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君 《武当》2008,(10):18-19
提到太极拳,提剑“劲”,我们会自然而然地想到一句话:“太极用意不用力”。然而,深谐太极拳理的人都知道,这里的“不用力”,并不是否认太极拳中力的存在,而是强调太极拳中所用之“力”并非“拙力”,乃是太极之“劲”。太极拳的核心是技击,而技击的核心是劲力。劲力的运使和发放是技击能否制胜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王志远 《武当》2004,(12):15-17
内家拳《拳桩因果诀》说:“拳以桩为根桩以拳显神,桩无拳不灵,拳无桩不稳。”内家拳以桩筑基,凡经过散手竞技的人,无不深刻的体会到腰腿基础功夫的强弱对胜负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3.
叶兰花  凌金溪 《武当》2014,(6):22-22
当代杨式太极拳名家傅声远常说:“要学好太极拳,习拳者应当具备‘六心’。即信心、恒心、决心、耐心、专心和虚心,并且还要学会‘自讨苦吃’。”在多年的太极拳教学中,笔者把大师所说的这“六心”贯穿于其中。今拟拙文直抒胸臆,愿与大家共勉。  相似文献   

4.
贾澎 《中华武术》2004,(4):26-27
在攀登武术真谛这一高峰的征程中,修炼者都希望寻觅一条坦途、捷径。《太极拳论》讲:“由着熟渐悟懂劲,懂劲渐阶及神明”。“着熟”“懂劲”“神明”就像横亘在修炼者面前的“三座大山”,一座险似一座,一座难似一座。自古而今修炼者又何止千万?“着熟”者已是不易,“懂劲”者更为难能可贵,达到“神明”者凤毛麟角、屈指可数,那么什  相似文献   

5.
谭大江 《武当》2004,(11):5-8
邯郸顾脉太极拳的源流传承 在河北邯郸地区,继张祖意合太极拳发现之后,又得知又一家以前少为外界所知的传统太极拳门派。笔者是2002年在邯郸调查采访张祖意合太极拳时始知此拳。后经与当地知情者以及该拳一些重要传人更多了解,确知其为一支有较久历史的太极拳流派。这门太极拳今有几种称呼,有称“顾式太极拳”,有  相似文献   

6.
林泉宝  刘绍霓 《精武》2003,(4):22-23
通过“金丝缠腕”的听劲练习,更进一步理解太极拳的身法、步法,因其走圈小、路线近,技术要求比一般拳种要高得多,需要高度灵敏,也就是我们说的“听劲”.能“听”才能“懂”,由慢擒慢拿到快速擒拿,逐渐演变为闪电般的拿法。有人说太极拳不能打人,其实这是误解,太极拳在技击上有其独特的技能,只是近代人以养生保健之内修为主,而对太极拳的技击法少有人问津。现举例说明。  相似文献   

7.
舒佑辉 《武当》2004,(8):17-18
太极拳有十三总势。即八种手法,五种步法。八种手法是搠、捋、挤、按、探、挒、肘、靠。这八个字就是八卦,又叫八门,就是四正四隅。震、离、兑、坎四卦的方位是东南西北四正方;乾、坤、艮、巽为西北、西南、东北、东南方,叫四隅;五种步法是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称为五行,即金木水火土。而太极拳就是八卦五行的综合体,是循经守窍、静动相兼的意气运动。  相似文献   

8.
在当今武坛上,杨式太极拳以其独特的风格和魅力,享誉海内外。众所周知,一百多年前,太极大师杨露禅(应为“杨禄躔”——本刊注)将毕生所修的太极功夫传给了长子杨凤侯、次子杨班侯和三子杨  相似文献   

9.
马杰  唐金柱 《武当》2005,(1):12-15
“武当太极十三势推手”是武当玄门丹派门内独有的一种推手锻炼技艺,也是太极拳技击用法训练的重要手段,它和“武当内功太极拳”套路相辅相成,拳架可谓理论,推手即是实践,当拳术套路炼得纯熟细腻,中正圆满,能内外合一,虚实刚柔具备之后,就可将在练架中得来的刚柔内劲,运用到练习推手对抗中,以充分发挥推手的独特技法。  相似文献   

10.
冷先锋 《精武》2009,(7):40-40
要打好太极拳,除了要求练拳者手法、身法、眼法、步法正确,动作规范准确以外,还要求“心怀妙趣”,而这一点,往往是一般太极拳爱好者很容易忽略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魏博 《武当》2015,(3):19
太极功法习练要经过行拳走架的势功、养气筑基的桩劲功和太极松功等修炼,是一个稳步渐进漫长的阶段,俗语说"太极十年不出门"就是指这种功夫是修道路途的一个阶段,慢练积柔,久柔成刚。慢中寻找身体中的松、静的状态和感觉,在练习的过程中慢慢去仔细体会、寻找,不仅要寻找身体内部的松、静,也要去仔细地寻找每一个式子里的松、静;不仅在静止的定式时保持这种状态,在拳势的运动过程中也仍然要保持这种状态。在逐渐强化太极拳深度的过程中,将  相似文献   

12.
郭宝洪 《武当》2003,(8):18-19
“金刚捣碓”是陈式太极拳中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拳势,它充分体现出了陈式太极拳特有的轻沉兼备、螺旋运化、刚柔相间、曲折连贯、腰为主宰、以身带臂、节节贯串的韵味。淋漓尽致地表现缠绕诸靠、螺旋进退、上惊下取、套封插进、闪展腾挪、腿手并进、柔化刚发的技击风格。因此拳谚云:“会不会,全看大捣碓”。也就是说,你陈式太极拳功夫如何,火候几成,不用看完整的套路,只需看一看“金刚捣碓”就明白了。所以,凡是练陈式太极拳者,均在此势上下过功  相似文献   

13.
柳有才  殷光远 《武当》2010,(5):22-23
演练太极拳要把握好要点,在行功走架中动作协调、圆润,把太极拳的拳势与神韵体现出来。做到神形俱备,神意自然。根据笔者的粗浅体会,练好太极拳除了严格对照拳经拳论之外,还应把握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4.
再说太极脚     
笔者曾于1997年第二期《中华武术》刊发短文《话说‘太极脚’》,引起国内外太极拳爱好者的极大兴趣和关注,有的拳友仍有疑问,现以此文作为回复。  相似文献   

15.
李慎强 《武当》2004,(6):11-14
习者在对清虚自然太极拳的手法(阴阳手)、步法(五行步)、身法(混圆球)和功理有了一个初步了解之后,按照现代练拳的习惯,都会急着学习套路器械等等内容。但在玄真神剑门修真次第中.却非常人想象的那样去练套路,而是练习单操手。什么原因呢?清虚自然拳只是整个玄剑门修真体系  相似文献   

16.
翟维传 《武当》2003,(11):20-21
武式太极拳在修炼要求上特别注重“内外相合”。内是充盈于身体内的内功,外是指身体的四肢躯干,运动时以内动带动外形,达到内外合一,才符合武式太极拳“内外相合”之要求,达到“周身一家”之境界。要达到“内外相合”,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认识和探讨。 第一,要认识内与外的关联。  相似文献   

17.
窦汉东 《武当》2014,(5):16-18
太极拳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博大精深,深受世界人民喜爱。若要练好太极拳,必须首先习练放松,去僵求柔。松是太极拳的灵魂,松是柔的劲道,是拳势中的规矩,自然放松。放松时,关节是开启的,肌肉软组织是开展的,皮肤的毛孔随呼吸和动作的开展而开放,  相似文献   

18.
陈月华 《武当》2014,(1):23-23
一、如何教好太极拳太极拳是意、气、形统一的运动形式。根据太极拳的特点,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教练太极拳,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1、先"根"后"梢"的方法拳理认为,太极拳真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而形于指。实践证明,步法掌握的正确与否,是学好太极拳的关键。因此,我教太极拳首先重在脚下,示范  相似文献   

19.
宁开阳 《武当》2008,(4):15-16
中国古代道教内丹学者认为,太极拳是直接以大脑为首要对象的健身锻炼方法,本来就是通过对“心”(即大脑,古代认为心是思维器官)的调节控制,以太极拳功能态进入气功功能态。  相似文献   

20.
张升 《精武》2004,(9):23-23
本人习练太极拳二十余年,略有心得,并对《太极拳论》有所研究,深知理论与练拳相结合的重要性,不明理而练拳是不会出功夫的,错误理解拳论,更是一谬千里。因此,"呼吸"与"气"是习练太极拳至关重要的核心问题之一。本人研读过一些文章和书籍,包括一些名家专著在内的习拳心得及对"呼吸"与"气"的论述,对"呼吸"与"气"有了自己的体悟,于是斗胆写了这篇文章,还望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