联系出发,阐述了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实现中国梦的客观要求;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是实现中国梦的应有之意;新时代新征程是实现中国梦的历史机遇和现实行动;做自信的中国人是实现中国梦的主体条件和必然结果。中华一家亲,圆梦路上,我们与祖国和时代共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