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少朋友向我咨询:孩子“顽皮”、“捣蛋”、“特别”怎么办? 眼下,许多家长为孩子的成长日益烦恼着。其实,孩子在成长中也充满了烦恼。在成人眼里,“顽皮”的孩子不够“乖”,“乖巧”的孩子不够“灵”,孩子要讨大人喜欢,一定得是“多面手”。  相似文献   

2.
现在的孩子远离了“分享”,淡漠了“规则” 以前人们夸一个孩子,经常说“家教好”,现在这个评价用得越来越少了。家长们说得更多的是孩子“奥数拿过冠军”、“外语口语是多少等级”。在评价孩子的时候.我们越来越多地使用社会人格的成功标准,却渐渐忽略了自然人格的流露。  相似文献   

3.
刘老师怎么也没想到,才上初一的孩子竟在房门上挂了“请勿打扰”的牌子刘老师百思不得其解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可说是倾尽了心血,然而,孩子却用一块“请勿打扰”的牌子,轻而易举地拒绝了家长孩子在房门挂上“请勿打扰”的牌子,自有孩子挂的道理,关键是家长怎么办?是对“请勿打扰”视而不见,还是对孩子打骂一通强行摘下来?我想,家长不要过多地责备孩子,更多的是应从自身找找问题。一、尊重孩子的“请勿打扰”。孩子在家庭生活中是没有自己的空间的,所有的行  相似文献   

4.
我曾遇见这么一件事:一位年轻的母亲,手里拉着一个四、五岁的男孩在路上走。母亲边走边给孩子出数学题:“5加4是多少?”“8。”孩子信口答道。母亲说:“不对。我是问:5加4是多少?”孩子迟疑了一下,回答:“6。”小眼睛眨巴眨巴地瞧着母亲,想从母亲脸上看出是否答对了。“我是问5加4是多少!这么简单的一道题都不会算,真笨!”母亲显然沉不住气了,责怪着孩子。孩子低下了头。可母亲还不罢休,说:“再想想看,5加4是多少?”孩子怯生生地看看母亲,轻轻地说:“7。”只见做母亲的手一伸,“拍”地一下,巴掌落在孩子的头上。孩子“哇”地哭了,蹲在地上再也不肯走了。目睹此情景,我真为那个孩子抱屈。孩子对一切新鲜  相似文献   

5.
班里的孩子大部分都很活泼开朗,但也有一些孩子郁郁寡欢。没有哪个孩子天生会是悲观的,悲观心理倾向的形成,更多是受到了后天的影响。有些父母、老师在评价孩子的时候,往往是否定性的,譬如:“他是个胆小的孩子,从来不敢举手发言”、“他是个调皮的孩子,根本就坐不住”。如果孩子老是受到否定的评价,长此以往,他会觉得自己“很坏”、“很笨”、“很不讨人喜欢”,会觉得“倒霉事总是发生在我的身上”、“都是我不好,事情才会这么糟”。孩子对自己、对周围的人失去信心,慢慢地就会形成悲观心理。不仅如此,孩子还有可能遭遇一些“不幸”事件,如…  相似文献   

6.
许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 ,都有一种矛盾心理 ,一方面是教育孩子善良、诚实 ,另一方面又担心孩子太善良、太诚实 ,以至犯傻 ,不适应未来社会的生存。1 不必为孩子的“傻气”过分担心。“傻人有傻福”不是没有道理的 ,“傻”中蕴涵着人类更智慧和道德的生存法则 ,也是一种“大智若愚”的境界。2 要重视的是孩子“犯傻气”的过程。要尊重孩子 ,了解孩子真正的需要 ,不要以自己的想法代替孩子的想法。要多多体察孩子的感受 ,不要随便代替孩子决定或“讨公道” ,打抱不平。一些家长帮孩子避免了“犯傻”“吃亏” ,但是孩子并没有因此高兴起…  相似文献   

7.
中国有句俗话:“孩子是自己的好。”今天,这种现象有过之而无不及,尤其是在公共场合,因为父母认为自己的孩子好,所以对于孩子的问题“不想管”、“不会管”、“不敢管”甚至“管不了”的现象很多。这样不仅纵容了孩子的不良行为,养成坏毛病,还令家长在公共场合十分难堪。事实上,对于孩子出现的问题,家长只有“管”才能让孩子明事理、懂规矩,起到“以管代教”或  相似文献   

8.
一缕飘香 《家长》2013,(10):20-22
那天,东东的妈妈跟我说了这样一件事:孩子放学回来后,我发现孩子的作业记录本上有一项作业内容被重重地涂抹掉了,仔细辨认后,才知道是“订正数学试卷”几个字。于是,我问孩子为什么涂掉了,他说试卷没发,不用做了。我接着问是什么时候考的,孩子随口说:“昨天。”恰好我偶然得知前一天数学老师没来,就对孩子说:“不对吧?”孩子又改口说:“周一。”后来,我在孩子的书包里看到一张没有做完的试卷,问是什么时候的,孩子说:“是很久很久以前的。”我觉得孩子稀里糊涂的。  相似文献   

9.
过度的“早期教育”伤害孩子身心近年,“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成了一句时髦的口号,于是,各种“兴趣班”、“特长班”、“神童班”如雨后春笋般呈现在世人的面前。杭州的一些家长甚至是带上椅子、穿上大衣通宵排队为孩子报班,报班的孩子的年龄是越来越小,许多小孩都是一身报数班,每个周末,家长带着孩子“赶场”。在这种情况下,还有“专家”火上浇油:“人的成功  相似文献   

10.
你和孩子的谈话 ,很可能自然不自然地就会安排在饭桌上。面对孩子 ,“功课都做完了吗 ?”是你的开场白 ,看起来似乎只是一种简单的语言接触 ,但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会产生怎样一种效果呢 ?当逆来顺受的传统不能在孩子身上体现的时候 ,你就会把孩子很强的自我意识看成是“自私” ,把孩子正当的独立人格看成是对你的“叛逆”。“代沟”在你与孩子之间不知不觉就出现了。那么 ,如何使你和孩子一起共同跨越“代沟” ,使你更易更好地教育孩子呢 ?就是经常与孩子聊天。聊天的益处1 .在心理上是一种情绪的渲泻和自信心的培养。心理学上讲 ,不良情绪…  相似文献   

11.
我们的孩子开始学说话了,虽然他只会说一声“爸”或一声“妈”,我们却觉得这声音比世界上最美的音乐还好听。于是,我们就不厌其烦地教孩子说话了。开始我们只知教孩子说重叠的音,如“桌桌”、“椅椅”、“球球”,却没有及时教“桌子”、“椅子”、“皮球”等词,结果孩子老是“姨姨”、“果果”,而不会说“阿姨”、“苹果”。我们发现这一问题后,就逐步教孩子说多音词和短句,孩子也很快地学会了。有一次,偶然听到孩子在自言自语地说:“追呀,追呀,大象累得满头大汗……”我朝他一看,原来孩子在看图书。  相似文献   

12.
祝晓燕  徐雁 《学前教育》2013,(11):22-23
“让孩子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发挥孩子学习的主体性”是教师们的常用词,教师们已有了“以孩子为主体”的意识,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还是以“教师如何教”为主线设计活动,较多地关注形式和结果。如何将活动重心从“教师教”转到“孩子学”上?孩子怎样才会“主动而积极地学”、实现数学经验的主动建构呢?  相似文献   

13.
记得是去年春天,爸爸给我带回一本《孩子天地》,没想到从此我们很快就成了好朋友。《孩子天地》既是我的好伙伴,也是我的好老师。我在《孩子天地》里学到了很多新知识,同时找到了无穷的乐趣。《孩子天地》里有“名家新作”、“自然与发现”、“艺术星空”、“科学与发明”、“大玩家”和“康乐园”等许多栏目。在  相似文献   

14.
作为老师,我常对学生进行家访,而在家访中我常听到家长这样的话——“孩子不怕我。”“不怕我”本该是好事,它体现了孩子与家长之间民主平等的关系,有利于孩子独立性格的形成。可是,一些家长所说的“孩子不怕我”却是饱含了家教中的“无奈”。意思是孩  相似文献   

15.
张文娟 《山东教育》2004,(15):44-44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启蒙老师,是孩子最早阅读的“书”,而且是阅读时间最长、对孩子影响最大、最深的“书”,所以我们说“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列·尼·托尔斯泰指出:教育孩子的实质在于教育自己。只有能够以身作则,注重自身的修养,努力给孩子创造一个温馨、健康、积极向上的成长环境的父母,才能成为供孩子阅读的有益的“书”,才是合格的父母。在我们谈论和研究父母对子女的“作用力”的同时,人们却往往忽略了子女对父母的“反作用力”。这种“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如同物理学原理中的力一样,也是相互联系、相互…  相似文献   

16.
王金战 《成才之路》2011,(17):11-I0006
近日,一份名为“想得美”的课程表走红网络,在这份由小学四年级男生自拟的课表中,“玩”的内容成了课程的主打。该课程表在汉网上贴出后,一时引发众多网友热烈讨论。教育专家王金战说出了自己的观点。让孩子尽情地玩当然是非常重要的,谁都希望自己孩子的童年是快乐的。然而,有几个家长不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有几个家长不让孩子在童年时就去学“珠心算”“新概念英语”?是否学了这些东西就意味着剥夺了孩子“玩”的权利呢?  相似文献   

17.
在经济欠发达地区,适龄儿童辍学一直是困扰基础教育发展的难题。本文对“孩子不喜欢读书”、“孩子成绩不佳”、“家庭难以负担多个孩子上学”及“上学只能增加家庭负担”这四种最主要的辍学理由进行了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8.
陆冬梅 《宁夏教育》2011,(11):73-73
家长眼里孩子的“笨”,有相当一部分是“学”来的。美国幼儿教育家在孩子身上也发现了类似的现象,并称之为“习得性愚蠢”。专家认为,有些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因为主客观等因素,逐渐产生对学习的无能感,并因此而丧失自信心。在外人眼里,就会觉得他们“越学越笨”了。那么,具体来说,孩子变“笨”有哪些原因呢?  相似文献   

19.
林钨 《福建教育》2010,(2):60-61
中国人评价孩子的重要标准是“孩子是否听话”。听话的孩子是“好孩子”,不听话的孩子是“坏孩子”。  相似文献   

20.
从成人的角度来说,似乎不与他们对着干的孩子就是所谓的“听话的孩子”、“乖孩子”。当然,这其中的“不对着干”包括对父母的安排“惟命是从”,不与父母吵嘴,不“顶撞”父母、老师,上课认真听讲,学习成绩优秀,绝对听从老师的教导……总而言之,对师长千依百顺的孩子就是听话的孩子。这样的孩子是很受大人们喜欢的,因为令他们省心。但是孩子们是如何看待、评价听话的孩子呢?本文作者采访了几个孩子,他们的想法有的是在成人理解的范围之内,有的想法可能会让我们吃惊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