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岳 《报刊之友》2011,(12):145-146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中国人已经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但是始于20世纪末的住房制度改革,使新一代的年轻人遇到了十分棘手的住房问题,因此而催生出了“房奴”这一新的群体。房奴群体的不断扩大,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引起了社会各个阶层的广泛关注。新闻媒体对这一群体也进行了分析报道。本文以2010年《人民日报》《解放日报》《大公报》《中国时报》中的74篇文章为样本,分析这四家主流大报对于房奴媒介形象的建构,并分析这几家媒体主要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构建房奴的媒介形象的。并在文章的最后提出我的一些看法和感想。  相似文献   

2.
陈静  李展 《东南传播》2014,(6):18-21
随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大量农村人口进城务工。长期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造成的农村与城市的隔离使得城市居民和进城务工人员之间相互不理解,并由此形成了各种社会问题。进城务工人员几乎总是处在城市生活的边缘,以破坏社会和谐的形象为主并形成为社会对这一群体看法的刻板印象。本研究运用内容分析方法,对《厦门日报》2007年至2012年间有关进城务工人员的报道进行分析,发现《厦门日报》呈现出的进城务工人员群体从社会的边缘逐渐向中心融入,但是对进城务工人员的报道依然存在刻板印象和污名化倾向。负责引导社会舆论的党报,既要真实地反映社会问题和矛盾,又要协调社会中不同群体的利益,为营建和谐社会创造舆论条件,《厦门日报》建构的进城务工人员的媒介形象展现了这一群体的市民化进程与本地市民对外来群体排斥心理的矛盾统一,一方面回应了社会对于进城务工人员带来的社会问题的关注,另一方面其所刻画的该群体的负面形象又呼应了本地市民排斥外来人群的精英心态。  相似文献   

3.
郑萍 《今传媒》2012,(4):153-154
本文旨在对当下中国房奴形象进行分析,挖掘隐藏在这种畸形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从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理论视角、从心理学角度对房奴现象进行分析,并对房奴这一媒介形象定位,探析现代人为何会陷入追逐虚假需求的状态。呼吁人们应该树立合理的住房消费观念,遏制这种畸形现象的蔓延。  相似文献   

4.
郑萍 《报刊之友》2012,(4):153-154
本文旨在对当下中国房奴形象进行分析,挖掘隐藏在这种畸形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从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理论视角、从心理学角度对房奴现象进行分析,并对房奴这一媒介形象定位,探析现代人为何会陷入追逐虚假需求的状态。呼吁人们应该树立合理的住房消费观念,遏制这种畸形现象的蔓延。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法对《人民日报》《南方都市报》《羊城晚报》三家媒体2009-2018年关于女性农民工群体的报道进行分析。试图探寻女性农民工群体媒介形象的变迁,比较三家媒体对女性农民工媒介建构的差异,剖析媒介在女性农民工形象传播中的得失,为媒体客观公正地反映女性农民工群体形象提供理论支撑。研究发现:2013年后关于女性农民工的报道数量开始快速下降,叙事类型发生转变,女性农民工形象相较之前有所改善。总体上,女性农民工在媒体上呈现的形象表现为正负面报道极端化。  相似文献   

6.
"80后"农民工是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与第一代农民工有着明显的不同。媒体不仅参与了对这一群体形象的建构,而且他们的报道会影响整个社会对该群体的看法。因此,分析媒体对"80后"农民工所建构的媒介形象以及媒体建构该形象的原因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毕琳 《东南传播》2016,(8):141-143
社会新闻中呈现的女性形象较为丰富,因此能较为充分地反映社会问题。本文以《申报》社会新闻中的女性形象为研究对象,通过抽样调查和文本分析,总结出《申报》塑造了怎样的女性形象。本文通过研究《申报》社会新闻中的女性形象,分析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媒介呈现的女性形象,并进一步探究媒介塑造出此种女性形象的深层原因和影响,从而论证大众传媒在两性平衡中应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汪罗 《东南传播》2015,(8):53-55
同性恋的"出柜"问题是社会现代性中区别于异性恋观念主导、家本位伦理道德的一个显像的社会议题。过往研究大都偏向实证,分析同性恋群体的媒介接触、集体认同、道德观念、文化偏见等;还有些研究则着重阐释同性恋群体的不同媒介形象。本文拟以新闻生产的研究视角为基础,结合"库克出柜"的媒介报道框架来试图阐释"出柜"如何被媒介赋予意义。文章认为,媒介建构着同性恋看与被看的媒介现实、同性恋者自身由想象到行动的转变及诠释该群体的现实生存图景。在媒介积极赋予"出柜"以意义的背后,更是有一系列的话语隐喻。  相似文献   

9.
伴随微博等新媒体的兴起与普及,幼师这一群体的社会声望遭遇挑战,这与媒体对幼师群体负面报道过多、报道层次不够丰富、报道维度存在不足有关,导致幼师形象扁平化和污名化。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对《人民日报》官方微博从成立至今的所有幼师报道进行研究,探讨幼师媒介形象的现状,总结媒介对幼师形象建构的框架特征,以及媒介议程设置如何打造公众对幼师职业的认知。  相似文献   

10.
电视剧《蜗居》在将房奴的一系列问题呈现在受众面前的同时,也引发了受众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剧中,住宅不单单是一种物质实体,还是一种媒介。本文以《蜗居》中关于住房的典型对话和场景为文本,分析电视的叙事模式,探讨住宅作为一种媒介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1.
张帅 《新闻传播》2013,(12):303-305
"形象"(image)或"媒介形象"(media image),数十年来受到社会心理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新闻学和大众传播学等学科的关注,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由于新闻生产不是个人行为,而是组织化的行为,故研究媒介形象亦有宏观意义,藉此可透视一个社会的新闻生产机制,并可预测传播之社会影响。本研究对于当代媒体对专家形象的建构,分析了专家形象被媒体过度地建构成"砖家"的可能存在原因是媒体与受众刻板成见,探讨了对刻板成见的修正;并初步验证了个体通过直接接触外在群体成员,对刻板成见有修正效果。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空巢老人"这一弱势群体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对2009年1月1日—2012年6月1日在百度新闻高级搜索系统中以"空巢老人"为主要内容的51篇报道进行了分析,旨在探究媒介是如何建构"空巢老人"这一群体形象的。研究发现:媒介对"空巢老人"的消极(负面)报道较多,积极(正面)的报道则相对较少,且报道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再现的"空巢老人"形象大多是生活孤苦、内心空虚的,且女性多于男性,城市"空巢老人"的数量大于农村;低龄和中龄老年人成为了被报道的主体,涉及高龄老人的报道则相对较少。与实际情况相比较,媒体在建构"空巢老人"这一群体形象时在某些方面有失偏颇,如报道角度较为单一等等,并没有较为全面客观地反映这一群体的生活常态。  相似文献   

13.
《新闻界》2017,(11):27-34
本文以新浪网2011-2015年"剩女"报道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内容分析揭示"剩女"媒介形象的呈现内容,并通过"剩女"媒介形象与其社会形象的对比分析,阐明"剩女"媒介形象的本质。研究发现,"剩女"媒介形象存在"婚姻理性主义者"和"急嫁主义者"两种基本模式,媒体报道总体上较为客观,一定程度上还原了"剩女"群体的真实形象,是对"剩女"媒介形象的呈现性建构,并不是对"剩女"的污名化建构。由此可见,研究者运用批判性理论框架之时,应当从事实材料和科学分析出发,避免预设立场的陷阱,致使结论背离实际。  相似文献   

14.
赵红 《新闻知识》2008,(4):39-40
"媒介女性形象"是指媒介对客观世界中女性群体的再现和呈现。一方面,它表现为社会对女性群体特性的主观性态度认知,这种认知即对女性"形象"建构过程与大众传媒密切相关;另一方面,"媒介女性形象"也是高度情景化的、与客观世界中女性群体  相似文献   

15.
舒洪磊 《东南传播》2020,(1):107-112
本文对《贵州都市报》近十年有关"背篼"相关报道进行搜集与分析,该报以不向命运屈服的尽职者、讨生活的弱势者、游离的越轨者为主要的报道框架。由分析三种媒介框架所呈现出的三种媒介形象、供稿主体来源,发现"背篼"群体在该报上话语权严重缺失,"背篼"所呈现的三类形象全是以"他者"的口吻和眼光表征出来的。通过对"背篼"媒介形象的分析窥见弱势群体在传媒中媒介话语与媒介形象的建构机制,弱势群体在传媒话语中呈现出明显的被表征的"他者"形象,媒体加强深度报道以及赋予弱势群体话语权是消除表征差异最好的方式,这需要政府的赋能与媒介的赋权,才能重构受众眼中客观的弱势群体形象。  相似文献   

16.
荣欣 《新闻世界》2011,(1):133-134
"剩女"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新词语,与一定的社会文化密切相关。本文从传播学角度,分析媒介(报纸)是如何构建"剩女"这一群体的,并进一步分析报纸如何运用媒介话语权塑造"未婚大龄女青年"的刻板印象,将她们这一群体转换成"剩女"形象。  相似文献   

17.
王源 《大观周刊》2011,(17):33-34
在媒介化社会,“媒介形像”是认识外部世界的重要桥梁、渠道和参照。现实生活中的客体经其“过滤”报道和“框架”叙述,最终成为具有某些主观性质的“媒介形象”。本文试图通过考察报纸对“女博士”这一群体的报道文本,采用内容分析法分析其在报纸形象建构过程中的问题,以期还原“女博士”一个真实的社会形象。  相似文献   

18.
高燕 《新闻世界》2011,(6):157-158
随着研究生的扩招和女研究生就业难问题的加剧,女研究生们已经越来越成为人们谈论的焦点。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选取了《南方都市报》中关于女研究生的就业问题、情感问题、婚姻问题、心理问题等报道为样本,分析其对于女研究生这一群体的媒介形象的建构。  相似文献   

19.
一、北京2008奥运——以媒介奇观塑造中国国际媒介形象的难逢契机1.一个充斥媒介奇观的时代盖·德堡在他的《奇观社会》一书中提出了"奇观"的概念。美国的道格拉斯.凯尔纳在《媒介奇观——当代美国社会文化透视》一书中进一步提出了"媒介奇观"的观点:"媒介奇观是指那些能体现当代社会基本价值观、引导个人适应现代  相似文献   

20.
危琼 《新闻世界》2010,(9):112-114
大众媒介具有建构事物和塑造形象的特殊功能。现实生活中的客体经其"过滤"报道和"框架"叙述,最终成为具有某些主观性质的"媒介形象"。本文试图通过考察报纸对"剩女"这一特殊群体的报道文本,采用内容分析法分析其在报纸形象塑造过程中的问题,以期还原"剩女"一个真实的社会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