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对敦煌文献中伯2459V《佛本行集经》卷七,斯4194《佛本行集经》卷第二十八、第二十九节录,伯2837《佛本行集经》(拟),伯3317《佛本行集经》第三卷已下《缘起简子目号》四个写卷进行了一一考证,发现三卷并非抄写的《佛本行集经》原文,而疑似是《佛本行集经》讲经文,而伯3317卷《简子目号》也可能是《佛本行集经》讲经文的提纲。总之,此四卷内容显示了佛经到讲经文的发展痕迹。  相似文献   

2.
佛法如船     
海兴 《老年教育》2010,(7):25-25
有一个和尚,多年习俭从善,潜心钻研佛道,渴望有朝一日修成正果,脱离苦海,平登极乐世界。为了提高自己的佛法修为,他早诵晚念,青灯为伴,每天用功诵读大量的经文,看过的经文已不止八百卷,能把所有的经文背得滚瓜烂熟。他的虔诚和执著,打动了寺里的每一个人。  相似文献   

3.
梦幻西游     
我是佛前守了三千年的青灯.平淡的三千年,我似乎感到四周的经文已成了我生命的主题,不再奢望什么……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古印度佛教经文《佛本生故事》对泰国古代文学在文学形式与思想方面的影响进行了论述,指出在思想继承的同时,也存在批判。  相似文献   

5.
《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讲经文》、《无常经讲经文》、《父母恩重经讲经文》两篇,由王重民、王庆菽、向达先生校录于《敦煌变文集》中,又经徐震堮等先生补校;笔者不敏,亦为续貂。另有押座文校补数则,并附于后,以求正于方家。下引《敦煌变文集》原文,仅标页码。为便排印,一般原文均改为现行规范汉字。笔者赞同的原校径引改后文字。称引诸家校勘省称“某校”,出处附文末。  相似文献   

6.
学界70年来设定晋本<华严经>的领域来研究4世纪末以来北传佛教地区的佛衣画造像,虽形成了可观的成绩,但也因设定的经典太过广泛,造成此一题目后续研究上的一些困难.本文指出,若将上述佛衣画造像的经典出处进一步缩小在罗什本<十住经>"法云地"相关的经文,不但可以解决上述研究上的困难,亦可同时克服佛衣造像尊称"法界人中像"辞义的解读.  相似文献   

7.
《景德传灯录》上说:一日,马祖正专心坐禅,师傅怀让见状暗自好笑,明知故问曰:“大德坐禅图什么?”马祖曰:欲图“作佛”。怀让拣起一块砖随地磨了起来,闹得马祖心烦,问:“师作什么?”师曰:“磨作镜。”马祖纳闷:“磨砖岂能成镜呢?”师反曰:“坐禅岂能作成佛呢?”马祖不解。师进一步阐释:“如牛驾车,它如果不走,你是打牛,还是打车?”马祖无言以对。师又曰:“你学坐禅,是为了成佛。可否知道成佛是靠心悟,根本不是坐出来的,而且佛的本质是没有固定的外相,怎能把它停留在一件事物上呢?你这样坐着学佛.无异于是在杀佛!因为你只是固执着外相.永远也达不到真正的佛理!”  相似文献   

8.
卢宁 《天中学刊》1998,13(3):30-36
东晋僧诗是义解僧和译经僧的诗歌创作。由于义解僧与译经僧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在佛教传播过程中担负着不同使命,这使他们对佛教文化及中土文化的把握和理解存在着差异,从而导致了他们各自诗歌风格的不同。东晋文坛玄言诗的盛行,启发僧人将佛理引入文学,以文学形式表现佛理是东晋僧诗的基本特征。佛理进入文学的负面效应是诗歌的抒情审美内质的淡化,这使经文偈颂与僧诗的关系发生了变化,间接影响了僧诗的创作心态。  相似文献   

9.
不久前,收到21世纪出 版社《刘佛年先生纪念文集》筹备组的约稿信,要我为文集撰稿。读着信,泪水湿润了我的双眼。佛年先生慈祥的面容,和我亲切交谈的情景,一下子又涌到眼前。 于是,我翻开影集,找到和佛年先生的合影,久久地凝视着照片上的佛年先生。这是在北京的一次学术会议上拍的。当时我并没想到与佛年先生合影,只是专心地听他讲话,是《光明日报》的一位记者,看到我们俩一老一小谈得那么投入,便悄悄拍下这张  相似文献   

10.
做事要专心     
编辑导语 “专心”就是注意力集中。这是有所作为之人的必备素质,也是成功的必要条件。正如法国生物学家乔治·居维叶所说的:“天才,首先是注意力。”专心,奠定成功;专心.造就天才:在困难面前,专心就是一把锋利的剑,剑锋所指,所向披靡!  相似文献   

11.
日本杏雨书屋所藏敦煌写卷羽56号为玄应《一切经音义》卷1《大方广佛华严经》第3至第6卷的内容。该文移录了此残卷的内容,并以高丽藏本、碛砂藏本、《慧琳音义》转录之《玄应音义》以及碛砂藏本《华严经》经文对勘,作了详细的校勘。在此基础上,就写卷《玄应音义》与慧琳本之关系、《玄应音义》所据佛陀跋陀罗译本《大方广佛华严经》与敦煌写卷《大方广佛华严经》以及传世本《大方广佛华严经》的卷品开合不同以及高丽藏本、碛砂藏本与慧琳本的关系三方面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S.6551<佛说阿弥陀经讲经文>的写作时代的考察,依据史实指出其写作时代当在公元774年~780年之间(唐代宗时期),正值回纥牟羽可汗(也即登里可汗)执政之时,其作者当是出于唐国与于阗之间的某个西域国人.  相似文献   

13.
京华沉忆     
"绿柳枝洒甘露在三千界上,好似我散天花就纷落十方,满眼中清妙景灵光万丈,催佛云驾瑞彩速赴佛场。"  相似文献   

14.
《海外英语》2013,(9):51-51,64
科技虽然便捷了我们的生活,可是在某种程度上.也干扰了我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当你发现自己困不停地查看信息、刷微博而无法专心工作时,恐怕就要对矗已拉响警报了。下面这些问题将帮助测试我们是否过度使用电子邮件。  相似文献   

15.
莲与佛教     
莲花被誉为中国十大名贵花卉之一。莲花自古称佛教的圣花。如莲座、莲台:仿荷莲造型的佛像台座;莲舍、莲刹:寺庙的别称;莲邦、莲界、莲花国:西方净土、佛国的别称;莲眼:即佛眼,佛界对青莲花的誉称;莲服、莲花衣:和尚所披袈裟的别称;莲胎:初入空门,念佛之人的称呼;莲花合掌:佛界行法手印的姿势;舌上生莲:对善于说法者的恭称;归宅生莲:对苦行  相似文献   

16.
佛说:一花一世界。佛能从一朵花里看到世界,是因为在佛心里世界就像花一样美好,因而佛是快乐的。 佛又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我们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我们的心灵就像一座明亮的台镜。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试,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我们才能像佛一样能从一朵花里看到世界。净心是佛。  相似文献   

17.
高桥音乐会为佛传音乐会,但是在20世纪30年代却由佛入道,改革开放后又由道归佛。这种形式上的变迁展示了冀中农村佛道信仰的包容性、功利性与世俗化特征,而之所以出现这种佛道信仰变迁,其原因就在于佛道二教在本质上的相通以及社会政治和科技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佛家有云:“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意思是说,救人性命和报答佛恩一样,是功德无量的事情。希伯来经文里有句相似的话,“凡救一命,即救全世界”二战期间,有600万犹太人惨遭杀害。在整个德国几乎都为希特勒疯狂的时候,在大半个欧洲都陷入反犹风潮的时候,仍然有发战争财的德国商人、良知  相似文献   

19.
朱信和 《教学随笔》2009,(12):21-23
悟是学生对实践活动中亲身经历的一件事或人,通过积极思维后表现的一种情感和感受。在教学中,悟是指融会贯通,整合顿悟,悟是一种学习方式。佛家弟子将“顿悟”作为高级的自修行为,意即每晚必须静心打坐,把以前学习的经文在心中梳理,使之脉络分明,将佛理融会贯通,力求豁达开朗、了然无结。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大正新修大藏经》(以下简称《大正藏》)中的《佛五百弟子自说本起经》的一部分异文进行分析和判断,这不仅能帮助我们准确地理解经文文意,而且从中能窥察到一些俗、讹、难字的成因和流变,并借此希望能引起更多的学者重视异文校勘对佛经整理所具有的重要价值和意义,从而进一步完善大藏经的整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