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设置悬念法 悬念是人们对事物发展和人物命运的悬挂惦念,是急于知晓事情结局的一种紧迫的心情。说书人称之为“扣子”、“卖关子”。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如能适当地设置悬念,不仅能引起学中强烈的探究心理,深入思索,而且能激发学生急切求知的欲望。例如,讲《狼》这一课时,教  相似文献   

2.
悬念,能诱导人们满怀兴趣地去揣摩、期待,产生心理追踪的意向。在课堂教学中巧设悬念,是刺激学生思维活动,激发学习兴趣的一剂良药。例如在一篇语课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在下面三个地方巧设悬念:(1)审题设悬,激活思维,使学生产生求知的创造心理。(2)课中设悬,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横向、纵向发展。(3)结尾设悬,使学生产生意犹未尽的感觉,激发课外探索的兴趣,扩展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3.
“悬念”作为一种学习心理机制,是由学生对所解决问题未完成感和不满足感而产生的,而教学中,适时地创设“悬念”,将会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学生渴望不断探索,追求知识的心理需求。  相似文献   

4.
“悬念”作为一种学习心理机制,是由学生对所解决问题未完成感和不满足感而产生的。在教学中,适时地创设"悬念",将会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学生渴望不断探索,追求知识的心理需求。实践证明: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这种心理需求具有巨大的潜在能量,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丰富想  相似文献   

5.
悬念能使人产生心理需求,诱导人们兴致勃勃地去猜测、去期待,乃至欲罢不能非要弄个水落石出不可。正如平时我们看戏剧、看电影那样,总是急切地去追踪剧情,关心着人物的命运,这就是悬念所起的作用。把悬念的这种作用引进课堂,在教学过程中巧设悬念是促进学生思维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我们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某一现象产生的疑惑心理称为悬念。悬念能引发学生的期待心理、好奇心理,使教学内容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吸引力。悬念可在教学的任何环节中设置。 悬念创设在演示实验中。用演示实验揭示某一物理现象跟学生原有的知识发生冲突,  相似文献   

7.
叙事要曲折     
<正>古人云:"文似看山不喜平。"平铺直叙的文章往往淡而无味,很难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文章的叙述之所以吸引人,就在于行文的曲折有致、波澜迭起。想要打破平淡,使叙述更为曲折生动、扣人心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设置悬念法悬念就是悬而未决的问题和结局难料的安排。在叙述过程中设置悬念,能够抓住读者急欲得知"后事如何"的期待心理,引起读者强烈的阅读兴  相似文献   

8.
正一、创设悬念导入课题悬念是一种学习心理机制,它是由学生对所学对象感到疑惑不解而又想解决时所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使思维活跃、想象丰富、有利于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力。例如,在讲授对数计算这节内容时,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将一粒芝麻的重量和太阳相比,似乎是一个毫无疑义的话  相似文献   

9.
数学教学活动的核心是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能力.因此,数学教学要遵循认识规律,有意识地不断激发和深化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的思维在深度、灵活性、创造性等各方面都得到发展.为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就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谈一些肤浅的认识和做法.一、巧设悬念,激发思维"悬念"是一种欲知不得、欲罢不能的心理,根据课题需要,巧妙设置悬念,能使学生对所学对象产生疑而不解,又欲解  相似文献   

10.
语文教师讲课的“开头语”是一门艺术。在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十分重视“开头语”。并且要根据具体的课文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去设计。下面我想从语文教学和心理学两个角度对八种“开头语”的方式作一初步探讨。一、设置悬念式悬念能使人们产生一种想要了解事件发展或人物命运的迫切心情,它使人们急于想了解事情的结果,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这种心理状态在中学生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教师要抓住这一心理特点,在讲课的开  相似文献   

11.
悬念作为一种学习心理机制,是由学生对所解决问题未完成感和不满足感而产生的,而教学中,适时地创设悬念,将会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学生渴望不断探索,追求知识的心理需求.实践证明: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这种心理需求具有巨大的潜在能量,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丰富想象力,吸引注意力,增强记忆力,开拓思维.  相似文献   

12.
<正> 悬念是指在文艺作品中,作者为引起读者的注意,使读者对故事的结果及人物命运产生牵挂,急于了解结果而创设的一种心理倾向。在生物学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有的放矢地创设各种悬念,以引起学生  相似文献   

13.
悬念是一种学习心理机制,它是由学生对所学对象感到疑惑不解而又想解决它时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对大脑皮层有强烈而持续的刺激作用,使你一时既猜不透、想不通,又丢不开、放不下。所以悬念的设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活跃思维、丰富想象、加强记忆,并有利于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相似文献   

14.
所谓悬念,就是人们对文艺作品中人物命运、情节发展变化的一种关注与期待心理。古今中外的许多艺术大师在创作中都很注重悬念的设置,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古人说“文似看山不喜平”。这是对人们阅读心理、审美要求的一个合乎规律的总结。“平”则“直”,“直”则“板”,直露了,呆板了,文章势必就很难有动人的力量。所以,在行文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设置悬念,使文章起伏多变,婉转生姿,像九曲黄河一样,斗折弯转,极尽腾挪跌宕之势。  相似文献   

15.
正有效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集中注意力,揭示学习重点,启发学生的思维,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实现师生互动交流,活跃课堂气氛。课堂提问的有效性问题,值得我们每位教师认真研究、探讨。一、把握时机,设置悬念"悬念"作为一种学习心理机制,是由学生对所解决问题未完成感和不满足感而产生的,而教学中,适时地创设"悬念",将会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学生渴望不断探索,追求知识的心理需求。如在教学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时,  相似文献   

16.
兴趣是人们积极、主动地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心理倾向,表现为一种好学精神。学习兴趣是学生求知的动力,会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因此,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至关重要的任务。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方式常是一言堂,以教师为主体而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束缚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常用多种方法来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1)开端引趣,激发欲望。我们看小说,常被各种悬念吸引住,想知道故事的结局。教学时也要利用这种心理,设置悬念,引起学生的兴趣。上课开始时,千万不可例行公事,说“现在我们翻到第几页”,而…  相似文献   

17.
《新娘来到黄天镇》两条线索并行不悖,而后相交于故事的高潮处。情节跌宕起伏,前有伏笔,后有高潮,还有高潮下的出人意料的结局。时间方面以暂停和并列时序为主要特征;人物心理变化刻画得相当详尽,以人物的思想和行动变化展现时代变化对小镇人们的精神和心理的影响;各式人物多而不乱,主次分明;多样化的视角使小说悬念迭起,在叙事策略上不输于宏幅巨篇。这些叙事策略共同服务于小说的主旨:环境变化对单纯的小镇人们的影响,新世界代替旧世界的必然性和对旧世界美好时光一去不复返的缅怀。  相似文献   

18.
“悬念”作为一种学习心理机制,是由学生对所解决问题未完成感和不满足感而产生的,而教学中适时地创设“悬念”,将会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学生渴望不断探索、追求知识的心理需求。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巧妙地设置悬念的契机常可以表现物理的魅力和艺术感。  相似文献   

19.
悬念作为艺术作品的一种巧妙的处理手法,有其独特的优势。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结合文本特点,在导入时设置悬念以激发兴趣,在意外结局处设置悬念以引导探究,在结尾处设置悬念以发散思维。这样就能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听课更认真;同时使课堂焕发出不一样的精彩。  相似文献   

20.
一、何谓悬念 悬念有两解,一是挂念;二是欣赏戏曲、电影或其他文艺作品时,对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的关切心情.众所周知,优秀的文艺作品,作者会设置许多悬念,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让读者爱不释手,热切关注后事如何;整个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局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