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郝向华 《考试周刊》2014,(20):139-139
<正>在新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如何进行课堂教学改革。1.新课教学要有"情境"引入由于长期以来某些初中地理课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在教学中往往沿用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普遍采取两种引入新课方法:一种是"讲"法,即:"同学们,今天我们讲……""同学们,现在老师讲……"这样就使师生互动的地理教学活动变为"老师讲学生听"的单向活动。另一种是"翻书"法,即:"同学们请把书翻到……页"把以地图教学为主的地理课变成看书画线的枯燥的文字教学课。初中地理教师应该努力用"学习"或  相似文献   

2.
一节课的开始,总要有一段简短的开场白,很多教师常常这样引入新课,“上一节我们讲……这一节我们讲……”,这样的引言平淡无奇,表面上承上启下,实际上未能把两节课的教学内容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也未能充分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高尔基说过:文章的开头和定调,一定要好。教师讲课也是一样,一堂课的好坏,往往和讲课的开端有着直接联系。  相似文献   

3.
数学课的“语文”诠释看了以上宋老师的“种田”实录,我觉得至少有如下三点值得我们数学老师学习:首先,是对教科书(文本)的重视和利用。课程改革以来,我们常常发现,课堂上学生的数学书始终没有打开过,有的甚至一上课教师就说:“同学们,请把书合上,这一节课我们讲……”还有的课堂从头到尾根本就见不到有数学书。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学习都是学习者自主建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离不开学习主体与文本之间的交互作用。数学书不仅是给教师用的,更是给学生用的。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课本必须善读。阅读是学生学习权的重要内容,读书是学生主…  相似文献   

4.
没有形成教学特色的教师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合格教师,形成了特色而不知变化的教师也注定是不够成熟、难成大器的教师。许多学生学语文都感觉到语文课缺乏必要的性线联系,这一册书与上下册书之间,这一篇课文与上下篇课文之间,这一节课与上下节课之间等似乎缺乏必要的梯度,多学一天少学一天、多学一点少学一点似乎没有多大影响。一篇课文可学的东西太多了,组织课堂教学不能老是一个调子,机械地天天学、篇篇学那些原东西。不错,那也是一种积累.但多了、久了学生容易生厌。就算你教的都是好样的,“餐餐是大鱼大肉,也容易犯油腻”。要勤于、善于找到日新月异的教学点,在具体的教学时间里,大胆取舍,只有放得开,才能把剩下的那一点东西讲得深讲得透。这样一堂堂课、一篇篇文积累下来,不断引爆学生的学习激情,定能促成学生学习能力线性发展与螺旋上升。  相似文献   

5.
实施课程改革几年下来,我们在数学课上常常见到:课堂上学生的数学书始终没有打开过,有的甚至一上课教师就说“同学们,请把书合上收到抽屉里,身体坐正,这一节课我们研究……”还有的课堂从开始到结束根本就见不到有数学课本。数学特级教师徐斌在《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误区剖析》一文中提及了这种现象,他把这种“无看书”的现象与“无板书”、“无作业”合称为“三无”现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为什么老师不让学生翻课本进行阅读呢?  相似文献   

6.
有教师认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去悟,结果,教师该讲的不敢讲,该说的也不说,致使学生的认知停留于原来的水平上,没有得到拓展和深化,这是教师主导的一种“失落”。其实,“讲”也是一种引导策略,这里的“讲”,不是一讲到底,不是用教师的“讲”代替学生的思维,而是用教师的智慧启迪学生的智慧。“讲”要精讲、巧讲,讲在学生似懂非懂处,讲在学生的疑点、难点、困惑点上,讲在学生思维出现偏差时……  相似文献   

7.
周英 《四川教育》2003,(7):59-59
“这节课我们学习‘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请同学们通过自主学习,先了解这部分内容。”我的要求一提出,同学们立刻翻开书看了起来。只见有的学生不时把学习内容与前面学习过的知识进行比较,有的学生在书上“勾画”自己认为重要的地方,有的学生把书上某部分内容圈起来,画上问号,有的学生在练习本上举例验证自己的想法……  相似文献   

8.
现在很多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应用题、几何图形的解题能力,这是对的,无可非议。但是用什么手段来全面实现教学要求呢?不少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教师讲得过多,越到高年级,学生说话的机会越少,到了毕业班,只能是教师“满堂灌”了。课堂里。教师讲,学生听,把课堂教学的“双边活动”变成了“单向活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难调动起来。  相似文献   

9.
我们在数学课上常常见到这样的现象:无看书。课堂上学生的数学书始终没有打开过,有的甚至一上课教师就说:“同学们.请把书合上,这节课我们讲……”还有的课堂从开始到结束根本就见不到数学书:  相似文献   

10.
实施课程改革几年下来,我们在数学课上常常见到:课堂上学生的数学书始终没有打开过,有的甚至一上课教师就说“同学们,请把书合上收到抽屉里,身体坐正,这一节课我们研究……”还有的课堂从开始到结束根本就  相似文献   

11.
潘晓春 《课外阅读》2010,(11):54-54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彼得.圣吉在他的《第五项修炼》一书中提出了建设《学习型组织》的理论。这个理论的最大特征就是提倡“终身学习”和“团队学习”。如何把“学习型组织”理论融入到学生中,融入到物理课堂上,这就需要我们打破原有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开展“团队学习”。《学记》有言:“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相似文献   

12.
读书学习以学生为主体,这是人所共知的事情。从学生的危度讲,“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书是学生凄懂的,反复读而习句读识精义,绝非老师代替所能完成..从教师的角度讲,“教是为了不教”,教学的目的是教师把好方法教绐学生,让学生在反复实践、运用中养成习惯,形成能力,最终举一反三,徙此于彼,能独立自主地开展学习活动,并致力于终生,此所渭授之“渔”而非授之“鱼”。中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一方面迫切希望老师能教给他们好方法,使他们在较短的时间内用较少的精力最大限度地提高语文成绩,另一方面又对教师存在着强烈的依赖心理,  相似文献   

13.
你总是心太软,心太软,把所有问题都自己讲,教学总是简单,交流太难,你应该不会只想做个"讲师",傻傻等待,……在课堂教学中往往有许多教师会有以上的"教学同感":讲了很多遍的问题,学生还是不懂,或是一知半解.这是学生的问题吗?我想也不竟然,关键在于有没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有理数的加法这一节,我们可以用扑克牌代替正负数来玩游戏,红色的为正数,黑色的为负  相似文献   

14.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堪称“经典之经典”。书中讲了这样一个例子:一位有着30多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受到普遍好评。当这位老师的同行问他花了多少时间备这节课时.他是这样回答的:“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  相似文献   

15.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课上得很成功。有人问他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他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身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起初读到这个故事时,我就不能不被书中那位教师的话所震撼:用一生的时间准备一节课,这是怎样的一种敬业与追求啊!  相似文献   

16.
随着新课程的深入推进。当教师们意识到要把“一言堂”转向学生的“自主学习”之后,容易走向谈讲色变的极端。因此,我们绝不能谈“讲”色变而少讲或不讲。其实“讲”不一定是满堂灌,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教师讲、学生听这一现象,而在于教师如何讲、学生如何听这一本质。  相似文献   

17.
杨永平 《宁夏教育》2010,(7):105-105
“问——读——讲——练。四环节教学法是本人在地理教学中反复实践,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种方法。在地理课堂教学中,“问——读——讲——练”四大环节,侧重师生的双边活动,其中。问~讲”侧重于教师活动,。读”练”侧重于学生活动,它对提高农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l生,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起到了积极作用。下面就“问——读——讲——练”四环节在课堂上的运用浅谈如下。  相似文献   

18.
最近,县实验小学姚娟老师上了一节三年级数学课,内容是“乘法分配律”。我们听后,认为她在这节课中不仅加强了“乘法分配律”的概念教学,而且注意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仪学生学得主动。现将这一节课的教学情况介绍如下: 一上课,复习八道口算题。(略)师: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一条新的乘法运算定律,叫乘法分配律(板书课题)。什么叫乘法分配律呢?这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师: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96页看例7,仔细地看这幅图,并思考两个问题:①这幅图上画的是什么?②这幅图上有几张桌子,几把椅子?  相似文献   

19.
在很多说课、评课中常听到讲课者谈“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大部分的解读是:“承上启下,上节课讲了……,本节课……,为下节课学习……打下基础”,总感觉没有说透,对教材《:指具体的某一节课)的分析着眼点太窄、对教材的作用定位太低.这是“数学价值的隐性流失”.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的理解程度,直接影响教师的课堂设计和育人价值的落实.“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应当是指某一节教材具体内容在某一个学段(比如初中或高中)全部教材中所占的位置和它在学生学习成长中的作用.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  相似文献   

20.
段飞 《辅导员》2009,(21):1-1
“这是我从来没听过的课。听了课我懂了,其实是开阔学生的思维,用我们可以经常接触到的一些事情来深究科学的原理,提出问题,独立思考……这就需要教师知识非常渊博……这是一堂很好的课。”2009年9月4日,教师节前夕,温家宝总理到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看望师生。上午听了5节课,下午同北京市部分中小学教师窿谈。在点评所听“研究性学习课”时,总理如是说。不难看出,对于“研究性学习”,总理甚是欣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