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主体性理论与主体性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体性教育把发展人的主体性作为其自身的价值取向,其根本依据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主体性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主体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发展人就要发展人的本质属性.教育作为发展人、培养人的途径、手段,必须以此为指导,才能完成自身肩负的社会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2.
主体性是人的本质中最根本的属性,发展人就是要发展人的本质属性,教育的基本功能就是发展人、完善人。因此,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发展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主体性的重要途径,探讨和研究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确立的相关问题是非常必要的,这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3.
主体性发展观与教育变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体性发展观与教育变革胡定荣主体性发展观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认识的深化,是时代精神的反映,对指导当前的教育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一、主体性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指导我国教育目的、方针制订的重要理论基...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人性论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思想政治教育是建构在“人”的基础之上的社会实践活动 ,在这一活动中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是具体的活生生的人 ,而人的思想和行为形成与发展变化的规律受到人性这一深层因素的根本制约。所以以解决人的思想、观点和政治立场问题为目标的思想政治教育必然要受到人性的制约和规定。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性是人在同自然、社会和自身三者的对象性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征 ,是自然性、社会性和主体性的统一。这一科学论断为摆脱思政教育困境、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提供了有益启示 ,具有不可忽视的理论指导价值。1.马克思主义人性论关于…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本立场和方法论,对教育领域中的根本问题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通过对教育本体论、教育认识论、教育价值论、教育实践论等问题的研究,旨在为人们理解和变革教育自身、教育与人、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相关关系提供思维方式和价值导向。它具有总体性的研究视域、将教育实践纳入研究范畴、关注人生命的发展、注重对教育者职业生涯的引导、借鉴多学科资源实现理论的超越等特征,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哲学等概念既有密切联系,又有区别。  相似文献   

6.
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与个人自由全面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的理论建构力图从马克思主义关于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理论宝库中吸取思想精华,结合对时代精神的把握,作出自己的理论阐释。 个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这将是一个永恒开放的历史进程。这个问题不仅是永恒的,也是常新的,因为社会生活条件和人自身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处于这一历史进程中的每一代人,都有着自己的时代主题。当今中国“处于一个伟大的变革时代,同历史上任何一次伟大的变革必然要突出人的问题一样,人的问题一直伴随着我们改革的进程……人和人的主体性问题再次成为当今时代精神的精华——真正的哲学主题…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是实践着的社会存在物。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人的主体性不断得以显现,人由此逐渐确证自我的主体地位和价值。这个过程本质地体现为人的发展,发展是人存在的必然诉求。人的教育和人的发展是不可分割的两个问题,教育作为一种人的实践活动,必须指向人的主体价值的实现,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的教育",这是主体教育价值取向的根本体现。  相似文献   

8.
20世纪90年代初期,随着主体性教育理论的明确提出,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已成为当今基础教育改革和研究的重大课题之一,对我国的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作为一种先进的教育思想,主体性教育的源起有其必然性,符合时代精神,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其理论自身也呈现出动态发展的特征。一、主体性教育的必然性主体性教育是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必然要求。教育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是社会变革的条件和经济发展的动力,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社会的进…  相似文献   

9.
追求人与社会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高宗旨.自由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既是人的主体性存在的集中体现,也是人类实践活动的最高价值目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由范畴在于强调人的主体性的物化、对象化,即人的自我实现,这是从最根本、最始源的意义上对自由范畴的界定.只有进入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由范畴,才能把握住人的自由的完整...  相似文献   

10.
张浩 《教学与管理》2006,(12):135-136
一、主体性教育的内涵分析 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把人类所创造的文化科学知识或经验“内化”为个体的精神财富,从而发展和提高他们的主体性,亦即教育在本质上是对个体主体性的培育过程,是一种主体性教育。而所谓的主体性教育,指的是着眼于学生的主体性及其培养问题,认为主体性教育就是有目的地增强和发展人的现代性、有效性、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的过程,通过主体性教育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具有现代思想、自我意识,能有效地、主动地、创造性地、自主地进行社会认识和社会实践的人,从而达到学生的主体性、教育活动的主体性和教育系统的主体性三者有机统一。教育的主体l生是同教育之外的其他社会现象(如政治、经济、文化、法律、宗教等)的主体性相并列的一个同位概念,教育具有萁自身独特的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