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青年知识分子道德价值观是青年知识分子价值观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青年知识分子道德价值观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加强青年知识分子道德价值观教育,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原则,依据青年知识分子群体不同层次的思想特点增强道德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创新道德价值观教育方式,发挥大众传媒的导向作用,从而增强道德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2.
李芹 《成才之路》2013,(36):58-58
汉语言文学是在人们的口头吟诵中诞生的,因此,“读”是学习语文时最本源的基础方法。得当的“读”可以促进学生语言能力得到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并且,不同方式的“读”可以把无声的文字变成丰富的声音或者经过学生再造形成图像展示在他们的脑海,从而促使他们的语言理解能力不断增强。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重视读的训练。  相似文献   

3.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育者应依据学生品德形成的过程和特点,加强学生道德思维的训练和发展,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为此本文从一下几点阐述:①加深道德认识,训练思维的深刻性;②培养道德情感,训练思维的自觉性;③注重道德评价,训练思维的批判性;④指导道德行为,训练思想的时效性。  相似文献   

4.
本文针对高校德育工作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深入剖析,认为德育工作从内容结构上考察,包括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两个基本范畴;从目标体系上考察,包括理想道德与现实道德两个基本层次;从实施方式上考察,包括理论学习与行为训练两种基本方式。提出加强高校德育工作必须正确处理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关系、理想道德与现实道德的关系、理论学习与行为训练的关系;强调坚持从道德教育抓起,重视基本道德规范的养成,强化行为训练,通过循序渐进的过程,实现坚定政治立场、提高思想认识、树立远大理想的德育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5.
文学是人学,所以文学必定要体现道德,同时,文学人物形象所体现出的道德倾向也与形象的塑造者密切相关。在这两个前提下,尝试分析鲁迅笔下知识分子的道德困惑,并结合作家本人的生活经历和思想状况,进行一种互动式探讨。  相似文献   

6.
杨景国 《辅导员》2010,(14):76-77
听障学生的道德表现有两个较明显的现象:一是模仿性,二是不稳定性。针对这两个特点,教师在对听障学生进行良好道德行为教育训练时,要抓住提高道德认识这个关键,使他们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形成是非观念。道德行为的教育训练的过程与要求要保持一致性和连贯性,并要根据听障学生的个别差异,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这样才能帮助听障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7.
侵犯行为是一种经常发生在儿童、青少年群体中的现象,是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学校心理学以及犯罪心理学的研究中比较活跃的一个领域,也是具有重要实践意义的一个研究领域。不同的理论对侵犯行为有不同的假设,由此提出的干预措施也各有特点。其中,道德推理和角色采择能力训练、自我控制训练、认知重建训练、问题解决技能训练和社会技能训练等都是以社会认知理论为基础而提出的干预措施,是国外研究者经过实践总结出的较为有效的干预手段。  相似文献   

8.
于沐阳 《丹东师专学报》2010,(6):121-125,151
1990年代以来,在市场经济的语境下,中国知识分子的角色认同与话语方式又一次面临危机,再一次陷入到了"失语"的窘境。而始终坚持精英立场的张炜在几部长篇小说中为我们提供了为数不多的执着寻找精神家园的人物。《家族》与《柏慧》中的"我"始终固守着最后的精神伊甸园,在抗争中坚持的是高蹈的道德理想主义。《能不忆蜀葵》中的淳于阳立在商海中碰得头破血流之后,开始了不知终点的精神朝圣之旅。这些人物为我们提供了知识分子寻找精神家园的艰难历程,他们的存在也昭示着英雄主义与理想主义依然存在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血液之中。  相似文献   

9.
公众知识分子是以其至少一部分的时间、精力和思考致力于就各种不同的论题向公众发表言论的人。这些论题或者是他们研究领域的一部分,或者是他们持有自己见解的一些话题。发表言论的方式多种多样,诸如演讲,在大众刊物上撰文,以及参与热门电视或广播节目等。这些言论不一定只涉及公众关心的话题,也涉及公众知识分子自身的兴趣所在。有关公众知识分子的一些重要问题并不是概念上的问题,并不是公众知识分子这个观念意指什么的问题,而是道德上的问题。知识分子负有向公众发表言论的义务吗?或者,如果他们无此义务,他们这样做也是有益的吗?他们应…  相似文献   

10.
一、培养青少年道德思维能力的必要性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是一个很重要的德育资源,其培养有利于青少年道德主体的建构和道德能力的形成,有利于他们走出面对道德生活复杂化的困惑,也是解决当前学校道德教育实效性不高的一个突破口。  相似文献   

11.
研究生是我国社会的高级知识分子,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的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的正常运行。但是,目前研究生道德失范现象却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时有发生。该问题如若不引起高度注意,势必给社会带来严重危害。本文分析了研究生道德失范的表现及主要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2.
个体品德心理发展大致经过三个阶段,即自我中心阶段、规则遵从阶段和自律实现阶段.根据品德心理发展不同阶段的特征,采用"训练-教育-交往"模式促成个体实现道德生成.个体通过训练形成道德行为习惯,借助教育固着道德信念,运用交往使道德观念走向实践,实现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最终成为有德性之人.  相似文献   

13.
王琰 《运城学院学报》2010,28(1):106-109
皮亚杰、科尔伯格等人关于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研究,不仅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儿童在道德领域内复杂的心理活动,而且他们所揭示的儿童道德发展在一定时期道德发展阶段性特征的规律,为我们了解青年学生道德思维的方式与特点提供许多颇有见识的观点,也为我们研究青年学生道德思维心理学提供了许多可用的方法、手段以及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14.
研究生是我国社会的高级知识分子,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的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的正常运行。但是,目前研究生道德失范现象却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时有发生。该问题如若不引起高度注意,势必给社会带来严重危害。本文分析了研究生道德失范的表现及主要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5.
质疑建国以来的道德教育规训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今天的道德价值断裂 ,意味着道德教化理念与方式的偏向 ,反映了中国社会道德伦理教化资源与力量的匮乏。道德强制是一种恶。教育运用强制手段执行某种道德不仅是徒劳的 ,也是不道德的 ,用不道德的手段去实现高尚的道德 ,只能引起更多的不道德  相似文献   

16.
道德失调是指个体在道德情境下,当其认知、情感或者行为与道德准则产生矛盾时所体验到的不舒适的、负性情绪的过程。损人情境是一种道德情境,在这种情境下,个体做出了违背道德准则的不道德行为,个体也会因为其行为与道德准则相悖而体验到消极情绪,从而产生  相似文献   

17.
运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943名一、二年级大学生日常行为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损人利己”、“不诚信”、“破坏环境”和“自私冷漠”等由高到低依次是大学认为不道德的行为,也是依次最能激发他们自省的不道德行为;“主动助人”、“孝敬父母”由高到低依次是大学生认为道德高尚的行为,也是最能激发大学生道德自省的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18.
黄琴 《教育探索》2006,(4):99-100
公益广告是以传媒方式进行青少年道德教化的新生途径。作为一种先进的社会文化环境,极大地影响着青少年的道德认识、伦理规范的选择和道德品质的发展;作为一种教化途径,与学校、家庭的道德教育一起,呵护青少年的道德成长。在青少年社会化的过程中,公益广告应当遵循青少年社会化成长的规律,净化他们的道德精神家园.改善他们道德成长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9.
道德环境和道德主体,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两个互为前提又相互作用的环节.道德环境的不同构成部分或者决定、或者影响和制约着道德主体性生成.因此,建设良好的社会道德环境就显得极为必要.  相似文献   

20.
道德叙事是教育者通过故事或者生活事件将本民族的主流道德价值观有效渗透给受教育者的一种方式.将蒙古族民间童话应用到道德叙事中,使生活在蒙古族地区的儿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是本文思考和论述的要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