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提到绝句,不少人会很快地说,所谓“绝句”,就是“截取律诗的四句”。绝者,截也。如果用这句话来解释“绝句”的名称来源,那是不对的。因为绝句名称的来源先于律诗,不可能由律诗截取。 绝句是以四句为一首,每句五言或七言的诗。然而,这种体式的诗,为什么叫“绝句”呢? 我们知道,光是一句诗,无论是五言还是七言,都很难完整地表达一个概念;同时,不管多么长的诗,也总不能一口气读下去。一般地说,从语言、音节和思想内容都需要连续四句停顿一下,这个观念是长期自然形成的。在我国最早的一  相似文献   

2.
古诗的用韵     
一、古诗分近体诗和古体诗。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律诗一首八句,绝句一首四句,其押韵的位置是固定的。律诗二、四、六、八旬押韵,绝句二、四句押韵,如杜甫的《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相似文献   

3.
有人认为律诗与绝句的不同之处仅仅在于,律诗是八句,绝句是四句。清代有人在解释绝句时也这样认为,绝句即截句,是截律诗之半而成。其实绝句并不是截律诗之半而成,而是有它自身的特点的。一般说来律诗与绝句的区别有这样几点:  相似文献   

4.
绝句是我国古典诗歌遗产中的重要体裁之一。从形式上看,它是一种四句头的短诗。古代民间歌谣,有两句的,有三句的,有四句的。前两种不普遍,而四句一首的则大量存在。人们从长期创作实践中,逐渐趋向于四句两韵的格式,这种格式,头一句,可押韵,可不押韵,只二四两句一定押韵,于是就成为一种通行的四句两韵体。不过四句一首的诗歌,句子的字数起先并无限制,有四言的,有五言的,有六言的,有七言的,经过长期发展,五言、七言两种,便占了压倒优势。我们今天可以看到的魏晋南北朝以来,南方的“吴歌”“西曲”,其中百分之七八十,都是五言四句;北方民歌存于《梁鼓角横吹曲》的,也有相当多的五言四句体。七言四句的,晋以来存有《并州歌》《豫州歌》《捉搦歌》(四首)和梁、陈间的《乌栖曲》(十余首),《栖乌曲》(四首)之类,虽不算多,但已可看出发展趋势。不过,这种五或七言四句的诗歌,还不能叫作绝句,因为从音律上看,绝句又是格律诗的一种。  相似文献   

5.
《小学语文》2008,(10):55-55
问:对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一般认为绝句是四句,律诗是八句,可是也有的说是两句和四句,理由是后面是逗号的不能算一句。请问这种看法是否恰当?  相似文献   

6.
唐诗绝句是我国古典文学中一种最精炼的语言艺术,它能把全部的思想感情压缩在二十个字或二十八个字中而产生出“句绝意不绝”的艺术效果。最早谈及绝句的形象美的大概要算晚唐的司空图,他在《与李生论诗书》一文中说:“盖绝句之作,本于诣极,此外千变方状,不知所以神而自神也,“岂容易哉。”以后,历代的诗评家都非常重视  相似文献   

7.
“五四”运动以后,我国传统的讲究格律的诗体包括五七言绝句和五七言律诗,一般通称为“旧体诗”。这是唐代形成的一种诗体,与“古诗”或“古体诗”相对而言,当时称“近体诗”或“今体诗”。这种诗体在字数、句数、声调(平仄)、押韵上都有严格的规定。绝句每首四句,律诗每首八句。十句以上的律诗则称长律或排律。古体诗一般不  相似文献   

8.
“起承转合”本是近体诗的章法。绝句的第一句,律诗的首联为“起”;绝句的第二句,律诗的颔联为“承”;绝句的第三句,律诗的颈联为“承”;绝句的第四句,律诗的尾联为“合”。此法运用得当,且内容尚佳,就是一首不错的诗,反之,既使内容再好,若乱了章法,那诗是要大打折扣的。我们若把此法运用到议论文的写作当中去,为学生提供一个可资借鉴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绝句句序选择是近几年中招、高招、成人高考等语文考试中经常出现的一种题型,如果根据格律诗的常识,依照规律找解题的技巧,就能很快地作出选择。那么绝句有哪些规律可循呢? 一、根据韵律。绝句四句,单数句尾(第一句除外)须是仄声(大体上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三、四声),双数句尾必须是平声(大体上  相似文献   

10.
古人写诗,尤其是作格律诗,遵循的基本章法是起承转合。其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注释是:旧时写文章常用的行文顺序,‘起'是开始,‘承'是承接下文,‘转'是转折,‘合'是全文的结束。格律诗中,绝句有四句,按顺序依次为起、承、转、合;律诗有八句,每两句为一组,也就是一联。前两句是首联,称为起句,三四句  相似文献   

11.
一、对仗是律诗的必要条件律诗和绝句,在平仄方面,格律要求相同;但在对仗方面,格律要求却不一样。在绝句中,对仗可有可无;在律诗中,对仗却非有不可,否则便不入律。律诗共有四联:一、二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在这四联中,“颔联”和“颈联”必须用对仗,“首联”和“尾联”可用可不用对仗。例如: 观猎王维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对仗)  相似文献   

12.
《锄禾》诗作者证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此诗为李绅撰《悯农二首·其二》,现在已几无异议了。近读《全唐诗》,发现编者对此诗之注,把“锄田日当午”四句作为“绝句”分别放在李绅、聂夷中名下,又在聂的《田家二首》的“锄田”四句下注“此篇一作李绅诗”,而在李绅《古风二首》这四句下却未加注。那么,此诗究出谁手?主出于聂者:一、清代著名诗论家吴乔在《围炉诗话》中如是说;二、宋陈景沂撰《全芳备祖》将这四句《田家》诗作为聂夷  相似文献   

13.
读《绝句》     
郑春霞 《家庭教育》2014,(11):44-44
快快:妈妈,绝句是什么意思呢?妈妈:绝句是一种诗歌体裁,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所以又称为五绝、七绝。五绝就是每句五个字,七绝就是每句七个字。  相似文献   

14.
吹面不寒杨柳风”出自南宋和尚志南的《绝句》 :“古木阴中系短篷 ,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 ,吹面不寒杨柳风。”此诗广为流传 ,深为人们喜爱。它平仄工整 ,对仗严谨 ,用十分平常的语言建构出一个表现了自然的、喜悦的、淡淡的而又深远的意境。诗中值得玩味的地方甚多 ,这里单说末句“吹面不寒杨柳风”。这一句不是用的肯定句 ,而是用的否定句 ,这使得该句的句式不同于该诗中的其他三句 ,全诗在句式上到了诗末来了一个根本性的变化。其实 ,不光是这一首绝句是这样 ,还有很多广为流传的绝句包括四句的古诗也是这样 ,几成一种写作程式…  相似文献   

15.
詩二首泊船瓜洲王安石 題西林壁苏軾 一、教学要求这一課的两首詩是我国古典詩歌里的絕句。绝句只是簡短的四句詩,无论描写景物或者抒发思想感情,都要抓住中心,突出重点。学生接触文言作品还不多,学习这一課,只能要求他們注意学习用语簡炼和重点突出的写法,初步  相似文献   

16.
赵文彬 《考试周刊》2009,(50):61-62
对王士祯的《真州绝句》(其四)的第四句"半江红树卖鲈鱼"的解释,各家说法不一。本文作者从《真州绝句》组诗的写作时间和杨柳的意象来分析,认为这句诗是描写春天的景色,而不是描写秋天的景色,;并且分析了造成人们曲解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唐代是我国诗歌的黄金时代。唐诗内容丰富多彩,广阔的社会生活在诗人笔下得到了生动深切的反映,多种多样的艺术风格,蔚成百花齐放的壮观景象。在现存的近五万首唐诗中,将近一万首是绝句,它们是唐诗中的艳丽的奇葩。绝句又叫截句、断句,它继承了我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自风,雅、颂衰亡以后,一变而为骚体,再变而为西汉五言,三变而为歌行杂体,四变而为沈宋律诗。唐人绝句,起源于乐府民歌,始孕于文人联句,到唐初开始盛行,诗人们开始广泛采用这种诗体写作。王  相似文献   

18.
今天是清明节。想起了唐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这可能是最流行的唐诗之一。也许不是每个人都会背诵全诗,但大多数人会顺口地诵出这第一句。全诗四句是: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诗作者是杜牧,小杜。小杜的诗清丽流畅,很易上口,也很吸引人。诗是四句,每句七字。也有人把这四句另外断句,变成长短句,读起来也通,有起伏,有趣: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传说清代的纪晓岚曾用类似的方法,摆脱了一次窘境,也是由一首唐诗而起,那是王之涣的绝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  相似文献   

19.
<正>四句型小诗绝句,是一种最简练的诗体,有“古绝(句)”与“律绝”(唐绝句)之分。五言绝句(简称“五绝”),起源最早,约始于汉季,前人多称为“古绝”,五绝在唐时发展为律绝之一,而平仄(解详后)不拘的五言古绝仍然并存,但唐人五绝以律绝为多,古绝则较少。  相似文献   

20.
王维的<相思>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绝句.从语法学的角度看,四句诗句依次是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作者非常巧妙地运用四种不同的句类,抒发自己对朋友李龟年的思念之情.这四种句类和逻辑学上的命题有着密切的关系:有的直接表达命题;有的间接表达命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