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有春 《高教探索》2012,(4):97-104
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师范研究所创办于1938年12月,1950年因学校行政机构整编而撤销。它以"训练教育学术专材,研究高深教育学术"为目的,对西北教育进行了积极的研究和改进,并培养了一大批教育研究人才,成为近代中国教育研究机构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在抗战期间,由师范类院校创设的教育研究机构仅此一家,其教育研究体现了自己的特色,为教育学术研究做出了卓著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许臻 《生活教育》2016,(5):26-27
杨效春是少年中国学会会员,信奉少中以社会的活动创造少年中国的宗旨。他把教育看做社会活动的一部分,并终身致力于教育活动。他追随陶行知共同创办晓庄试验师范学校,他认为晓庄师范是师生同甘苦共生活的家园,晓庄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深刻地影响着他后来的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3.
京伦 《家庭教育》2002,(9):38-39
一、爱国是道德的基本要求古往今来,尽管民族、肤色、信仰各不相同,但人人都无不热爱自己的祖国。体育竞技赛场,在高高的领奖台上,听着奏响自己国家的国歌,看着升起本国的国旗,每一个运动员都是那么激动,从他们虔诚、湿润的泪眼中,你会更加深切地感受到“爱国”  相似文献   

4.
正本研究是围绕大学管理问题而进行的一番历史探索。当前,大学的教师管理存在着诸多问题,从管理理念、机制、制度、方法到教师评价、组织文化均受到人们的质疑。笔者认为,上述问题的存在缘于大学对如何才能切实履行自身职能缺乏清醒的认识。传承文化和创新学术是大学的本职,教学和科研是大学教师的本务,大学本职的实现以大学教师务  相似文献   

5.
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需要大先生。大先生是将教书和育人融为一体的人师,既是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教师,又是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他们丰富了传统文化中人师的内涵,实质就是在实现民族复兴的站位上落实立德树人。大先生肩负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育人使命,担当着塑造新时代师者风骨的时代使命,承担着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社会使命,担负着赓续中华文脉与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学术使命。外铄与内化的有机联动和统一是教师成长为大先生的关键路向:为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力引领;教师在扎根实践中不断地领悟与躬行;校内外合力打造教师学习与发展的时空;教师教育外在支持下实现教师内在的自我澄明与素养凝练。  相似文献   

6.
教师教育是南京晓庄学院的办学基础与特色。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我校目前已经形成了系统的教师教育课程理念、制度与经验。其中,"主体性教师"是教师教育课程设计的理念与依据,"广义课程"是教师教育课程设计的结构与内容,"教学做合一"是教师教育课程实施的路径与方法,"教师教育实验区"是教师教育课程实施的机制与平台。上述理论建构与实践探索,对全面贯彻《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7.
解语 《河南教育》2005,(6):48-48
解语:前些时,我们邻校中学的一个孩子自杀了。听这所学校的教师说,那孩子平时性格就很孤僻,但他的死事先并不是没有预兆的。那天放学时,他久久不离开学校,还问班主任:人活着到底有什么意思?当时,班主任认为这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得清楚的,就随口支应了他两句就走了。事后,班主任老师十分后悔和自责地说,如果当时能和这个学生好好地谈一谈,也许就能知道孩子的想法,也许事情就不是这样的结果。平心而论,这位班主任在这起事件中并没有什么直接的责任。但作为教师,我们都感到内心十分沉重。班上的几十个同学都处于不稳定的青春期,他们都会有各自的…  相似文献   

8.
文章客观、辩证地分析了教育学院(特别是省级教育学院)的师范性与学术性问题,指出教育学院师范性的内涵在变革,教育学院的科研课题随着教师教育的发展,大有文章可作。  相似文献   

9.
经过长期实践探索,日本国立大学形成了自我评价与第三者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动态教师评价体系,在评价指标设定、评价活动实施等方面有其鲜明特征。以此为借鉴,完善中国大学教师评价体系建设,应明确评价的价值导向,着力做好制度建设,优化评价结果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吴君 《辽宁教育》2012,(16):24-25
从教21年来,我从未真正读过陶行知先生的文章,只知道他的一些名言,如"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及"教学合一"的教育思想。现在面对着《陶行知教育名篇》、《走进陶行知》这两本书时真的感到惭愧,尤其是序言中的一句话:"一个没有读过陶行知著作的人,怎么可以在中国做教师呢?"于是,这段时间我静下心来,认真地阅读,细细品味,深刻体会到了陶行知求真的教育思想,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感触很多。  相似文献   

11.
我国目前师范教育的改革,是将独立设置的定向型培养师资模式向开放型培养师资模式转型。无独有偶,我国20年代的学科制对对师范教育也进行了相类似的培养模式转变。本文在两次改革的原因、方式、效果等方面予以比较分析,借鉴历史上的经验 和教训,试图提出一些合理措施,以期对现今的师范教育改革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12.
江帆 《教育导刊》2005,(5):63-64
许多教师总是习惯性地用学生“怕”与“不怕”来衡量自己在学生中的威信,片面地认为学生越怕自己,工作效率就越高,因而常常给学生来点“颜色”,让他们“惧怕”。结果,一些学生在路上遇见了老师能躲则躲,没法躲的就装作不认识;对老师有什么建议或看法,不敢直截了当地提出来;同学  相似文献   

13.
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廖世承在担任国立师范学院院长时,带领学院师生开办社会教育,对学院所在地的文化、卫生、生产等事业的发展和民众教育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社教工作是国师智力、人力和财力的全方位付出,凸显了国师推广地方文化教育的中心地位,而廖世承的社会教育思想是国师社教工作发展的原动力.  相似文献   

14.
89年前,一群胸怀教育救国强国崇高信念的社会精英走到一起,成立了“矢愿戮力于职业教育”的中华职业教育社,这是中国第一个致力于倡导和推行职业教育的全国性人民教育团体,它的创始人和领导者就是曾在延安与毛泽东主席讨论著名的历史周期率的黄炎培先生。 黄炎培(1878—1965),字任之,笔名抱一,江苏川沙县人。是我国近现代民主主义革命家,卓越的教育理论家和勇敢的教育实践者,是中国近现代职业教育的奠基人,黄炎培毕生从事职业教育,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职业教育思想,为中国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15.
师范性与学术性:从对立走向整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师范性与学术性是高等师范教育的两大基石,学术性是体现师范性的学术性,而师范性则是学术性保证下的师范性,两者的有机整合是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基本要求,其实质在于融学术性要求于其中的师范精神。  相似文献   

16.
立此存照:媒体中的课程改革十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世纪之交开始的这轮课程改革,关系着亿万儿童的命运,肩负着民族复兴的重大使命。正因为此,这场改革从一开始就受到包括媒体在内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一直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上。十年来,赞誉与批评,掌声与质疑,一直与新课程相生相伴。一位自始至终参与改革的专家说,“没有困惑、苦恼、甚至彷徨,说明改革还未真正起航;  相似文献   

17.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5,21(2):F002-F003
涪陵师范学院位于长江与乌江交汇处的历史文化名城——巴国故都涪陵,是一所以教师教育和民族教育为特色的重庆市属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学校的前身是创办于1901年(清光绪27年)的“涪陵官立师范中学堂”,1941年更名为“涪陵县国立师范学校”。  相似文献   

18.
19.
如何推进教师教育改革,提升服务基础教育水平,是当前地方高师院校面临的一大课题。结合赣南师范学院教师教育改革发展实际,从学校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模式、协同地方创新、提升研究水平等方面,探讨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方法与途径,对推动学校教师教育改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师范性与学术性问题,是高等教育史上师范类大学办学以及教师教育中的重要议题。师范性与学术性的结合,根植于从大夏大学、光华大学到华东师范大学血脉赓续的办学传统之中,是华东师范大学建校初期富有成效的重要探索之一。为满足国家教育事业发展需要,华东师范大学通过在私立大学基础上合并组建以及院系调整工作,完成了作为独立高师的师范性定位,同时通过领导班子安排、思想改造、培养模式变革等措施完成了师范性的塑造。校领导的大学理念、苏联专家的指导以及高师院校师资培养任务等因素促使华东师大及时设置研究部、创办丛刊期刊以及出版社等,从而使学术性得以确立。在围绕高师办学方向问题的大讨论后,师范性与学术性并重逐渐得以确立。在此理念下,学校通过修正培养目标、探索延长学制、拓展师资培养形式、增设专门组与新专业、成立系列科研机构等措施,使教师教育水平得到提高并走向学科综合化的道路。建校初期关于师范性与学术性的历史探索,为华东师大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师范性与学术性相统一"的办学思想奠定了基础,对师范大学如何应对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办教师教育的挑战也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