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读1993年7期《语文知识》刊黄德灿《子曰·诗曰·书曰》一文有云:“在读古文时,‘子曰……’句明确告诉我们:‘子’的本义是‘老师’,约定俗成,特指孔子。”笔者认为此说有误。因为:一、“子”的本义并非指“老师”“子”是一个象形字,《说文》释为:“十一月阳气动,万物滋人,以为称。”并引李阳冰语:“子在襁褓中,足併也。”《说文》所收“子”的  相似文献   

2.
杜诗管窥     
一、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集注》引师曰:“贺知章吴人,善乘船。荆楚吴越之人,习玩于水。皆能精于操舟,亦若西北之人,迫近羌胡,皆善骑射,势使然也。知章乘船,安若骑马,故曰‘骑马似乘船’,此倒用文。……井者,目井也。醉人目中皆生花,故曰‘眼花落井‘。‘水底眠’者,谓醉卧船中,任其泛泛所之,岂非‘水底眠’乎?说诗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盖谓此也。”按:两句均写知章之醉态。正由醉态,其与常态不同。师解首句为常态,则其与醉  相似文献   

3.
乐在书中     
中国人有句口头禅,为了鼓励子弟读书,不惜以他们未竟的梦呓,作为至理名言,曰:“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固然“黄金屋”并非人人可能得之,而“颜如玉”则不过是书呆子的痴想,但至少这两句话也的确使千百年来读书人有个盼头;我虽然自幼即听惯大人的倒头经,可并不相信。在旧  相似文献   

4.
《诗人玉屑》中收有一则诗话:“玉祈大夫谓东坡云:‘有竹诗两句,最为得意,因谓曰:“叶垂千口剑,竿耸万条枪。”’东坡批曰:‘好则极好,只是十条竹竿,一个叶儿也。’”东坡所批虽  相似文献   

5.
名句的魅力     
我国古代文论历来有“诗眼”和“文眼”之说 ,所谓“诗眼”和“文眼” ,是指诗文中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字句。例如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一诗洋洋五百言 ,诗眼却在“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二句上。后来看了《南田论画》才知道还有“画眼” ,即绘画中以“点缀”为主要手段的方法 ,也称为“苔衬”。如同“诗眼”和“文眼”一样 ,“画眼”在绘画中也极为重要 ,有“画不点苔 ,山无生气”的说法。《南田论画》还把“画眼”比喻为人的眼睛 :“譬之人 ,有眼通体皆灵 ,究竟通体皆灵不独在眼 ,然而离眼不可也。”由于“诗眼”和“文…  相似文献   

6.
《毛诗大序》说:“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据孔颖达解释:“风、雅、颂者诗篇之异;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所谓“异辞”,指的是不同的表现手法。亦即朱熹所说:“赋则直陈其事,比则取物为比,兴则托物兴词。其所以分者,又以其属辞命意之不同而别之也。”我们打开《诗经》一看,《诗传》指明“兴也”的就有一百一十六篇,但没有提及“比”和“赋”。这是由于“凡托鸟兽草木以成言者皆兴也,赋显而兴隐,比直而兴曲……赋、比易识耳”(陈奂语)。到朱熹作《诗集传》才把每章的赋、比、兴一一加注。  相似文献   

7.
文言文的阅读,首先要弄清句读。《三字经》曰:“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所谓“句”,就是作者已表达了一个完整的意思,到此应断句,如用标点符号表示,当用句末标点。如句号、叹号等。所谓“读”,就是语意未完而需要稍稍停顿的地方,需用句中标点,如顿号、逗号等。“句读之不知”,则必然“惑之不解”。如蒲松龄的  相似文献   

8.
本文结合严羽的具体诗歌,论述了其诗作中所体现的“诗道亦在妙悟”、“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其大概有二:曰优游不迫,曰沉着痛快”、“反对以文字、才学、议论为诗”、“须是本色,须是当行”六个方面的诗论观。  相似文献   

9.
释“素琴”     
《陋室铭》,有“可以调素琴”句。“素琴”一词,文中的注释为“不加装饰的琴”,据《晋书隐逸传》载:“(陶潜)性不解音,而蓄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刘禹锡在文中就是用此典并取其意,故下文有“无丝竹之乱耳”句。若琴有弦,那么,既说“可以调素琴”,又说“无丝竹之  相似文献   

10.
课的灵气 我国古代文论历来有“诗眼”和“文眼”之说。所谓“诗眼”和“文眼”,是指诗文中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字句,如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宁》一诗洋洋五百言,诗眼却在“朱门洒肉臭,路有冻死骨”二句上。后来看了《南田论画》,才知道还有“画眼”,即绘画中以“点缀”为主要手段的方法,也称为“苔衬”。如同“诗眼”和“文眼”一样,“画眼”在绘画中也极为重要,有“画不点苔,山无生气”的说法。  相似文献   

11.
林则徐有个女婿叫沈葆桢,曾写过一首《吟月》的诗,诗中有一句:“一钩足以明天下,何必清辉满人间。”林则徐发现后,立即将诗中“何必”改成了“何况”,因为改得极是,后人曾评曰:“仅此一字,便有霄壤之别!”试想原来那句“一钩足以明天下”,既然是“钩”,当然是月牙儿,月牙儿自诩“足以明天下”,此乃沾沾自喜;“何必清辉满人间”,是说那月牙儿自我感觉良好,实乃“不思进取”!再看改动后的句子:“一钩足以明天下,何况清辉满人间”,其字面意思是:一钩月牙儿照亮天下,更何况一轮满月?深层含义则更  相似文献   

12.
唐代以前,诗的地位重于文、诗影响其它文体;宋代以后,文的地位重于诗,文影响诗。“以文为诗”产生于唐代诗与文的地位发生根本转变的背景之下,又是古文运动的副产品。“以文为诗”有其特定的内涵和时间限定。陶渊明的时代,似乎还谈不上“以文为诗”的问题。陶诗脱胎于玄言诗,但他摆脱了玄言诗过分“文化”的不足,力图恢复诗歌的诗意,他是在“以诗为诗”而不是“以文为诗”。尽管其诗中尚残留一些散文的特点,也不宜称之为“以文为诗”。从玄言诗到陶诗与韩愈等人从散文到诗的道路是相反的,前者是在排除“文”的特点,后者却是在引进。“以文为诗”始于陶渊明的说法,还有商量的余地。而对于陶诗所取得的高度成就,也不宜归结为所谓“以文为诗”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正>“诗要炼字,字者眼也。”(杨仲弘),“唐人五言,工在一字,谓之句眼。”(赵汸)所谓诗的眼睛,就是一诗或一句中最精辟最关键的一个字(有的并不局限于一个字)。这个字运用得如何,关系到一句诗甚至一首诗的好坏。所以古人说:“眼乃神光所聚”,“诗眼贵亮”。 “诗眼”也就是“句眼”。眼有传神的作用。据说,从前顾恺之画人物很有名气,他之所以十分注意描画人物的眼睛,是因为“传神写照,正在阿堵(这个)中”。诗眼如同人的  相似文献   

14.
一、释“控于地”朱德同志诗《喜读主席词二首》(高中语文第四册)其二有句云: 可笑蓬间雀,称霸欲吞天。倏尔控于地,仙阁化为烟。“蓬间雀”句,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朱德诗选集》加注云: 毛主席词中的“蓬间雀”,是用来比喻苏联现代修正主义者。《庄子·逍遥游》:“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  相似文献   

15.
先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开头一段文字: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相似文献   

16.
编辑同志: 贵刊今年第三期《既已“漫灭”何又“可识”?》一文,谓统编语文教材对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中“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一句的注释错了,认为句中的“为”应读作“谓”,“为文”就是“谓文”指“标明山的名称的文字”。按,此说甚误。  相似文献   

17.
《沧浪诗话》精义管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严羽在《沧浪诗活》中提出:学诗要“以识为主”、“传道亦在妙语”和诗有“别材”“别趣”。所谓“识”,即对诗的艺术鉴赏力。所谓“妙语”,是严羽对诗的创作和鉴赏的特殊思维方式的别称。“别材”“别趣”则是严羽对诗的内容和审美特征的概括。严羽将这三项作为学诗作诗者必须掌握的基本规律,而这也正是他的诗论的精髓所在。  相似文献   

18.
诗有“诗眼”,戏有“戏眼”,文有“文眼”;散文贵有“文眼”是我国古代散文一条传统的艺术经验。何谓文眼,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说:“揭全文之指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必顾之,在篇末则前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所谓文眼者也。”散文中的文眼,就是一篇散文中用含义深刻的关键性的词语,贯串全文,成为照见全文的窗户;也是作者在艺术构思中所进行的艺术思维的凝聚点。  相似文献   

19.
新编高中语文第二册《师说》一文中有一段话的标点值得商榷:……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这段文字中的引号范围有误。从文意看,“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两句应该在引号之外,原因是放在引号之内这两句的主语指代不明确。下面让我们来看看课本对这两句的注释:  相似文献   

20.
有个故事说,从前有四个秀才,都是吟诗高手.一天碰到一起,要做一首咏景诗,决定各吟一句,联成一首.每个人单独做诗就够好的,四个人合作岂不更好!秀才甲起句说:“阳春白日风花香”,秀才乙紧接说:“绿树浓荫夏日长”,秀才丙按作诗要求来了个转折:“长风万里送秋雁”,最后秀才丁结束全诗:“塞北江南尽银妆”.吟罢,四人得意非凡,连声自赞曰:“好诗好诗.”只听旁边一位老者吟道:“字字珠玑如断线,春夏秋冬不相连:此篇若能称佳作,李杜泉台亦唤天!”确实如此,四秀才的咏景诗咏的是什么景?地地道道的四不象,四句话把四时景色说全了,这要算好诗,李白、杜甫九泉之下只有徒唤“天晓得”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